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理想市镇

[美]辛克莱•刘易斯

初夏的五月,四处充满生机,小麦长出了新苗,像绿草一样可爱,地里还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嗡嗡的响声从原野里发出来,似乎低声哼着的农忙小调。

一连下了两天雨,镇上大街小巷,遍地泥泞,难看倒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走路不方便。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连一片的黑黝黝的水洼,家家户户门前人行道旁、停车坪上,也都渗出黑乎乎的臭水来。天气闷热得叫人受不了,在阴惨惨的天色衬托下,整个戈镇显得光秃禿的。既没有白雪覆盖,也没有摇曳的枝柯掩映,地上愁眉苦脸地匍匐着大大小小的房子,在天空下毫不遮掩地展现出无比丑陋的真实面目。

卡萝尔一路拖着脚向家走,雨鞋上布满了污泥,裙摆上满是脏点,她为此感到非常恶心。她跑过莱曼•卡斯家门口,那座尖顶的深红色大房子显得特别难看。她螳过一个个坑坑洼洼的黄水潭!她怎么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成了一片烂泥地。她的家,她的美丽的市镇,已在她心里产生,可谓大功告成。只要找一个人来跟她共享其成就行了。可是找维达是不可能的了,至于肯尼科特,就更不用说了。

她心目中的这一世外桃源,怎么也得有人来跟她分享一下才好!

她猛地想起了盖伊•波洛克。

然而一个念头打消了她的这种想法,他是个太过于小心谨慎的人物。眼前她需要的,是一个像她一样年轻而又冒冒失失的精灵,可惜她永远都找不到。她只好认输了,因为毕竟自己再找也无法找回欢乐的青春年华。

那天晩上,一个好主意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可能这就是解决重建戈镇问题的唯一办法。在十分钟内她已到了道森家门口,她拉动了那个老式门铃。道森太太把门儿打开一条缝儿,探出脑袋往外张望着。卡萝尔在她的脸腮上亲了一下,走进了客厅,在那个阴森森的客厅里卡萝尔差不多是活蹦乱跳的。

“噢哟哟,见到你,我这个老花眼都变得高兴起来了!”道森先生笑嘻嘻地说,把手里的报纸放下,又把他的眼镜架子往额角上一推。

“你看来很激动呢。”道森太太不禁发出感叹。

“是呀,我确实很激动!道森先生,你不是个百万富翁吗?”

道森先生昂起头,显得像只骄傲的大公鸡,嘴里喃喃地说:“是啊,我想,我要是好好利用下我所有的证券,抵押进来的农庄,以及我在梅萨贝的铁矿、北部的木材和林地开垦方面的投资,拢共加在一起,接近两百万呢。我从不乱花一分钱,我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辛苦钱——”

“可我想把你的产业拿走大半!”

道森夫妇也许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玩笑,于是夫妇俩交换了个眼色。接着,道森先生就像鸟儿似的嘁嘁喳喳地说,“你可要比本利克牧师还差劲!每次遇到他敲竹杠,也不过在十块钱以内!”

“我这是认真的,一点都不开玩笑!你的子女都在双城,早已长大成人,过着非常富裕的日子。你们为什么不为自己死后想一想呢?你们完全可以为死后留个好名声,何必默默无闻呢?你们干吗不独出心裁做一点儿有意义的事呢?为何不想把整个戈镇重新建造呢?找一个有名的建筑师来设计一个适合大草原的理想市镇,也许他还会搞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到那个时候,这些东摇西晃的房子将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美丽的城镇。”

道森先生终于明白过来她是认真的,于是就哭丧着脸说:“哎呀呀,乖乖,那少说也得要花上个三四百万块!”

“然而单凭你的力量,不就可以解决一半的资金问题吗?”

“我的钱可是我千辛万苦挣来的,那些穷光蛋懒惰透顶,不知节约,难道还要我替他们造房子不成?这并不是说我这个人太小气。只要找得到女佣人,我的老伴总是雇上一个来帮忙干活儿的。可是,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自己动手,你也看见了,我们也已经心力衰竭,我们怎么可以把钱统统用在那些懒汉流氓身上——?”

