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___,下阙重在____________。
【小题2】词人借“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1-16 11: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巳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节选自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注①巉(chán):险峻陡峭。②干:冲。③信:果真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字。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少闲人(______)
(3)数十里外望之(______)
(4)已非它山可(______)
【小题2】用“/”为乙文的画线句标出两处停顿。
愈 近 愈 秀 冬 夏 晴 雨 姿 态 万 变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小题4】甲文末尾“闲人”二字,既有自嘲清闲之意,又有____之情。乙文作者以“____”概括了小孤山的两大特点。在写小孤山前先写金山、焦山,是用了____的手法。

同类题4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

(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③漆静:昏暗、宁静。④傒(xī):家奴。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⑥喧阗:喧哗,热闹。⑦摋(sà):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竹柏影(______)
(3)余镇江往究(______) (4)剧完,将曙(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视何许人
B.处无竹柏     以事何时至
C.欣起行 翕张口
D.庭下积水空明 疏疏残雪
【小题4】(甲)、(乙)两文中的“月”分别对苏轼和张岱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书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藻荇泛指水草,在此是指_____________ 。
【小题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