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蚂蚁的壮举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蹿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败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地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劈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它们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精神是否给予人们一些启示呢?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绝处逢生”的意思。
绝处逢生:________
【小题2】先选择文中的词语填横线上,再自己想一个填上。
________的草丛 ________的草丛
迅速地________     迅速地________
【小题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分散——________   缓慢——________
【小题4】话题对对碰。
蚂蚁的壮举指的是什么?把描写蚂蚁动作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8 02:4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理解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
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地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1)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空灵灵:     、
(2)写出反义词。
稀少——    恬静——   神秘——
(3)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莫高窟    ( )的马蹄声  
( )的锡杖    ( )的才情
( )的幕色 ( )的沙原
(4)乐樽在三危山看到了什么样的奇景?
    
    
(5)莫高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6)中国拥有古老灿烂的文化,有许多文化遗迹,你知道有哪些吗?写上几处。
    

同类题3

阅读

(汉字之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英勇就义,也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见下面由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小题1】上面图片中的错字依次应改为(   )
A.夹  倔  托  刻  鸣  贤
B.夹  崛  托  刻  名  贤
C.夹  崛  托  刻  鸣  贤
D.荚  崛  托  刻  鸣  贤
【小题2】阅读“汉字之忧”,文中画“   ”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A.举例子B.下定义C.作比较D.打比方
【小题3】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   )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D.汉字间架结构越来越复杂,不易书写。
【小题4】细读“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特殊称谓。B.表示着重强调。
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小题5】细读“现实之痛”,下面选项中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的一项是(   )
A.许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B.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C.店铺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
D.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小题6】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认为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了克隆实验。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克隆技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克隆作为新兴的技术在中国不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

不久前,在河北农业大学与山东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攻关下,中国的科技人员通过名为“家畜原始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分离与克隆的研究”实验课题,成功克隆出两只小白兔——“鲁星”和“鲁月”。2002年10月16日中午,中国第一头利用玻璃化冷冻技术培育出的体细胞克隆牛在山东省梁山县诞生。这些成果说明克隆技术有可能成为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一条新途径。

克隆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小题1】给带点的字注音。
隆(________)  危(________) 家(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诞生——( ) 关注——( )
途径——( ) 危及——( )
【小题3】填空。
(1)科学家把  叫克隆。
(2)中国曾经克隆出
(3)克隆技术是一把 掌握在人类手中。
【小题4】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你是怎样看待克隆技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