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2题)
农村合理利用户型沼气池,堪称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先驱,________,至今仍有活力。________,________,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推广。
①是我国普及最广、发展最早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②是我国发展最早、普及最广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③它解决了部分农村炊事及照明的能源问题
④部分农村炊事及照明的能源问题被它解决了
⑤联合国也青睐它
⑥也为联合国所青睐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③⑤ |
A.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打出招聘王小丫“魅力搭档”的广告,应聘者有4000余人,其中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
B.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言大于行”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的“低碳之路”才刚刚起步,绿色生活的消费模式和低碳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C.周庄是古镇旅游开发过度的典型例子,违章的建筑、林立的商铺、摩肩接踵的人群,人们已很难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 |
D.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曲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
A.寥廓(kuò) 彷徨(huāng) 颓圮(pǐ) 浪遏飞舟(è) |
B.慰藉(jiè) 长篙(gāo)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
C.袅娜(niǎo) 幽僻(pì) 名媛(yuān) 碎屑(xuè) |
D.漫溯(sù) 瞋目(chēn) 淬火(cuì) 数见不鲜(shuò) |
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槃永生的佛教思想 |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
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
D.“安得广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范云诗)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代孟浩然诗)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代杜甫诗)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南宋刘克庄诗)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代汪铃诗)
A.甲丙乙丁戊 |
B.甲戊丁乙丙 |
C.丙乙甲丁戊 |
D.丙丁戊甲乙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
A.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
B.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
C.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
D.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B.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C.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D.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B.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A.坐禅静思,渐悟法门 | B.当头棒喝,单刀直入 |
C.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 D.语语机锋,步步莲花 |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B.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C.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诗歌鉴赏- (共1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这首诗颈联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
B.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侵损 |
A.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
B.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
D.焉用亡郑以陪邻 敢以烦执事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A.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
C.“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D.本文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首尾叙事文字简洁,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________
王梅芳
大战过后的德国,一片废墟。两个记者步履沉重地走过,其中一个问:“他们还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吗?”另一个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有!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创造生活的激情。”
忘不了外婆的布花。在那些贫瘠灰暗的日子里,那些北风卷着雪花呼啸着掠过村庄的寒冬时,寂静简陋的农舍里,因为走资派外公而被遣返还乡的外婆盘腿坐在蒲团上,打开从江西带来的一卷卷色泽鲜艳的布头,带着安详的微笑,舞动剪刀,剪出一个个瓣,一片片叶,一朵朵花。玫瑰百合月季石竹,娇艳欲滴,层层的花瓣里似有幽香袅袅散出。待嫁的姑娘们蜂拥而来,羞答答地围着外婆,想要一束花放在未来的新房里。外婆慷慨赠予,老脸笑成了一朵花。外婆还把布花送给左邻右舍的农人们,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粗粝的心感受到了美的震动和明亮而温暖的照耀。那么灰冷的草屋,那么荒凉而寂静的岁月,因了几朵布花而刹时生动美丽起来,日子也就过得有盼头了。
满腹诗书的外公死得很惨,他是饿死的。他曾有良田百顷,可死的时候肚里一粒米也没有。外婆在他的身边摆满了布花。没有面包可以,没有阳光可以,但生命里不能一日没有花啊,那是一个人心灵的家园。
表姐萍下乡插队到湖南时带走了外婆的两束布花,我记得那是两枝嫣红的欲绽未绽的玫瑰。一年后,表姐乘的小船翻了,淹死在她养鱼的湖里,同船遇难的还有另外两名女知青。二十岁的表姐长眠在了黄土之下,陪伴她的是那两束欲绽未绽的布玫瑰。表姐一米六七的窈窕身材,爱打篮球,梳着两条长辫子,笑起来酒窝忽闪忽闪的,她还没有来得及接受爱情,品尝生命所赐予的甘美醇酿,就遽然凋零了青春的容颜。但她拥有两束布花所能有的春之希望与梦想啊,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里。
浪迹天涯时,我在随身的行囊里放了两束已显陈旧的布石竹,是家乡山野上那种小小的淡淡的野石竹,像母亲忧郁的目光,又像岁月深情的回望。其时祖国大地已是花的海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角角落落,繁花处处如云锦。但,我还是喜欢外婆的布花,有着温暖的质地和朴素的颜色,带着悠远的怀旧情调的布花让我的心灵沉静,让我时常想起那段日子,想起故乡积雪的山峦,冰封的河流,杨林梢头的喜鹊窝,以及青石农舍里的外婆和她永不颓丧与妥协的生活。让我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能挺直脊背,坚定地对命运说声:不!
外婆八十六岁那年溘然长逝,至死前几天都还在摆弄花。她的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我仔细找过,一根白的也没有,这让人惊奇。这使她总是漾着淡淡微笑的脸庞显得高贵,纯真而静谧,像一张天使的脸,苦难在这里留不下丁点痕迹。
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
一个有花的民族注定会强盛起来,而一个开花的心灵永远不会萎落尘埃。
(选自《星岛环球网·敏思博客》,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为什么要写记者在战后德国废墟上的对话?【小题2】根据文意,理解“两束布花所能有的春之希望与梦想”的内涵
A. |
A. |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它包含着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以齐鲁两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作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化类型。齐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支,孕育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以及其他先秦诸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齐鲁地区成为“文化圣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儒家思想体系是在齐鲁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而成,而且中国文化史上其他几种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也大都是由齐鲁文化孕育、影响或催生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并称“显学”。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都是正宗的鲁国人,儒学大师荀子虽为赵人,但年十五即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并曾三次为祭酒。墨家创始人墨翟,也是鲁国人。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觉儒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遂自立门户,创建了墨家学派。
先秦兵学多出于齐文化,孙武、孙膑及司马穰苴均为齐国人。在中国古代兵学文化中,齐鲁兵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代表着先秦兵学的主体构成与最高成就。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虽非齐鲁之人,但中国古代道家形成和发展也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汉书·艺文志》将商代伊尹与姜太公列为道家之首,并将《管子》列入道家著作。在老庄之前,道家思想已萌芽于齐鲁文化之中。
秦始皇攻灭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齐鲁文化一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汉王朝建立后,采用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后又于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论是黄老之学,还是儒术,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齐鲁文化在汉代逐步上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的主流文化。儒学取得国家法典性的地位后,逐步在国家的支持下成为“经学”。汉代的经学大师大多出于齐鲁之地。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传授儒家五经的八位大师中有七人是齐鲁学者。此后,汉魏时期许多著名的经学大师大多为齐鲁学者,经学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基本上为齐鲁学者所垄断。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成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华夏文明的代表和象征,自汉朝以来,儒家学说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范式的建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齐鲁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界限,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小题1】关于“齐鲁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 |
B.齐鲁文化和河洛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
C.齐鲁文化孕育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也孕育了其他先秦诸子。 |
D.齐鲁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齐鲁地区至今依然是“文化圣地”。 |
A.在齐鲁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而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
B.先秦时期,齐鲁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催生了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兵家、道家等流派。 |
C.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上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的主流文化,儒学成为国家支持的“经学”。 |
D.汉魏时期,儒学上升到国家法典性质的地位,齐鲁学者几乎垄断了经学的话语权和解释权。 |
A.墨子曾师从孔子,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其创建的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
B.道家代表人物老庄虽不是齐鲁人,但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形成和发展与齐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C.作为汉初治国指导思想的黄老之学和汉武帝尊崇的儒学,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 |
D.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它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时空界限。 |
6.名著阅读- (共1题)
再说他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他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他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著作),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联系原著,请写出两个最能体现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语言表达- (共1题)
8.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