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天地。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有一年,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岛上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同妈妈一起回俄国去了。

第二年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开了。高尔基看到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高尔基在信中说:儿子,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拉,还有对你的美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的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都比拿愉快。

【小题1】用“____”画出写“我”想的内容和语句。
【小题2】用两个字的词语形容给与拿的意思。
给就是(______)  拿就是(______)
【小题3】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6 09:4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是古代的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小题1】“滥觞”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应该是(  )。
A.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B.水少,只能浮起坏酒杯。
C.江河发源的地方。
D.事情的起源。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B.奋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C.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D.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
【小题3】根据文意,不属于春联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烘托新年气氛。B.驱妖降魔。
C.嘉节喜庆。D.统治者提倡。

同类题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地带

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待在晒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断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小题1】母亲被子上的几何图形是指(   )
A.印在上面的图案。B.打的补丁。
C.房屋的阴影。D.太阳的阴影。
【小题2】母亲的被子是清凉的,原因是(   )
A.被雨水淋了。B.被子太薄。
C.被子太旧。D.没怎么晒到太阳。
【小题3】“这些情节不是偶然”,意思说的是这些情节(    )
A.很久才出现。B.过几天就出现。
C.几乎天天出现。D.隔几天才出现。
【小题4】短文以_____这件事开头,着重描写了母亲的手,告诉我们母亲用手背为子女阻挡___________,用手心为子女___________,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小题5】第5、7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两个“温暖”和“清凉”,第一个“温暖“的意思是___________,第二个“温暖”的意思是_________;第一个“清凉”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清凉”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6】说说短文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小通讯员

解放战争时期,14岁的小通讯员马林奉命到敌占区八里屯去侦察情况。他化装成一个拾柴火的孩子,一边拾柴,一边观察敌人的动静。

突然,一个敌人从碉堡里跑出来,问马林是干什么的。马林不慌不忙地指着身边的一捆柴火说:“拾柴火的!”“胡说!你是给共产党探听情报的!”那个敌人吹胡子瞪眼地大声喊着,又说:“你家住哪儿?”“村东头!”敌人朝马林冷笑一声说:“走,领我看看去!你要是撒谎,老子崩了你!”

马林硬着头皮往村东头走,指着一间破草屋说:“这就是我的家。”说来也巧,正在这时,从破草屋里走出一位老大娘。马林立刻跑过去扑到她的怀里,哭着说:“娘!他要枪毙我,他说我是给共产党探听情报的。”

马林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老大娘吓了一跳。但她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她紧紧地搂住马林,说:“孩子,别害怕!人家长官跟你闹着玩呢!娘给你煮的粥都快凉了,快吃去吧!”那个敌人无可奈何,瞪了大娘一眼,转身走了。

马林在大娘的掩护下,完成了侦察任务。部队得到准确消息以后,做出战斗部署。第二天骑兵连包围了八里屯,把敌人全部歼灭了。

【小题1】划线句子属于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这句话写出了马林的___________。他的这种做法用一个成语表示叫__________(随机应变 随遇而安)。
【小题2】马林之所以管老大娘叫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你觉得马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课外阅读。
青霉素的诞生
1928年9月,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弗莱明正在专心致志地做实验。他一直致力于抗菌物质研究,试图搞清楚白细胞是怎样抗击入侵病菌的。这会儿他需要一些葡萄球菌,可是在哪儿呢?天哪,弗莱明的实验室就像杂货店一样,杂七杂八乱放一气。应该在这里,昨天刚刚培养的,今天长得如何了?“啊!忘了盖盖子,葡萄球菌培养液一定是被什么细菌污染了。弗莱明刚要把它拿走,却觉得好像有些不寻常,他低下头认真地观察起那个入侵者来。这是一种青色的霉菌,“葡萄球菌完全被溶解了!”弗莱明暗暗吃惊。直觉告诉他,他的研究要有一个重大突破了。
弗莱明立即着手鉴定并培养这些神秘的霉菌,最后他得到一瓶澄清的滤液。弗莱明一次次地把滤液接引到长满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的培养皿上,细菌都被溶解了。这种神秘的、有如此威力的霉菌究竟是什么?透过显微镜,他发现这是一种单菌物质,与面包或奶酪里的霉菌没什么不同。这种青霉菌向汤里释放出呈小金球状的杀菌物质,霉菌不断进攻,很快,球菌便全军覆没了。真正的杀菌物质,就是青霉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物——青霉素,弗莱明将其活跃成分命名为“盘尼西林”。
实验接连成功,弗莱明越来越兴奋,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一次,助手克拉德克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几天后红肿化脓了,弗莱明给他用青霉素溶液清洗后,很快就消肿好了。这可能是青霉素最早的临床应用了。
(1)文中两个加点词语分别指代什么?
“杂货店”指
“入侵者”指
(2)第一自然段用了很多笔墨写弗莱明的丁作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写出青霉素的提取过程。

(4)你认为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纯属偶然吗?还有什么在背后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