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深邃的思想,试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20 06:5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完成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走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观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_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一一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一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一一都驱逐他;资产者一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一一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D.“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句中“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4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B.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隋等多种表达方式。如,选文第1段用抒隋的方式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
C.“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D.选文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
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小题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小题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杀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锢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好人毕竟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扬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梭来往不息。这就是港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永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洁的地方——还留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异域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前的一场噩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乡留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忘却的,何况八年的海洋生活将惩罚,报复……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码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啦!

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彼此都没承担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待他。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艘挪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就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说……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恍惚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邻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兴奋……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抹粉、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蓦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唯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开始到这儿来找点活干,她说她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他扔在某个港口——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睬他。

(选自《经典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港口之所以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都发生受伤、自杀、死亡等悲剧,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主题内涵,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

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

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④上面这些判断假定了信仰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有的信仰(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并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从同侪那里“获取”的,它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吸收,要么由体制和权威反复灌输,要么通过道听途说为我们接受。因此我认为,“获取并抱持信仰”未必是错,错的是“明知道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不肯怀疑它们、抛弃它们”,这些都是有意的、不道德的行为。

⑤“你算老几,能告诉我该信什么?”狂热的信徒这样反驳。然而连这个反驳也是错的,它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现实”这个角色。我们的信仰旨在反映现实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仰可能陷入混乱。有些信仰是不负责任的,更具体地说,有些信仰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获得和保留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无视证据,接受流言、谣传、或是可疑的证词,他可能忽视某个信仰和他的其他信仰互不相容,可能接受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表现出对于阴谋论的偏好。

⑥19世纪数学哲学家威廉·克利福德曾宣称:“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只要没有充足证据就相信某事,就是错的。”我倒不是要恢复那种强硬的证据主义。克利福德这么说,是要阻止不负责任的“过度信仰”,也就是忽视证据,而用一厢情愿的想法、盲目的信念或情怀来刺激或是维护信仰。

⑦詹姆士在探讨各种宗教经验时提醒我们,“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那些立足于教义的宗教曾对不信教的人施行压迫、折磨,并发动了无数战争,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

⑧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人滥用了信仰的权利,对责任却嗤之以鼻。他们往往用一句“我有信仰的权利”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和错误知识辩解,这并不符合詹姆士对信仰的权利提出的要求。有人相信人类登月或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政府虚构的事件,相信巴拉克•奥巴马是穆斯林,相信地球是平的,或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这些人所宣称的信仰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其目的是排除对话,避免质疑,并禁止别人干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这些人的心灵已经关闭,不再向外界学习。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信徒”,但他们不是真理的信徒。

⑨和自由意志一样,信仰是人类自主权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最终根据。但是克利福德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一件只涉及他自己的私事。”信仰塑造态度和动机,引导选择和行为。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信仰有信仰的伦理,无论是信仰的获得、维护还是放弃,都有规矩可循。这套伦理既产生了我们信仰的权利,又对它提出了限制。如果有的信仰是假的、道德败坏的、或不负责任的,那它们就也是危险的。我们没有信仰它们的权利。

(有删节)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语“信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下列对第④段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上文分析的假定前提作辩证思考,使论证更严谨。
B.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明知不对还维护的信仰是错的。
C.采取以退为进方式,退一步进行论证进而明晰观点。
D.举例论证,补充论述有的信仰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
【小题3】下列各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
B.有的信仰具有继承性,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
C.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
D.信仰与知识有区别,但二者形成于一个认识共同体。
【小题4】对第⑤段“狂热的信徒”观点的批驳是否严谨,请做出判断并做简要分析
A.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夏绿蒂

瑞•波恩

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

夏绿蒂是谁?当然不是人了,她是一只巨大的母蜘蛛。每当路过厨房,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她的倩影。她的那张“天网”大得惊人,上面沾着各种小虫子,大都是烦人的蚊子和苍蝇。夏绿蒂胃口好,吃嘛嘛香,而且除了“这里最大的蜘蛛”这点值得骄傲外,她也深知“竭泽而渔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每天都安安心心纺线织网。白天在房檐下小憩,等暮色四合空气微凉,便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爬上爬下四处张罗,吐丝结网忙活一整个晚上。

如果没算错,夏绿蒂应该是在我家生活最久的一只小动物了,虽然记不清她到底何时搬来的,但每年夏天都能见到她。她总是安静待在厨房屋檐那一亩三分地上,哪里也不去。等到夏天结束,她就准时自动消失,等到来年天气转暖,她就又会准时出现。

