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B.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D.谪:降职。苏轼因乌台诗案,在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辙并称“三苏”。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C.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2 06:0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愤怒、怨恨
C.非有平生之 素:朴素
D.不其志气 称:相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故加之不怒    今夫颛臾,固近于费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C.非子房谁全之    日月忽不淹兮
D.当韩亡、秦之方盛也 帝高阳苗裔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却脾气暴躁,不能忍耐。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项 籍 唯 不 能 忍 是 以 百 战 百 胜 而 轻 用 其 锋 高 祖 忍 之 养 其 全 锋 而待 其 敝 此 子 房 教 之 也 当 淮 阴 破 齐 而 欲 自 王 高 祖 发 怒 见 于 词 色
【小题5】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