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内语段阅读。
我非常高兴你们信守诺言姑娘说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1.在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2.哪句话是对文题“幸福在哪里”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8:0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

骑“大马”

小时候,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一玩,比如蓖麻秆,就曾是我们孩子的爱物。

蓖麻秆带给我们孩子快乐,是在秋天里。蓖麻作为油料作物,它的秆子不像玉米秆子一样直上直下的只是一根光棍棍,而是枝枝杈杈的,像一棵没有长大的树。秋天到了,蓖麻子成熟了,摘掉了,蓖麻秆也就该被砍倒了,于是,我们孩子玩蓖麻秆的时候也就来临了。当然,我们决不会直白白地说玩蓖麻秆,我们说骑“大马”,或是说骑“自行车”,而我更喜欢说是骑“大马”。骑“大马”多好啊,脚踩马镫,手执马缰,尽显勃发英姿,何其威武雄壮!因此一看见大人们在收割蓖麻,我们就有点按捺不住了,就会身不由己走到近前去。大人们也挺理解我们挺配合我们的,见我们过来了,就会说:“别来这儿碍手碍脚的,去,骑大马吧。”说着就用镰刀砍下一棵蓖麻秆,“噌噌”几下将枝枝梢梢砍个干净,只留下两个丫杈,于是蓖麻秆就变成一个“丫”字了,而那“丫”字上边的倒八字,就是马缰,就是“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的车把了。我们手握“马缰”,将蓖麻秆往两腿间一夹,嘴里“得儿——驾”一声,就开始发了“疯”,一个个在房前屋后左街右巷狂奔一气。我们玩打仗,大有骏马奔驰保边疆之势;也玩娶媳妇,嘴里还会喊几句:“新媳妇,作怪哩,不吃馍馍吃菜哩。”还比赛谁的“大马”跑得快,一个个小伙伴拼尽全力,快要吐血。我们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却乐此不疲,痛快至极,直到玩得人困,“马”废——是的,人困“马”废,人困了,“马”是不会乏的,只能废,不是这儿折了,就是那儿断了——于是我们一个个像吃了败仗的将军,将蓖麻秆随手一扔,拖着沉重的双腿,灰头土脸,低头耷脑地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骑“大马”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历历在目。我禁不住便想,孩子时候真好啊,对什么似乎都抱有一种浓厚的兴趣,即使就这么一根简简单单的蓖麻秆,却也可以玩出绝好的兴致来。而现在,万念俱灭一般,不论干什么——年龄老大不小了,还是别说玩了吧——都提不起半点兴致来,于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老了。而人如果老了,却仍能始终保持一颗永远不老的心,那又该多好啊!

此刻,神思沉浸在遥远的童年的记忆里,我仿佛又一次骑上“大马”了,耳际隐约响起“得儿——驾”一声喊,我似乎脚下生风,又骑着“大马”狂奔起来……

【小题1】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玩的游戏是(  )
A.骑大马。B.骑自行车。
C.把蓖麻秆当“大马”或“自行车”骑。
【小题2】骑“大马”的季节是秋季,从(  )中可知道。
A.比如蓖麻秆,就曾是我们孩子的爱物。
B.秋天到了,蓖麻子成熟了,摘掉了,蓖麻秆也就该被砍倒了,于是,我们孩子玩蓖麻秆的时候也就来临了。
【小题3】骑“大马”得有“马”,“马”是怎么来的?作者具体写出了大人一连串的动作:用镰刀________一棵蓖麻秆,将枝枝梢梢________个干净,只______下两个丫杈,于是蓖麻秆就变成一个“丫”字了,而那“丫”字上边的倒八字,就是马缰,就是“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的车把了。
【小题4】在骑“大马”的过程中,“我们”是怎么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天,有一位小女孩的母亲出去买菜了,她便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家捉迷藏。藏来藏去,她想到了谁也想不到的好地方。她心里得意极了。她悄悄地藏在了窗帘的后面,窗帘后面有一扇打开的窗,外面的景色是那么的精致,蔚蓝的天空下 ,远处是郁郁葱葱的草地,近处是心情懒散的人们正在休闲散步聊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平静、那么悠闲。

