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永兴中,长沙王乂入辅政,时有疾鲲者,言其将出奔,乂欲鞭之,鲲解衣就罚,曾无忤容。既舍之,又无喜色。于时名士王玄、阮修之徒,并以鲲初登宰府,便至黜辱,为之叹恨。鲲闻之,方清歌鼓琴,不以屑意,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社弢功封咸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丘一壑自谓过之溫峤尝谓鲲孖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隃孙权不过也。″及敦将为遜,出鲲为豫章太守,又留不遣,藉其才望,逼与俱下。初,敦谓鲲曰:“吾当以周伯仁为尚书令,戴若思为仆射。”及至都,复曰:“近来人情何如?”鲲对曰:“周伯仁、戴若思,南北人士之望,明公举而用之,群情帖然矣。”是日,敦谴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伯仁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已。参军王峤以敦诛伯仁,谏之甚切,敦大怒,命斩峤,时人士畏惧,莫敢言者。鲲曰:“峤以献替忤旨,便以衅鼓,不亦过乎!”敦乃止。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使之郡。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谢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B.问日/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C.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D.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即“服缺”,服丧期未满。文中指谢鲲服丧期未满就被任职。
B.东宫我国古代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也可以用来借指太子。
C.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文中指杀王峤。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指朝廷对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鲲才艺出众,声名远扬。谢鲲少年时就有很大的名气通达简约,见识高远;喜好《老子》易经》,擅长唱歌、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
B.谢鲲遭人嫉恨,从容受罚。长沙王人朝辅政时,有人嫉恨谢鲲,说他将要出逃,长沙王要鞭打谢鲲,谢鲲脱下衣服坦然接受惩罚,没有忤逆的神情。
C.谢鲲识量远大,受到器重。谢鲲受命出使到都城,明帝亲自接见,对他很是亲近器重温;温峤曾经在谢尚面前称赞谢鲲,说谢鲲识量远大,神鉴深沉。
D.谢鲲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王峤因为周伯仁的事进谏激怒了王敦而被杀,没有人敢说话,只有谢鲲斥责王敦;政治形势严酷,谢鲲依然经常进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鲲闻之,方清歌鼓琴,不以屑意,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
(2)周伯仁、戴若思,南北人士之望,明公举而用之,群情帖然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6 06:4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少为秘书郎,建威将军王戎引为参军。伐吴之役,戎使乔与参军罗尚济江,破武昌,还授荥阳令,迁太子洗马。以诛杨骏功,赐爵关中侯,拜尚书右丞。豫诛贾谧,封安众男,累迁散骑常侍。齐王冏为大司马,初,嵇绍为冏所重,每下阶迎之。乔言于冏曰:“裴、张之诛,朝臣畏惮孙秀,故不敢不受财物。嵇绍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车牛、张家奴婢邪?乐彦辅来,公未尝下床,何独加敬于绍?”冏乃止。顷之,迁御史中丞。同腹心董艾势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乔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衅者六。艾讽尚书右丞苟晞免乔官。张昌之乱,乔出为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与荆州刺史刘弘共讨昌。惠帝西幸长安,东海王越承制转乔安北将军、冀州刺史,以范阳王虓豫州刺史。乔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发兵距之。颍川太守刘舆昵于虓,乔上尚书列舆罪恶。河间王颙得乔所上,乃宣诏使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大将军刘准、平南将军彭城王释与乔并力攻虓于许昌。舆弟琨率众救虓,未至而虓败,虓乃与琨俱奔河北。未几,琨率突骑五千济河攻乔,乔劫琨父蕃,以槛车载之,据考城以距虓,众不敌而溃。乔复收散卒,屯于平氏,河间王颙进乔镇东将军、假节,以其长子祐为东郡太守,又遣刘弘、刘准、彭城王释等率兵援乔。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刘琨分兵自荥阳率兵迎越,遇祐,众溃见杀。乔众遂散,与五百骑奔平氏。帝还洛阳,大赦,越复表乔为太傅军谘祭酒。越薨,复以乔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史。卒于官,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B.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C.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D.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祐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
B.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范阳王是诸侯,兼任豫州刺史,故称领。
C.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
D.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军谘祭酒即军中首席幕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乔初入仕途,屡次建立功勋。他参加灭吴之战,攻下武昌,参与诛杀杨骏,协助除掉贾谧,因而多次升迁,获封勋爵,官至散骑常侍。
B.刘乔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谏阻。齐王司马冏十分器重嵇绍,经常走下殿阶迎接,刘乔认为司马冏不该如此谦卑,当面质问加以阻止。
C.刘乔反对矫诏,起兵联合抗击。司马越调动刘乔和司马虓的官职,刘乔认为这不是皇帝旨意,联合司马颙等人发兵许昌,进攻司马虓。
D.刘乔争雄兵败,晚年仍获重用。司马越领兵三万入关迎驾,打败刘乔,护送惠帝还都洛阳,直到司马越死后,刘乔才再次获得朝廷重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B.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形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性好骑射,著韦衣①,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除渑池长,迁浚仪令,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②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征拜散骑常侍。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入为侍中。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迁尚书。

