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评。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实,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国,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年九十
②甚矣,汝之不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妆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3】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加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小题4】文中将照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__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主要运用___________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1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约定)
B.相而去(舍弃)
C.与之食(方向,方位)
D.其自食其言也(害怕,担心)
【小题2】根据句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对/子骂父
C.期日/中
D.故人至/暮不来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小题4】甲、乙两文折射出什么样的共同的人生哲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有删改

注:①椽: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②陶瓦:用泥烧制的瓦。③雉堞圮毁:城上的矮墙倒塌毁坏。④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⑤茶烟:指烹茶炉火的烟气。⑥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龙则____
②以其价廉工省也____
鹤氅衣____
④手《周易》一卷____
【小题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小题3】简要说明两文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志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问题

(甲)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是以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肆:店铺。 ⑥是以:即“以是”,因此。⑦轩冕:华丽的车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字。
(1)子:①曰:益者三友 (_______) 
非吾友也(__________)
(2)友:①子非吾也(_____)
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入芝兰之室
B.华捉而掷去之
C.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
D.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3)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小题4】根据古人交友情况,谈谈自己的交友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耕:努力耕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家穿井(________)
(2)国人之(________)
(3)之于宋君(________)
(4)人不(__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停顿。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 《狼》)
(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原来)B.野有麦场(照顾)
C.目似瞑,意甚(悠闲)D.狼亦矣(狡猾)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屠奔倚其下 悟前狼假寐
B.久,目似瞑,意暇甚 而两狼并驱如故
C.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D.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小题3】下列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狼不敢在前面,瞪着眼凶狠地注视着屠户。
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也杀死了它。
C.其一犬坐于前。
译: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精炼的语言,尤其是对狼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传神地刻画了狼的贪婪、狡猾与凶恶的本性。
B.本文中的情节:“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惧狼”是故事的发展,“御狼”是故事的高潮,“悟狼”是故事的结局。
C.本文中的“屠惧”、“屠大窘”、“弛担持刀”、“暴起”、“断其股”等,写出了屠户由恐惧到拼死自卫的过程。
D.文章结尾的议论阐述了“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