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细读课文深感悟。
(1)围绕“怪石”,李四光产生了哪些疑问和思考?请选一选,在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后打“√”。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
A.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
B.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
(2)课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  )的可贵品质。
A.积极思考、不懈追求  B.贪玩、不务正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5 11:3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出石油

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有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00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研究表明,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   )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  )可以得到所谓的“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含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对石油植物的研究。

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订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小题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倘若……就… 即使……也   只有……才…
【小题2】石油为什么可以“种”出来?用“   ”在文中画出来。
【小题3】从文中可知,“种”出来的石油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优越性。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植物能源将很快取代石油能源。
B.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因此,开发绿色植物能源有利于环保。
C.美国、法国、瑞士在绿色植物能源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小题5】画“﹏﹏﹏”的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打算如何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小院的景色

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玫瑰。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下棋,大人们在这里看报、休息。一只只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地里种着黄瓜(  )茄子(  )西红柿(  )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  )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惹人喜爱。
【小题1】填空。
这段话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先写小院西面是________,北面有个___________,院子东面种着____________,南面是__________。其中写得最多、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这段话中的第_____句到第_____句,都是写这里的景色的。
【小题2】读句子,想想带点词的意思,给合适的说法打“√”。
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
这句话写了:  
①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  )
②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  )
③葡萄成熟了,很可爱。 (  )
【小题3】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高大—— (____)  热闹——(____)
【小题4】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漂漂亮亮 __________ ___________
【小题5】用“ ”画出打比方的句子。
【小题6】给文中(  )的地方加上标点。
【小题7】文中的“青菜黄瓜茄子西红柿”同属于(_____)类。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滴水穿石
竺可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对气象、地理、物理、自然科学史等都做过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
竺可桢从1岁半起就开始认字。5岁进学堂,7岁开始作文。有一天晚上,他为了写好一篇,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认为满意了才停笔。刚上床,大公鸡就“喔喔”地啼鸣了。
他从小( )爱学习,(    )特别爱观察,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他的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他蹲在门口“一、二、三、四、五……”默默地数着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着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嘿,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小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问母亲。母亲耐心地向他解释:“这就叫‘滴水穿石’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    )持之以恒,(    )会有所成就。”
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竺可桢的脑海里。他一生坚持写科学日记,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材料。
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了竺可桢的事业。
(1)将下面两组关联词语分别填在短文中的括号里。
只有……才……  不仅……还……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是从哪两方面具体写竺可桢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既能概括上一段的内容,又能引起下文的一句话。
(5)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平常你是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呢?请写出两句能激励你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课外品读。(12分)
信念是一粒种子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线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喝似(   )、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 )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了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中,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势头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信念在,希望就在。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心急如焚——
喜极而泣——
(3)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绝境”在这里指  
    。(2分)
(4)说说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3分)

(5)有人说队长是一个善于说谎的人,你对队长的谎言有什么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