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行香子·述怀

弥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如快马驰过缝隙。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②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③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④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对上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一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行香子》中“无尘”写出夜气清新,“如银”写出月光皎洁。这两句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C.《水调歌头》中的“归去”指飞上月宫,《行香子》中“归去”指归隐田园。
D.两首诗都以议论表达人生感悟,《水调歌头》表达对人世悲欢离合的释然,《行香子》写人生苦短、名利永恒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2-24 11: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②: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小题1】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峰回路转   回:
②太守谓谁   谓:
③是岁之春   是:
④农夫相与忭于野    相与: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小题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的内容?
【小题5】你是怎样看待甲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的?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至承天寺    (2)余告之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回答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②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谓黄门曰:“九三郎,尔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②汤饼:面条③恶(cū):通“粗”。④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月色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谓黄门曰 ④尔欲咀嚼耶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小题4】结合学过的知识,及(甲)(乙)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苏轼的境遇有何相同之处。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选自《东坡文集》)

(注)①今年:指元丰四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③庖人:做饭的人。

(丙)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归,居阳羡。阳羡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邵为坡买一宅,坡倾囊仅能偿之,后择吉日入新第。

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其故,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②屋券:房契。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______)
(2)粳米尽(______)
(3)问其居所在(______)
(4)谓之曰(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日 中 饥 用 浆 水 淘 食 之 自 然 甘 酸 浮 滑 有 西 北 村 落 气 味。
【小题3】(乙)文写的是“二红饭”,这“二红”指的是什么食物?
【小题4】结合(丙)文的内容,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甲)(乙)两文一雅一俗,苏轼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