哦,你先消消气,我并不全是这个意思,当然啰,不会要你把钱全部拿出来,不过,我想,只要你领头签个名,别人自然都会跟上来了。如果他们能够从你嘴里听到一个关于建造美丽城镇的构想——”

“啊,你真是个爱多事的孩子,但实际上,戈镇不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吗?我觉得它很不错嘛。我常常听到那些走南闯北的人说,在美国中西部就属戈镇最美丽。这么好的市镇,迎合任何人的口味,当然啰,也能迎合我们老两口。”

(选自《大街》,有删改)

(注)此文是长篇小说《大街》的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大街》中描写的戈镇以作者的家乡索克萨特镇为原型,真实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的乡镇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卡萝尔是一位热情的女子,她在为改造戈镇做出努力,虽然她的构想不切实际,但给人希望,勇气可嘉。
B.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卡萝尔为重建戈镇计划的构想感到激动与自豪,也有着与人分享计划构想的急切与渴望。
C.小说生动地写出了道森先生的心理变化:被夸百万富翁的骄傲,要被拿走产业的忧心,出资替人造房的气愤。
D.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感知到,戈镇既美丽又丑陋,这里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懒惰成性,人与人之间充满不信任。
【小题2】简析小说第二段中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哪些妙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1 05:5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浮冰上的两者
(丹麦)哈夫﹒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
空手的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缝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过来。”诺尼叫道。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犬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犬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颈。他随时都要放声尖叫。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诺尼睁开眼睛,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
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摇曳着。
【小题1】小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场景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铺垫。
B.文章中诺尼对爱犬的称谓多次改变,反映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营造了人狗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他曾动过杀狗的念头,但最终因为“爱”而放弃杀犬。
C.文章前面写到“这畜生身强体壮”与后文写尼玛克“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形成对比,体现了狗对人的忠诚。
D.文章的结局是美好的,向读者展示了崇高的人性美。
【小题2】文章围绕“小刀”展开情节,请梳理文章的发展脉络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小题3】结合巴金的《小狗包弟》中包弟的结局及作者的忏悔来探讨本文的主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花花草草

前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叶赛宁的故乡诺沃村在奥卡河对岸不远。我觉得叶赛宁的诗,出色地表现了奥卡河彼岸的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每逢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雾,还是林中蓝色的焦烟,弥漫在原野上。在这仿佛寥无人迹的草原上,我有过多次不同的事故和突然的会遇。

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湖上钓鱼,湖岸高耸陡峭,长满攀缠的黑莓。

在上边,在我头顶上,开着有半人高的花,乡下的孩子们正在那里采酸模。听声音,那儿有三个小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子。

两个小姑娘在学着孩子多的乡下女人的模样说话。她们大概都在摹仿自己的母亲。第三个小姑娘总没说话,只是尖声尖气地唱着:

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往下的歌词她不知道了,在沉默片刻之后,又重复起关于空袭警报的歌儿来。

“请报,请报!”一个哑嗓子的小姑娘生气地说,“整天价,吃苦受累,就为了能把他们,这一群崽子,送去上学,可他们在学堂里能学个什么?连话都不会说!是‘警报’,不是‘请报’!等我告诉你爸爸,叫他教训教训你。”

“我那彼契卡前两天,算术吃了个两分。让我把他这顿捶呀,把手都打木了。”另外一个小姑娘说。

“全是编的吧,妞儿卡!”小男孩子用低沉的嗓音说道。“是彼契卡的妈妈打的他。就打了两下。”

“瞧啊,鼻涕鬼!”妞儿卡喝道。“你再讲讲看!”

“小姑娘们,你们听着!”哑嗓子的姑娘高兴地喊道。“咳!我告诉你们点事儿!就在这儿,雀滩附近,有一棵灌木。天一黑,就开始从下到上冒蓝火苗!冒的可凶着哪!一直冒到天亮。连走到它跟前去都不敢。”

“它干吗冒火苗呢,克拉娃?”妞儿卡吃惊地问。

“就是说有宝,”克拉娃回答说。“下边埋着宝。有金铅笔。谁若是拿那支铅笔写上自己非常希望的东西,——要啥就有啥。”

“给我!”小男孩子要着说。

“给你什么?”

“铅笔!”

“你别跟我胡缠!”

“给我!”小男孩子喊道,而且忽然粗着嗓子哭了起来,又讨厌,又刺耳。“给我铅笔,臭丫头!”

“啊,你这样吗?”妞儿卡喊道,立刻听到了响亮的巴掌声。“倒霉蛋!干吗我把你生下来了!”

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立刻不哭了。

“可是你呀,亲爱的,”克拉娃用一种假装的温柔的口吻说,“别打自个儿的孩子。容易打晕过去。你跟我学——教他们懂事。若不然长大了也是一群呆子,对自个儿,对别人都没有一点儿好处。”

“能教他什么?”妞儿卡气愤地回答说。“你教教他看!他会给你个样儿瞧瞧!”

