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17 08:4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③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④“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⑤“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知道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④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把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把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小题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②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
【小题3】简析第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学评论家说,拉丁美洲作家常借助象征手法,设置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达深邃的主题。请结合小说画线段落谈谈你对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堂里也有葡萄吗

『美娜塔莎·弗兰德

在距离我们大学几英里远的地方,有一个专门停放家庭拖车的停车场,里面坐落着一片绿松石颜色的房屋。梅丽莎就住在位于保龄球场和收费公路之间的那一栋房子里。而在停车场外面的草地上,到处都撒满了空的啤酒罐和被丢弃的衣服。

“莫莉,我们来这儿做什么呀?”当我们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不禁感到非常惊讶。

此刻,莫莉正缓缓地把车开向那块唯一没有任何垃圾的地方。见我问她,她便以朋友之间才有的口吻答道:“我们不是要去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吗?”

“哦,上帝,瞧我这记性!”经她这么一提醒,我猛地想了起来。就在3个星期之前,我为我们俩在志愿者协会注了册,那天,当我回到宿舍,仍旧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看着我那近乎疯狂的样子,莫莉微微地笑了笑。从她的笑容里,我仿佛能听见她在说:“哈!你以为我们是谁啊?接受了名牌大学教育就了不起吗?冒冒失失地来到别人的家里,就要把人家女儿带走?你以为我们是谁啊?”

我们最后达成一致,并且联系到了一户人家,他们有个女儿名叫梅丽莎,我们决定帮助梅丽莎。

当我们敲开房门时,开门的是梅丽莎,她非常瘦小,四肢细得像竹竿似的。她上下打量着我们,她一定在想:“这两个女孩子信得过吗?”

在她身后,站着两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当梅丽莎带着我们参观他们的拖车房屋时,我看得出他们有些不情愿。我知道,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他们家的寒酸。

梅丽莎的父母一直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着她像蝴蝶似的飞过来飞过去。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那成为焦点的孩子,开心地微笑着。

“瞧,这个是我,那时我还是小孩子呢。”梅丽莎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马克,我的双胞胎兄弟,可他已经死了。

“米茜,”妈妈向她招了招手,并且柔声喊道。她走到妈妈身边,俯下身子,聆听妈妈告诉她的一个秘密。片刻之后,她一睑严肃地对我们说:“妈妈说马克和其他天使一起住在天堂里。”

房间里顿时被一种莫名的沉默笼罩起来。,良久,我和莫莉打破了这种难耐的氛围。我们向他们一家郑重承诺:我们会为梅丽莎系牢安全带,会带4份食物回来,8点钟准时到家。

接着,我们一起走向汽车,而梅丽莎一边走,一边转过头。此刻,那两个孩子正站在窗前,小脸紧紧贴在玻璃上,目光中充满了羡慕和渴望。

“他们也想来的。”梅丽莎说。

“下次吧,今天晚上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在前往大学的路上,梅丽莎不停地唠叨:“今天晚上是专门为我准备的,是属于我自己的特殊一晚。”

来到学校的餐厅,她问:“所有的东西……我都能吃吗?”

“当然。”梅丽莎惊得目瞪口呆。她盯着一盘盘食物,绕着食物桌转了几固,直到我们把她带到了公共餐厅中间专门摆放沙拉的柜台。

她指着放在一个金属罐里的东西问道:“那是什么?”

越过梅丽莎的头,我悄悄对莫莉耳语:“难道她从来没吃过葡萄?”

