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永兴中,长沙王乂入辅政,时有疾鲲者,言其将出奔,乂欲鞭之,鲲解衣就罚,曾无忤容。既舍之,又无喜色。于时名士王玄、阮修之徒,并以鲲初登宰府,便至黜辱,为之叹恨。鲲闻之,方清歌鼓琴,不以屑意,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社弢功封咸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丘一壑自谓过之溫峤尝谓鲲孖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隃孙权不过也。″及敦将为遜,出鲲为豫章太守,又留不遣,藉其才望,逼与俱下。初,敦谓鲲曰:“吾当以周伯仁为尚书令,戴若思为仆射。”及至都,复曰:“近来人情何如?”鲲对曰:“周伯仁、戴若思,南北人士之望,明公举而用之,群情帖然矣。”是日,敦谴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伯仁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已。参军王峤以敦诛伯仁,谏之甚切,敦大怒,命斩峤,时人士畏惧,莫敢言者。鲲曰:“峤以献替忤旨,便以衅鼓,不亦过乎!”敦乃止。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使之郡。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谢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B.问日/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C.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D.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即“服缺”,服丧期未满。文中指谢鲲服丧期未满就被任职。
B.东宫我国古代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也可以用来借指太子。
C.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文中指杀王峤。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指朝廷对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鲲才艺出众,声名远扬。谢鲲少年时就有很大的名气通达简约,见识高远;喜好《老子》易经》,擅长唱歌、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
B.谢鲲遭人嫉恨,从容受罚。长沙王人朝辅政时,有人嫉恨谢鲲,说他将要出逃,长沙王要鞭打谢鲲,谢鲲脱下衣服坦然接受惩罚,没有忤逆的神情。
C.谢鲲识量远大,受到器重。谢鲲受命出使到都城,明帝亲自接见,对他很是亲近器重温;温峤曾经在谢尚面前称赞谢鲲,说谢鲲识量远大,神鉴深沉。
D.谢鲲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王峤因为周伯仁的事进谏激怒了王敦而被杀,没有人敢说话,只有谢鲲斥责王敦;政治形势严酷,谢鲲依然经常进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鲲闻之,方清歌鼓琴,不以屑意,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
(2)周伯仁、戴若思,南北人士之望,明公举而用之,群情帖然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6 06:4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玄疏曰:

天下群司猥多,不可不审得其人也。典谟曰“无旷庶官”,言职之不可久废也。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今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臣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此王政之急也。

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自士已上子弟,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亟定其制,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禹、稷躬稼,祚流后世。伊尹古辶名臣,耕于有莘;晏婴齐之大夫,亦耕于海滨。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废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为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农。若百工商贾有长者,亦皆归之于农。务农若此,何有不赡乎!

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节选自《晋书·傅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B.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C.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D.昔者圣帝/明王贤佐/俊士皆尝从事于农矣/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谟,两种文体,典以记国之大事,谟以载谋略之言,典谟泛指古圣贤遗留的训诫。
B.伊尹,商初的贤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C.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坐于南边。
D.百工,西周用以称工奴,后成为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也可指官的总称,即“百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玄认为国家官署众多,用人必须谨慎,职位不可久废;那些士族子弟,要入太学从师学习,再根据其才能的优劣安排使用。
B.傅玄推崇先王之道,认为各行各业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虽也提出社会需要商贾以利货物流通,但对商业还是有些轻视的。
C.傅玄认为尊儒贵学是兴邦治国之本,认为学校的仼务是培养能“弘道”的儒学人才,倡导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能死读书。
D.本文综合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客观分析了国家现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尊儒尚学、兴农重耕的理政主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有疾病满百日不差,宜令去职,优其礼秩而宠存之,既差而后更用。
(2)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以孝义称。

