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曰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①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了;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
(2)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7 03:4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也。未甚识文字,随人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也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
C.宜其当代文柄司:职掌
D.皆可于集征:验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A.随人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无如寡人之用心
C.君贻孙言旧故之分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卒后嗣之愿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人名,下同)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初戍钱塘新城,及还,领淮陵太守。领军将军刘湛知之,欲相引接,谓之曰:“卿在省年月久,比当相论。”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负以此仰累。”
大明三年,司空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率众讨之。诞遣客沈道愍赍书说庆之,饷以玉环刀。庆之遣道愍反,数以罪恶。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曰:“沈公,君白首之年,何为来此?”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庆之塞堑,造攻道,立行楼土山并诸攻具。诞饷庆之食,提挈者百余人,庆之不开,悉焚之。诞于城上投函表,令庆之为送。庆之曰:“我奉制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每攻城,庆之辄身先士卒。上戒之曰:“卿为统任,当令处分有方,何须身受矢石邪?”自四月至七月,乃屠城斩诞。
庆之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又有园舍在娄湖,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宫,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列门同闬焉。中兴身享大国,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再献钱千万、谷万斛,以始兴封优近,求改封南海郡,不许。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
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沈公。”时诸沈为劫首者数十人,士民悉患之。庆之诡为置酒大会,一时杀之,于是合境肃清,人皆喜悦。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沈庆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B.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C.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D.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意思是“除去旧职”。文中说沈庆之除去殿中员外将军之职,与赵伯符跟随到彦之北伐。
B.奉制,指接受天子的命令。古代帝王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和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
C.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为“中表”。
D.封,即分封,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后世继承。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封地所有者拥有这块土地上的税收、征兵等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不逢迎,拒绝拉拢。领军将军刘湛很欣赏他,说他在台省任职很久了,想要推荐他为相,沈庆之认为自己会有机会调动官职,严肃地拒绝了。
B.沈庆之不贪心,拒绝腐蚀。刘诞谋反,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开将军府,并派沈道愍来劝说他,送他玉环刀;沈庆之拒收其礼,还斥责了刘诞造反的罪恶。
C.沈庆之不惜命,身先士卒。尽管己是白首之年,但在攻打广陵城的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以至于皇帝都告诫他应以指挥为重,不必上阵冒险。
D.沈庆之不吝啬,大方捐赠。他拥有娄湖宏大的园舍,享受大型封国,家产丰厚,奴仆甚众,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能慷慨解囊,两次捐献钱谷,数额巨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
(2)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