“它们好吃吗?……嗯,它们非常好吃。”

我将梅丽莎抱了起来,这样,她就能用那一对沙拉钳夹到葡萄了。她一个个夹着,很快,盘子里就堆满了葡萄。然后,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她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看着那满满的一盘葡萄,看着她贪婪地吃着葡萄的样子,我和莫莉感慨万分。我们没有想到在那一桌桌丰盛的食物中,她最想要的竟然是葡萄。她希望每个星期、每一天甚至每一顿都能吃到葡萄。

于是,我们3人又走到了沙拉柜台,开始往塑料杯里装葡萄,这是给梅丽莎家人的在回家的路上,梅丽莎静静地坐在后面的座位上,望着怀里紧紧抱着的那四个装满了葡萄的塑料杯,虔诚地微笑着。

当我们驶离那条收费公路,驶过那个保龄球场,把车开到了那块唯一没有任何垃圾的地方,正准备下车时,梅丽莎打破了沉默:“姐姐,天堂里也有葡萄吗?”

闻听此言,莫莉和我面面相觑。同时,梅丽莎把手伸向我,紧紧地握了一下我的手,仿佛在默默地对我说:“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我爱怜地注视着梅丽莎:“天堂里当然也有葡萄,而且,每一餐都有,每一餐。”

(编译:李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满了空的啤酒罐和被丢弃的衣服”交代了梅丽莎的生活环境,暗示其生活的贫困;也说明她家居住的环境不好。
B.梅丽莎父母的表现流露出他们对孩子的爱和他们安静的性格;“像蝴蝶似的飞过来飞过去”体现了梅丽莎的兴奋。
C.文章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描写了梅丽莎离开时其他两个孩子的表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羡慕和渴望。
D.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梅丽莎而对丰厚美食的情景,表现出的不仅仅足小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梅丽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毎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是致命伤。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朋友们,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亚拉巴马州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

(摘编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年前,《解放黑奴宣言》的签署使美国千百万黑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B.美国的缔造者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承诺,但是政府却没有完全实践诺言。
C.与会者来到美国首都,齐聚圣地,就是为了提醒政府现在的时间非常急迫。
D.对美国来说,如果它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可能是致命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与共和国的缔造者的美好诺言进行对比,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
B.文章在论证黑人的现实处境依然悲慘时,从政治、物质、精神等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类比论证。
C.文章多处运用比嗆,如“灯塔”“镣铐”“枷锁”“孤岛”“空头支票”等,增强论证的形象性。
D.文章始终围绕“梦想”展开,先指出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指明实现“梦想”的策略并揭示其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美国政府实现民主的诺言,实现种族平等,使不同肤色的人共叙兄弟情谊,就应采取渐进主义措施。
B.只要黑人得不到公民的应有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获得安宁或平静,将会因叛乱继续动摇国家的基础。
C.即使心急如焚,但在斗争时也不能抱着敌对的心态,而应举止得体,纪律严明,还应该团结白人兄弟。
D.美国只有真正实现有色人种享有和白人一样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并充满正义,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英)梅亚·格林

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左边第六床便是。他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阿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成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成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他赶紧喝了一杯茶,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阿诺德买了一些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柜上竟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心想。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于是,他将那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究竟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坐在餐桌的东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而他却正好可以盯到那边的楼梯口。

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散开着,就放在她身边的座位上。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子装的威士忌酒!

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史迪威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但现在即使想到也为时已晚了。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哼!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提前退休也就罢了,而阿诺德是负担不起的。到了这种年龄,他还能去哪里找到工作呢?

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史迪威怎么在病房里待了那么长时间?想必他也找不到那么多话要说吧,老伯吉斯先生在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语的。“身体还好吗?”“这里的饮食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问候一下不就得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当然,史迪成与众不同,他可以谈上几个小时还觉得言犹未尽。阿诺德真希望史迪威把伯吉斯先生烦得要死。

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

史迪成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

阿诺德弯下腰检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

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副神情。

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想到这儿,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

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坐在楼下化验室的一个小隔间里。她在手提包里不停地翻着,脸上流露出一种疑惑的神情。

“非常抱歉,”她说道,“我记得出门的时候自己是带上了的。”

“别着急。”护士安慰道,“你可以去再接一份。记住,要采用中段尿样。厕所就在那边。”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人公阿诺德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小说中间部分插入关于“岗位重组”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小说的结尾。
【小题4】小说中的“礼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