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1)无与为乐者。
(2)生平过虎丘才两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11: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醉翁之不在酒 ⑵者胜 ⑶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山中四季景色描写的语句紧扣季节特征,语言精妙,刻画传神。
B.太守自号“醉翁”, 而其“醉酒”只是表象,实则是为人、为景、为情而醉。
C.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全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同类题3

比较阅读下面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⑵此事古难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牌,“明月几时有”是题目;乙选文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两选文都是千古名篇,以情动人。甲词兄弟情中演绎着世间情、天下情,乙文君臣情中蕴含着家国情、民族情。
C.甲词写景,借明月之景议论抒情,语言华美斐然;乙选文叙事、达情、言志,言辞朴实恳切。
D.甲词词前小序,以记叙的笔调,交代作词的时间和原因,起到了为全词铺叙的作用。乙选文前两段也是以叙述的笔法,交代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两件事,叙事有些拖沓,削弱了后面的议论抒情。
【小题4】乙选文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是谦辞,使得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收缩中深化。甲词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境界豁然大开,主题顿然升华。请就甲词末尾的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甲词划线的三个“三言句式”连用,不仅是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形成排比,富有情势,为下文议论抒情蓄势。乙选文划线句子“当”领起的六个“四言句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孟子>二章》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C.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其心志 苦:使……受痛苦。
【小题2】下列四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记之
B.环而攻而不胜 多助
C.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曹操比袁绍
D.夫环而攻     择其善者而从
【小题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从战争的攻守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阐述思路是,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更清楚。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