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小题3】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B.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C.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D.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是古代官职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B.“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C.“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见的敬礼。
D.“列传”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是首创。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人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1: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B.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互相
C.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只是
D.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君何以知燕王
C.而相如廷叱之 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小题3】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小题4】结合课本全文,简要概括廉颇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 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节选自«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B.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C.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刁斗:铜制的小军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用来打更警卫。
B.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了。
C.数奇:命运不好。数,命运;奇,单数。古代占卜以得偶为吉,奇为不吉。
D.传:汉朝人称儒家经典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文中的“传”指«左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治兵简便易行。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B.李广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C.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被胡骑活捉后,先是装死,后又寻找时机夺胡儿马,取其弓,后遇到他的残部,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D.李广勇于承担过错。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日:“王行,度道里会遏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曰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D.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小题3】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C.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骞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1)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注释:扜弥:我国古代西域国名。古址在今新疆于田县。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中国   注:流入,灌入
B.道必匈奴中    更:经过,经历
C.其俗土著,耕田,稻麦   田:种植
D.殊无胡之心    报:报答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③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    
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   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以相应的许诺。
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
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
D.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被匈奴单于扣留,最终与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尸体被运回大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1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详细地解说
D.沛公起厕    如: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剑舞 项王未有
B.拔剑切啖之 项王按剑
C.今日事何如 欲诛有功
D.军中无以乐 窃大王不取也
【小题3】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B.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C.则与(之)斗卮酒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座位安排,以向东最尊,次为向南,再次为向北,向西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多次蓄意杀死刘邦,但由于项伯的阻扰没有成功。
C.樊哙闯帐,义责项羽,表现出樊哙既有武将的忠义豪壮,也有粗中有细的特点,同时也表明刘邦集团的团结。
D.项羽轻率地就把告密者的姓名透露给刘邦,说明他也许没把刘邦当作竞争对手,更体现了项羽自矜功伐、头脑简单的性格弱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