房间里的孩子们都玩得开心极了。小女孩为了躲藏得更隐蔽些,使劲往窗后靠,突然间,死神悄悄来到了小女孩身边,她一不小心,人从六楼开始往下坠落。这时她的母亲正好买菜回来,偶尔抬头,看见了那惊魂落魄的一幕。母亲扔掉了手中所有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冲去。孩子在空中往下坠落,母亲在地上往前飞奔,四米、一秒,三米、二秒……一米,奇迹出现了——母亲稳稳地抱住了吓得几乎晕过去的孩子,和孩子一齐倒在地上。人们惊呼着,感动着,是什么创造了奇迹?是爱,是深深的、亲亲的母爱啊!孩子在鬼门关前与死神擦肩而过,而母亲却再也没有醒来。

后来,有许多专家来验证这个故事的偶然性和真实性,他们用很多物体来验证,比如用木偶从六楼往下落,再让人站在他母亲的位子去接,实验了很多次,却总也无法成功…

【小题1】文中划线的地方是______描写。加上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惊魂落魄”的近义词是“   ” “惊魂落魄”那一幕是指   她的母亲看后
【小题3】“奇迹”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造出奇迹。
【小题4】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同类题3

阅读

第一次当“妈妈”

①小时候我特别想当妈妈。妈妈能决定孩子星期天去哪儿,能随便开食品柜,能戴戒指、穿丝袜,这些都是我梦想的事。最初,我做了布娃娃的妈妈。我给她编小辫子,用彩纸做披巾,不过摆弄多了,也就觉得意思不大了。

②一天,邻居小燕来求我给她编小辫儿,我突发奇想,说给她当一小时的妈妈。小燕听了不答应,我忙说:“小不点儿,你就答应我吧!”可她依旧摇头。“小可爱,我就做你一个小时的妈妈,好吗?”我尽量温柔地说。但她还是不肯点头。“小宝贝,你就答应吧!我给你倒酸梅汤喝!行吗?”我几乎是在哀求她,小燕这才算同意。

③自打小燕同意后,她就像真的一样,一口一个“妈妈”的叫我,但在这亲密的称呼间加入了许多新要求。“妈妈,右边的辫子重编,太高了。”“妈妈,把你的紫色蝴蝶结给我用用。”“我口渴得很。妈妈,赶快给我倒酸梅汤!”“你太用力了,怎么搞的,妈妈连这都不会做!”……这一小时我吃足了苦头,让这“娇女儿”指挥得连气都喘不过来。

④小燕刚想让我洗盛酸梅汤的茶杯,我跳起来大叫:“时间到了!”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她打量着被我们搞乱的房间,立刻卷起袖子去洗盛酸梅汤的茶杯。过了一会儿,妈妈问:“谁把茶杯磕破了?”“不是我。”小燕听了马上说。其实是她刚才做女儿时发脾气,把茶杯用力在桌沿儿上敲了一下,磕破了边儿。她见我想开口,悄声对我说:“弄坏时你是妈妈,全怪你。”谁让我那时是妈妈呢?只能承担这责任。

⑤那杯子是妈妈的心爱之物,可她没有大喊大叫,而是把我叫到身边___________我使劲儿地点了点头。

⑥从那天起,我就不再急巴巴地想当妈妈了,情愿不穿丝袜,情愿只戴用锡纸做的假戒指。

【小题1】短文第①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写的?在短文中用“______”画出来。
【小题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的“突发奇想”指的是“我”想(  )
A.给小燕编辫子B.给小燕当妈妈C.给布娃娃当妈妈
【小题3】填空
(1)短文第______自然段主要写了:给小燕做妈妈让“我”吃足了苦头。
(2)短文第______自然段主要写了:小燕磕破了茶杯,却不承认,因为“我”是“妈妈”,只好承担责任。
(3)短文第②自然段中“我”对小燕的称呼并不相同,先称她为____________,又称她为____________,最后称她为____________,称呼的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短文第④自然段中“小燕刚想让我洗盛酸梅汤的茶杯,我跳起来大叫:“时间到了!”这句话(  )
A.告诉小燕“我”妈妈就要回来了
B.说明“我”给小燕当了一小时妈妈很兴奋
C.说明当妈妈这一小时“我”很辛苦,急于结束
【小题5】联系全文想一想,“我”为什么“不再急巴巴地想当妈妈了”?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结合短文内容想一想,妈妈会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写在短文中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
【小题7】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明白了很多,此时,你最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或为他们做些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