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C.今之众人   许多人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竟然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③则知明行无过矣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④冰,水为之寒于水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在他看来“句读之不知”无关紧要。
C.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D.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语是揣测语气;于其子和于其身的对比,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的对比,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3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①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将大猎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毛颖:指毛笔,产自中山。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②其先明眎(shì):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 次:驻扎
B.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一:一直
C.拂试之,因免冠谢     谢:谢恩
D.子孙最为蔷昌 蕃昌:兴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大猎以惧楚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①载颖而归   ②穷山之高而止
C.①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    ②之二虫又何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②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唐】韩愈
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观其所为文,未尝不掩卷长叹。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遭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都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已,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卑官贱     贱:低下B.怪其久绝消息 怪:责怪
C.比者分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D.又托形势   托:借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欲荐之于主司/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贺之以酒/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或日接膝而不相知/ 弃甲曳兵而走D.为天下所不知/谁为大王为此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侯喜的学品和人品,作者“慕其才而恨其屈”,但自己推荐无门,只能“掩卷长叹”。
B.第二段通过对侯喜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交待了卢郎中赏识侯喜之事,赞颂了他的知人之明。
C.全文多处正面表达了作者欲向卢郎中举荐侯喜之意,达到了举荐目的,构思巧妙,令人叹服。
D.文章整散结合,长短相宜,形成不急不徐的节奏感,很适于表达恳切请求的荐书的独特情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
(2)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