“不教怎行呢!”克拉娃反驳说。“什么都得教给他们。他这会儿跟着我们,哼哼唧唧地,你看,这一左一右全是花,一个跟一个不一样。有几百样儿。可他懂得什么呢?屁也不懂。比方说,这朵花,连叫个什么他都不晓得。”

“夜盲草,”男孩子说。

“这才不是夜盲草,这是肺草。你才是夜盲草哪!”

“飞草!”男孩子甚至有点高兴地重复说。

“不是‘飞草’,是‘肺草’。字眼儿咬清楚。”

“肺草,”男孩子急忙回答一遍,立刻问道:“这是什么花,这个粉红色的?”

“这是薄荷。你跟着我说:薄荷!”

“薄荷不就得了,”男孩子应着说。

“你别跟我得了不得了的,你就光跟我学着说。这个是绣线菊。可香着哪!可娇着哪!你要不要,我给你掐一朵?”

小孩子,看来很喜欢这个游戏。他一面哼哧着,一面极认真地跟克拉娃重复着花名。她飞快地说了一大堆名字。

我听着,只是惊讶。

但是,这一堂出色的植物课,突然给破坏了。

“我扎了刺了啊!”男孩子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你们把我领到哪儿来了,臭丫头?!哪儿都是刺!我回不去家了!”

“喂,小丫头们!”在远处一个老年人的声音喊道。“你们干吗欺负小孩子?”

“帕霍姆老大爷,他自个儿扎了刺!”准确发音的捍卫者克拉娃喊道。

听得见老人走到孩子们身边的声音。他往下,往湖上看了一眼,看见了我的钓竿,说道:“这儿有人钓鱼,你们嚷到半天云上去了。这么大的牧场还不够你们跑的!”

孩子们很快就走了,我就这样没看见他们。

“先生,您身上带着烟没有?”

我告诉他有。

我跟老头儿说,方才在这儿有一个小姑娘,非常有意思,什么花草都认得。

“您说的是克拉娃吗?”他问道。“那是集体农庄的饲马员的丫头。她怎能不知道呢,她奶奶是全省数一数二的草药医!您和她奶奶谈谈。保您听个够。”老头儿又要了一支烟就走了。不久,我也走了。

当我从树丛钻出来到牧场大路上的时候,在前方,远远地看见了三个女孩子。她们抱着一大把花。其中有一个拉着一个赤足的小男孩子,他戴着一顶很大的便帽。

小姑娘们走得很快,像一溜烟似的。然后传来一声尖声尖气的声音:

在空袭请报的时候,

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太阳已经在奥卡河对岸诺沃村背后落下去了,浅红色的斜辉,照耀在绵亘在东方的茂密的森林上。

(节选自《金蔷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卡河对岸不远的诺沃村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地处草原,视野开阔,广漠的落日和潮湿的草原上的黄昏充满诗意,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和美的享受。
B.“出色的植物课”给破坏之前,小男孩时而生气,时而开心,时而哭闹,时而又十分乖巧,作者借助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成功刻画了小男孩的的典型形象。
C.文中歌曲中的“请报”点出了诺沃村过往曾经经历战火这一社会环境,这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结尾部分,近镜头是一群归家的孩子,远镜头是落日余晖下的密林,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画面唯美,令读者回味无穷。
【小题2】请概括并简析克拉娃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探究这篇散文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脑汁工厂

新加坡伍木

赋闲在家多时,眼见坐吃山空,惊觉长久下去不是办法;但求无门,空有一身才华无人赏识,除了感叹复感叹,又能奈何?

自向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粗重活干不了,但对于动脑筋的工作还是可以一试的。每天勤于翻报纸、写信、打电话、亲临面试,可是仍然无人问津,只好徒呼负负。原本所订下的高目标,亦越降越低;最后但求三餐一宿,什么都肯干。

一日,翻开报纸的征聘版,眼前出现一则巨幅广告,上面写着“征聘奴隶”4个大字,不禁吓了一跳。奴隶制度不是在很多年以前就彻底瓦解了吗?而且奴隶者,只有“买卖”,何来雇用?况且,试问有谁甘愿沦为奴隶,任人控制、折磨和摆布?

后来回头一想:既然这个广告在报纸上堂而皇之地刊登出来,表示报馆已接受了广告中“耸人听闻”的字眼。也许这是广告刊户大胆突破的意图,也许这是撰稿员心血来潮的“划时代绝句”。君见不久前某工厂在征聘机器操作员时,还打着“请你来当工人皇帝”的字眼!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广告噱头了!