时间久了,母亲和我都对她产生了感情,甚至把她当成了自家成员。当初母亲想要给她起一个动听的名字,比如“睿琴”,寓意聪明又美丽。直到我把电影《夏绿蒂的网》放 给母亲看,她才觉得“夏绿蒂”这个名字更好,因为她被那只诚实守信“舍己为猪”的蜘蛛给感动了。估计夏绿蒂也喜欢这个洋气的名字吧。 自从夏绿蒂失踪后,家里顿时疑云笼罩。

夏绿蒂的行踪一直是很固定的,按她的作息习惯,直到国庆节前后才会“休假”,因为那时天已经转冷,秋叶也已经变黄了。可是今年才刚刚立秋她就消失了,足足提前了近两个月。莫非她出了什么事?可她是如此足智多谋,什么大风浪也能化险为夷啊。或者,她嫌家里太热太吵,所以想找个清静凉快地儿?倒是有可能,只是大半个夏天都熬过来了,眼看马上都要凉快了,再等等难道不行嘛?

我和母亲四处搜寻夏绿蒂的踪影,不放过每个可能的角落,可就是不见她那肥胖的熟悉身影。母亲的心难以平静,每天清晨都要去厨房屋顶上仔细瞅瞅,她一直天真地认为,也许哪天一觉醒来,就又会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了。可一个礼拜过去了,夏绿蒂还是没有回来。

既然如此,就只好顺其自然了。她肯定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只是记性不好忘记了节令,或者累了想早早休息一下,明年还会回来的吧。我和母亲这样相互安慰。

不过,夏绿蒂也已经老了,按照蜘蛛的年龄,她大概也已经走到了暮年。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陪伴过我们的一个美丽生命,会忽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掉。我们渐渐已经习惯有夏绿蒂的夏天,不管她是不是我们的同类。

无论是夏绿蒂成为我们的家庭成员,还是她在家里突然失踪这件事,母亲并不想让父亲知道。作为一个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父亲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幸好,他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秋风渐起,夏天的气氛越来越淡,树叶虽然还是绿色,但边角已经开始泛黄了。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夏绿蒂忽然出现了。她在客厅的两个座椅之间结了一个大网,她就在网中间岿然不动气定神闲,一副不通人情的超脱模样。

原来夏绿蒂并没有离开这个家,只是挪了一个地儿,或许还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母亲在夏绿蒂面前驻足凝神,嘴里念叨着“真想不到她竟然在这里啊”,因为夏绿蒂是她首先发现的。短暂的兴奋过后,母亲又开始担忧,客厅是父亲的领地,且平常会有外人进出,夏绿蒂在这里难免受惊扰,而且有性命之虞。权衡之后,母亲和我达成了一致:帮助夏绿蒂搬回原来的家。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拿扫帚把夏绿蒂扫进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然后把她送到了厨房里她常待的那个地方。夏绿蒂很顺从地爬到了厨房的窗棂上,然后一动不动地休息,等待白天渐渐过去。我和母亲都松了一口气,想着她会在晚上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网,然后继续像从前那样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我们错了。夏绿蒂并没有如我们所愿搬回原位,而是又消失了。 夏绿蒂再次失踪的几天里忽然下起了大雨,大路旁出现了一只燕子的尸体,飞翔的蜻蜓开始东倒西歪,衰弱的蚊子仍在垂死挣扎,在人的身上狠狠咬出红红的大包,而我在家门前的树下发现了一只知了,已经死了。也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秋风早出晚归,昼夜温差 开始拉大,牵牛花开得更为频繁,树叶一片片翻飞坠落,似乎在宣告秋天的正式来临。

于是我终于相信,夏天已经走到了尾声。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母亲并没有放弃寻找夏绿蒂,却始终一无所得,看来她真的去意已决。只是这次,我才恍然发现,夏绿蒂曾经待过的地方有一个蚕茧一样的东西,用层层 叠叠的白丝包裹着。我回想起《夏绿蒂的网》中的场景,那大概是她的孩子吧。

我把这个茧指给母亲看,她顿时明白了。等到寒冷的季节过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又会多出很多小夏绿蒂了吧。一想到这些,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文章这样开头,既呼应了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上面粘着各种小虫子”,“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表现了“夏绿蒂”织网捉虫的情景和作者对它的喜爱。
C.“父亲是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的插叙,暗示了作者未找到“夏绿蒂”时对父亲的怀疑。
D.小说语言颇有拟人化色彩,“倩影”、“胃口很好”、“休假”、“气定神闲”,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生动描绘出“夏绿蒂”的可爱特征。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标题“寻找夏绿蒂”有什么内涵与作用?请结合故事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