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⑦办,具备。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
(3)蝉吟鹤   (4)岂语哉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小题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分别找出语句并简要分析。
【小题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9 02:5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小题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小题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小题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释:甲午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丁酉指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小题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小题4】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
水,上下一白。
【小题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之(__________)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__)
③老人杨氏入山(__________)
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老人引杨氏入山大穴
B.耕以蚕/其境过清
C.杨氏谢从之/乃记之
D.不可取食人也/生忧患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小题4】概括甲、乙文段所写的百姓生活有共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⑵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状如松江鲈 山水美,古来共谈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东皋薄暮
C.岁十月之望 日暮乡关何处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微颔之
【小题4】请将(乙)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