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综合检测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2661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3

1.简答题(共6题)

1.
利用如图装置对硫酸镁和木炭进行高温煅烧,并对产生的四种气体进行分步吸收或收集。已知:常温下,硫为固体;SO2、CO2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①装置B、C中的溶液分别是_____、_____。(填字母)
a.NaOH溶液  b.KMnO4溶液
③装置D的作用是_____。
④若将装置A中的固体隔绝空气加热至500℃,就会变成蒸气,其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的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
2.
某样品为Cu和CuO的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CuO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学生用同一种样品分别进行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学 生
物 质质量




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30
25
20
20
加入硫酸溶液的质量(g)
100
100
100
120
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22
17
12
12
 
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求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
(3)求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
3.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_____(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_____。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_____b%(选填“>”“=”“<”)
4.
结合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1)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溶液D的颜色是_____,白色沉淀乙的组成是_____;
(3)写出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离子的符号_____。
5.
现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组成的固体混合物9.3克与5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2.2克,求:
(1)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_______
(2)原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
(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
6.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碳酸钙、硫酸钠、硫酸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成分进行了探究活动。
第一步:取一定量的固体粉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蓝色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第二步:为进一步确定此固体粉末的组成,实验小组同学用天平称46.2克此固体粉末,完全溶于水中得到174.6克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产生最大沉淀量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
(2)通过计算确定46.2克固体粉末的组成    。(回答出物质名称及质量)
(3)计算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选择题(共15题)

7.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CaO固体
CaCO3固体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B
NaOH溶液
Ca(OH)2溶液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C
CO2气体
CO气体
点燃
D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B.BC.CD.D
8.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说明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2CuSO4+2H2O
9.
在稀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是()
A.AgNO3溶液B.CaCO3固体C.KOH溶液D.生石灰(CaO)
10.
在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m1)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m2)的关系是
A.B.C.D.
11.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
12.
向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稀盐酸,所得沉淀质量随加入试剂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时所加试剂一定是稀盐酸
B.加入试剂总体积为V1时,溶液中不存在NaOH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是盐
D.a点时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
13.
为研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A.B. 
C. D.
14.
下列关于酸和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B.人体胃液中含有硫酸,可以帮助消化
C.氢氧化钙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
D.氢氧化钠的和氢氧化钙溶于水都会放出大量的热
15.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溶液显碱性,则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是酸雨
C.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复分解反应只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则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6.
把烧碱、氯化氢、食盐分别溶于水,滴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现的颜色依次(  )
A.红色、蓝色、无色B.红色、蓝色、紫色
C.蓝色、红色、无色D.蓝色、红色、紫色
17.
小玲家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急需施用的化肥是(  )
A.CO(NH22B.Ca3(PO42
C.K2SO4D.NH4Cl
18.
某学习小组测定实验室里一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样品,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B.取少量样品,加入少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C.取少量样品,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
D.取少量样品,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19.
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2+、Mg2+、SO42等杂质,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五步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②①③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③①
20.
下列叙述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石蜡熔化,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煤干馏,稀有气体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钢铁生锈,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D.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21.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甲+乙→丙+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不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B.丙为盐、丁为水,则该反应一定为复分解反应
C.甲、乙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为复分解反应
D.丙为Cu(NO32,则甲可能为单质、氧化物、碱或盐

3.填空题(共12题)

22.
如图所示,该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洗气、检验、储气等多种用途:

(1)若用此装置除去氢气中混入的少量水蒸气,在瓶内应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2)若要验证氢气中是否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则瓶内应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进入装置。
23.
某溶液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两种溶质,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
24.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5.
某工业品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请回答: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3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Fe3+而显黄色(其他杂质忽略不计)。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NO3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_____。
26.
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3号站”的对应物质为_____(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_____(写一种物质化学式),“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27.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FeCl3、NaNO3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断: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粉末,注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溶液无色透明;
(2)取少量上述溶液滴入盐酸, 有气泡产生;
(3)另取(1)中少量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4)在(3)中滴加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可能含有 。(填化学式)
28.
某化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它们可能是K+、Ba2+、Cu2+、OH-、NO3-、CO32-、中的三种。已知甲车间废水明显呈碱性。甲车间水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乙车间水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可以使废水中的Ba2+、Cu2+、OH-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此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__________。
29.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写出元素符号)
(2)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会看到瓶口出现_____。
(3)向滴加两滴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
30.
通过如下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Mg和稀硫酸    
实验二:MgO和稀硫酸
实验三:Ba(NO32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四:KOH溶液和稀硫酸
(1)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四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试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KOH溶液和H2SO4发生反应;
(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写出滤液a中所含溶质的所有可能情况_____;
②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用白色沉淀A一定能除去MgC1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B.用白色沉淀B能检验CaCl2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C.用滤液b与适量的K2SO4溶液混合,过滤,制备KNO3溶液
D.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或过量的Na2CO3溶液都有明显的现象
31.
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1)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_____;B_____;
(2)如果实验II中B、C两种样品没有另取,对实验结果_____ (填“有”或“无”)影响;
(3)写出操作Ⅰ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
3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中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现向一支盛有少量的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可观察一的宏观现象是:有_____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从微观层面分析,沉淀是Cu2+与OH相互结合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物质;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因为_____。
(3)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33.
向盐酸溶液中滴NaOH溶液时pH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C点的溶质_____;
(2)A点溶液中的阳离子有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6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