太康初,拜右仆射。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以六合③混一,宜用古典封禅东岳,前后累陈其事,帝谦让不许。以舒为左仆射,领吏部。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以年老,每称疾逊位。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注)①韦衣:用皮革做成的衣服,为卑贱之服。②画筹: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③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B.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C.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D.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台辅,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为官廉洁,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禅”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
D.九族,泛指亲属。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诛连九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舒不愿要虚名。40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去参加考试,不如远走高飞,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B.魏舒为官清廉。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C.魏舒才华出众。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汉文帝的器重。
D.魏舒为人坦诚。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2)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侨居始平。少有才干,两郡并举孝廉。安定皇甫商州里年少,恃豪族,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遂讽州以短召含为门亭长。会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下车擢含为别驾,遂处群僚之右。司徒选含领始平中正。秦王柬薨,含依台仪,葬讫除丧。尚书赵浚有内宠,疾含不事己,遂奏含不应除丧。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中丞傅咸上表理含曰:“秦王之,悲恸感人,百僚会丧,皆所目见。而今以含俯就王制,谓之背戚居荣,夺其中正。天王之朝,既葬不除,藩国之丧,既葬而除。藩国欲同不除,乃当责引尊准卑,非所宜言耳。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帝不从,含遂被贬,退割为五品。后为始平令。及赵王伦篡位,或谓孙秀曰:“李含有文武大才,无以资人。”秀以为东武阳令。河间王颙表请含为征西司马,甚见信任。顷之,转为长史。颙诛夏侯奭,送齐王冏使与赵王伦,遣张方率众赴伦,皆含谋也。后颙闻二王兵盛,乃加含龙骧将军。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伦所任,伦败,去职诣颙,颙慰抚之甚厚。含谏颙曰:“商,伦之信臣,惧罪至此,不宜数与相见。”商知而恨之。初,含之本谋欲并去乂、冏,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既长沙胜齐,颙、颖犹各守藩,志望未允。颙表含为河南尹。时商复被乂任遇,商兄重时为秦州刺史,含疾商滋甚,复与重构隙。商说乂曰:“河间之奏,皆李含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且河间前举,由含之谋。”乂乃杀含。

(节选自《晋书•李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B.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C.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D.今天朝告于上/欲令藩国服于下/此为藩国之义隆/而天朝之礼薄也/又云诸王公皆终/丧礼宁尽乃叙/明以丧制宜隆/务在敦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陈情表》中“察臣孝廉”即是此意。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中一种上行文书的名称,常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刺,有检核问事的意思。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含少有才干,得到举荐任用。李含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先受到陇西、始平两郡的推荐,后又得到郭奕的提拔重用。
B.李含依礼服丧,遭到诋毁被贬。秦王司马柬去世,李含按制度服丧除丧,却遭到存有私心的赵浚、傅祗等人的中伤诋毁,后被贬官。
C.李含富有谋略,深受上司信任。司马颙杀夏侯奭,派张方投赴司马伦等计策,都出自李含;被司马颙视为心腹,先后被封征西司马、龙骧将军。
D.李含志愿未遂,最终惨遭杀害。李含辅佐司马颙想使其掌管执政大权,但最终愿望还没实现,后在皇甫商的挑唆下,被司马乂所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沈,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典著作。与荀颛、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寻迁尚书,出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连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惠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迭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苹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臭。”于是九郡之士,成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封博陵候。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目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封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帝素服举哀,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B.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C.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D.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在我国古代指堂房亲属,从叔指堂房叔父,即父亲的堂弟,类似的称谓还有从伯、从兄、从子等。
B.受禅本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朝皇帝让给的帝位。
C.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所封的领地或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也可以世袭。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古代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沈恪守孝道。王沈年少丧父,由从叔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他用心奉养继母寡嫂,因行孝重义而为人称道。
B.王沈富有文才。王沈曾与荀颉、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多次邀请王沈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并称他为文籍先生。
C.王沈备受重用。王沈一生备受恩宠,屡任要职;晋武帝加封他为博陵郡公,被他坚决推辞,后进爵为县公,并把朝廷政务托付于他。
D.王沈用兵有方。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吴国人听说后就退兵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2)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枯等皆与沈谘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