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是如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20 06:5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1)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2)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3)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4)“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5)“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6)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7)“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8)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9)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10)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11)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12)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13)“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14)“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15)“他怎么可以这样?!”

(16)“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17)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歌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18)“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19)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20)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21)“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22)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23)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24)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25)“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6)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27)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28)饭后,鸟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29)“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鸟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B.“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她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用唱歌抵了10法郎。我对她的无耻行径毫不在意。
C.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
D.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小题2】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以是“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人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歌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小题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小题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她以前住在这一带。”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你爷爷奶奶还好吗?”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谢谢您!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她大声招呼他们:“喂,别站在那儿了。过来看看房子吧。”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 “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
 
E.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2)请指出第7—11段中作者运用的叙述笔法,并分析其作用。(6分)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4)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小题。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盘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一九六三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消消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小题1】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小题2】“我们”所代的是什么?
【小题3】“叛乱的旋风”指什么?
【小题4】“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一句中“错误的做法”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偷偷地看到

查利·斯托一直等到听见母亲打鼾才下床。

一道探照灯光划破长空,照亮了云堆,刺进云堆之间墨黑的高空,这是在搜索敌机。斯托感到害怕。但是想到父亲开的烟店——就在12级木梯下面,便增强了勇气,他12岁了,但因从来没有吸过烟而遭到郡立学校孩子们的嘲笑。偷父亲的香烟是罪过,对此斯托毫不怀疑,但是他不喜爱自己的父亲。对他来说,父亲的形象是不实在的,像个鬼魂,面色苍白,身体清瘦,模糊不定,只是在心血来潮时才偶尔注意到他,甚至对他的惩罚也交给母亲。而对母亲,他明显充满了爱。母亲虽然吵吵嚷嚷,但是和蔼可亲,是母亲充实了他的世界。从他的谈话里,斯托断定母亲是一切人的朋友。但是父亲的爱和憎正像他的行动一样捉摸不定。他说今夜要到诺维奇去,可是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斯托爬下楼梯,心里惊慌害怕。当楼梯嘎吱嘎吱响起来的时候,他紧紧抓住了自己的睡衫领子。

他一下楼梯,立即就进去了小店。店里太黑,看不见路,他又不敢去摸电灯开关。在最后一阶楼梯上,他双手捧着下巴,绝望地坐了半分钟。他听见了街上的脚步声,几个人快步行走的声音。斯托感到奇怪,夜这么深竟然还有人走动。脚步声越来越近,最后停了下来;一把钥匙在店门上转动,一个声音说:“让他进去。”接着听到了父亲的声音,“先生,请安静一点,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我不想惊醒我的家人。”在父亲优柔寡断的声音里,有一种查利感到陌生的语调。孩子摒住呼吸,担心父亲听到他的心跳。他紧紧地抓住自己的睡衫,心里祷告说:“上帝啊,可别让我被抓住。”从柜台的一道缝隙里,他能看到父亲站在两个人之间,一只手抓住他高高的硬衣领。这两个人头戴圆顶硬礼帽,身穿束腰风雨衣,查利都没有见过。

“抽支烟吧。”父亲说,声音干巴巴的,像饼干似的。两个人摇摇头,“我们执行任务的时候不抽烟。”他口气很温和,但不亲切。查利·斯托想:父亲肯定是病了。

父亲把整个商店看了一遍,好像第一次看到那样。“对那些喜欢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小店……我妻子会把它卖掉的,我想……哦,你们想走了,我拿件上衣。”

“我们有个人得跟你一块去。”那个陌生人说。

“不必麻烦,衣服就挂在那儿。”

另一个人感到奇怪的说:“你不想和你妻子说句话?”声音不高,但是很果断:“不。可以推到明天的事今天决不做。以后她会有机会听到的,不是吗?”

“是,是,”一个陌生人说。他很高兴,鼓励说:“不要太担心,生命嘛……”

大门关上后,斯托蹑手蹑脚地爬上楼,又蹑手蹑脚地爬上床。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深更半夜又离开家,也不知道那两个陌生人是谁。奇怪和畏惧使他有一会儿不能入睡,仿佛有一张熟悉的照片从镜框里走了出来,责备他粗心大意。他记得父亲如何抓紧衣领,如何用谚语给自己打气。他第一次想到,母亲喜欢吵闹,和蔼可亲,而父亲更像自己,在黑暗中做些使他害怕的事情。他很乐意下楼告诉父亲,自己爱他。可是他通过窗子听到的是,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远了。只有他和母亲留在家里。

(选自《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偷偷地看到》以孩子查利·斯托的所见所思,展开小说相关人物和情节。尽管描摹父亲和母亲寥寥数语,但却形象鲜明。
B.在整个小说情节中,查利·斯托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整个人在情节的展开中逐渐成熟,对父亲的态度由不喜欢转向了亲近。
C.小说中,通过查利·斯托父亲与陌生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斯托的父亲是一个捉摸不定的人,对斯托而言父亲形象是不实在的。
D.小说中斯托父亲环视整个商店,就好像是第一次看到那样,心中充满了对商店的留恋,实际上是斯托父亲对自己家人的不舍。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简析其形象
【小题3】本篇小说结构极富特色,请结合文本说明小说“明暗双线结构”,并简析双线结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