对于求职若渴的我来说,这则征聘广告无疑是具有挑战意味的。我天性喜欢接受挑战,越是有挑战性的事物,我越是要去碰它。于是,我把征聘条件细读一遍:

(一)学历不拘、年龄不拘、性别不拘。

(二)工作时间具有高度灵活性。

(三)必须能够承受高度的工作压力。

利益:

成功受雇者每人将拥有一架手提电话机。

广告上的条件和利益虽然列得有点模糊,但当我按地址找到那家公司时,已有大批捷足者在等着被传召面试。全球性的失业浪潮,真的正冲击着这些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饥民吗?(包括我?)

填妥申请表格后,领了号码牌子,我有充裕的时间打量这家公司。这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员工们各就各位,或沉思,或冥想,或凝视远方,或伏案而睡……总之,我真怀疑自已来到一座闲云野鹤的寺院,坐禅的心情把较早时焦虑的情绪吹得烟消云散。

轮到我的时候,脸带笑容的秘书小姐很客气地请我移步到会议室。会议室内有一名戴金丝眼镜的男子,正在翻阅我的申请表格。

“请问你对本公司的了解有多少?”

“一无所知,愿闻其详。”

“唔。”答案在对方的意料之中。对方如背书般地说。

“我们基本上是一家提供商业服务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管理咨询、市场策划和产品行销等等。无论是哪一行业的机构找我们帮忙,奄奄一息的我们会帮他起死回生,蒸蒸日上的我们会帮他锦上添花。

我点了点头,表示基本概念已经有了,然后问眼前这位“再世华陀”:

“我想多了解一些这里的工作条件。”

“我们重视的是员工的素质——即头脑,所以学历、年龄和性别都不是考虑的因素;至于员工们的脑筋有多棒,‘点子’行不行的通,都是由我直接鉴定,而且丝毫不会错,所以,我的外号也叫做‘脑子测定仪’。”

我失笑:

“那工作时间呢?”

“上班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唯有下班时间无限。我们会分给成功者每人一架手提电话机,大家必须随时随地携带,确保必要时随传随到。”

我恍然大悟:所谓的利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怪别人说:政治是肮脏的,影圈是复杂的,而商场,则是黑暗无比的。

我继续保持镇定:“工作压力又有什么具体的说明吗?”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没有绝对的解释,唯一可以说明的是,为了训练员工的能耐与韧性,员工必须能够在叱责与谩骂中,继续开朗和高度集中地工作。”“奴隶”当然是要面对“叱责与谩骂”的一没施加私刑已经很厚道了,所以我并不对这番话语表示过度的惊讶。

“我同意并接受您所列的条件和利益。”为了三餐一宿,我说:“请您让我签暑聘书吧!”

“凭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做这么聪明的决定,我肯定你是个人才。”对方说,接着递来一份以英文打字的聘书,上面写着:

“脑汁奴隶”

和“脑汁测定仪”握别后,走出会议室,我复看到一群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枯坐冥思的“闲云野鹤”,正在不知道为了什么地出售自己的脑汁……

(选自2008年8月24日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我”一直找不到工作,结尾又说“我”“是个人才”,这就形成前后反差,意在增加情节的趣味性。
B.文中列举的三个征聘条件十分模糊,但在后文中都有具体交代,这样写,意在使前后内容形成呼应,增加小说的严谨性。
C.“我”打量公司的内容主要运用了视觉和心理描写,意在表现这里社会环境的独特和工作轻松、毫无压力的懒散状态。
D.“脑子测定仪”向“我”介绍工厂性质和业务范围时,连用了四个成语,意在表现公司的工作业绩和引以为骄傲的心理状态。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闲云野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商场是“黑暗无比的”,可又为什么要急于应聘签约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 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 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午夜时光和 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C.“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E.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小题2】小说中“电话”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小题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  官
英赤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年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家的地里干活。到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多恩并说明了他的打算,多恩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他一连几个小时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还欠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待到4月底。这时,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决定回家了。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捕猎工具的钱;然后又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法官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并没有对法官多恩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刻,但从简单的言行描写中,人物形象依然清晰感人,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第二次狩猎后,约翰获得的兽皮卖了300美元,他终于还清了自己购买捕猎工具所借的150美元以及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
C.约翰很小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吃苦耐劳,具有担当和责任感,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从而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D.约翰经过多年打拼,30岁的时候,便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抗争,就能成功。
E. 法官多恩去世以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且自己没有后代。
【小题2】法官多恩明知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约翰,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小说,从法官多恩的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法官”,文中却用大量篇幅描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有人认为是约翰。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