好书,善属文。大将军曹爽为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及爽诛,以故吏免。后起为治书侍御史,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寻迁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主簿曰:“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赏劝,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苟不合宜,赏不虚行,则远听者未知当否之所在,徒见言之不用,谓设有而不行。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须后。”沈又教曰:“若陈至言于刺史,兴益于本州,立德于上,受分于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直言至理,忠也。惠加一州,仁也。功成辞赏,廉也。”复白曰:“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著也。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并周公,虽悬重赏,忠谏之言未可致也。”沈无以夺之,遂从议。沈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都督江北诸军事。及帝受禅,转骠骑将军,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B.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C.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D.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沈告之/沈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也是中国的姓氏之一,但此处不指姓氏。
B.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选聘日“征”,公府选召叫“辟”。
C.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种形式,指旧皇帝把帝位出让给新皇帝。
D.我国古代把有爵位的官员死去称“薨”,传主曾被封县公,故用“薨”合乎礼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沈儿时不幸,为官成就卓然。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一直被堂叔抚养,知书懂礼;步人仕途后文武兼备,既能撰文修史,又能统御兵马,镇守一方。
B.王沈初衷美好,悬赏以求谏言。他刚到豫州上任,就颁布通告,鼓励属地士人百姓举贤才,罢奸佞,评官吏,诉忧患;如果效果显著,直接拿粮食赏赠。
C.王沈境界高逸,做事言行一致。他认为忠诚就是直言不讳地讲说真理,仁爱就是能惠及一方百姓,廉洁则是不居功受赏;后来他坚决拒绝了郡公的封号。
D.王沈探寻善政,力求革除弊习。他遵从但不照搬成法,而是选择良法来执行;他看到社会风气衰败,主张用重视学习的方式来加以扭转,最终效果良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
(2)立德于上,受分于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苌,字景茂,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诸兄皆奇之。随兄姚襄征伐,每参大谋。襄之寇洛阳也,梦苌服衣,升御坐,诸酋长皆侍立,旦谓将佐曰:“吾梦如此,此儿志度不恒,或能大起吾族。”襄之败于麻田也,马中流矢死,苌下马以授襄,襄曰:“汝何以自免?”苌曰:“但令兄济,竖子安敢害苌!”会救至,俱免。及襄死,苌率诸弟降于苻坚,为苻坚将,累有大功。坚既败于淮南,归长安,慕容泓起兵叛坚。坚遣子叡讨之,以苌为司马。为泓所败,叡死之。苌遣龙骧长史赵都诣坚谢罪,坚怒,杀之。苌懼,奔于渭北,遂如马牧。西州豪族率五万余家,咸推苌为盟主。苌将距之,天水尹纬说苌曰:“明公宜降心从议,以副群望,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苌乃从纬谋,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苻登进逼安定,诸将劝苌决战,苌曰:“与穷寇竞胜,兵家之下。吾将以计取之。”于是留其尚书令姚旻守安定,夜袭登辎重于大界,克之。诸将或欲因登骇乱击之,苌曰:“登众虽乱,怒气犹盛,未可轻也。”遂止。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立太学,礼先贤之后,以救时弊。时天大雪,苌散后宫文绮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綵。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战没,皆有褒赠。苌性简率,群下有过,或面加骂辱。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苌曰:“若不闻谠言,安知过也。”以太元十八年死,时年六十四,在位八年。伪谥武昭皇帝,庙号太祖,墓称原陵。

(节选自《晋书·姚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B.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C.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D.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衮”是古代帝王穿的绘有龙纹的礼服,这里指姚苌未来的皇位。
B.“辎”是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是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
C.“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D.“太学”就是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就读的学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苌聪慧多谋,擅长军事。跟随姚襄,常参与大谋;为苻坚将,多有大功;与苻登作战,力排众议,用计取胜,避其怒气,不再乘胜追击。
B.姚苌关心民生,体恤民情。遵从尹纬建议,接受盟主之职;回安定,修明德政,施行惠政教化,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当世的弊病。
C.姚苌爱护士卒,奖罚分明。雪天散发后宫珍宝供给军用,自己吃饭只一样菜,令妻子不穿重叠的丝绸衣服;将帅士卒只要有功必赏。
D.姚苌威名远播,不修小节。西州豪族咸推苌为盟主,认可姚苌的卓著才华;然而姚苌对待下属过失,有时会当面辱骂,简单直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①,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wěi)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②。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①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从政多年,历事数君,未见失误,是晋国史上少有的稳健的政治家。②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七子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等你超过侍郎。魏晋时,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康”“终”等。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则是王公贵人用来束住头发的,同时起装饰作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