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技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衣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 吏为师.”制曰:"可。”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B.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C.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D.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B.博士,古为学位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人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人员。
C.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带首领的尊称,后指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五方上帝。
D.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常见的民、庶民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青臣称颂秦始皇威德自古及今无人能比,认为他设置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功业可以传之万代。
B.淳于越劝诫秦始皇不要效法古人,如今拥有天下,不应该再分封子弟功臣当作辅佐, 以免出现弑杀君主的现象。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
D.李斯提醒秦始皇,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是为了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是为了抬高自己,要禁止这种行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2)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小题5】李斯为维护君主权威,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6 06:4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何传(节选)

萧相囯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箫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主吏掾:官名。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③阸塞:险要之地。④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溢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百姓一般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C.酇侯,汉代分封的爵位名。—般认为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般是需要由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酇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奸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借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任凭将领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把秦朝丞相和御史保管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汉高祖封萧何为酇侯,给予的食邑很多,其他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打比方,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其他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驻扎(筑营垒)
B.时不利兮骓不   逝:奔驰
C.愿为诸君战   快:快速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虞兮虞兮奈何   ②更役,复赋,则何如
B.①骑能属百余人耳   ②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①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分其骑以为四队   ②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
B.项羽带手下骑兵八百余人,当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到东城时,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在突围的路上特意大展神威,率二十八骑做了“斩将、刈旗、披靡汉军”的一场快战表演,使他手下的骑兵皆佩服。
D.“项王泣数行下”,泪只是英雄泪,而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才是一位盖世英雄的哭,因而,这两句是传神点睛的正面描写,衬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的悲惨。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项羽本纪》)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镑者族,偶语者弃市。(《史记·高祖本纪》)
(3)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日:“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日:“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日:“能复饮乎?”哙日:“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明日,项羽入屠成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攻项籍,屠煮枣。击破王武、程处军于外黄。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节选自《史记·樊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B.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C.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D.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庙号,一般君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于供奉时称呼的唯一名号,又如明宗、太宗等,后有功绩的大臣死后也可以用。
B.舍人,官名,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或门客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C.项羽,名籍,字羽,文中出现的“项羽”“项籍”为同一人。通常用于介绍或作传时可直呼其名,而在对平辈或尊辈出于礼貌、尊敬时可称字。
D.剖符,古代帝王在建国之后,分封诸侯或大臣,任命将帅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寒微,官至封侯。他曾隐居乡间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后追随高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食邑封地,晋为列侯,世代承袭。
B.樊哙临机果断,勇气可嘉。高祖身处鸿门宴的危险境地时,他带剑拥盾,直闯军帐,慷慨陈词,项羽无言以对,高祖化险为夷。
C.樊哙忠心不二,屡平叛乱。他跟随高祖打下西汉基业,并追随高祖征讨叛军,攻打燕王臧荼,平燕地;又攻打韩王韩信,平楚地。
D.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他跟随高祖攻打秦军时,身先士卒登上敌人城池;他曾独自带兵打垮七支敌军,攻下五座城池,平定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