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是: (2)一时:     
(3)欠伸 (4)毕备:    
【小题2】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3】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妙处何在。
【小题4】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3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有此人/是日定矣
B.上下一/强饮三大而别
C.挐一小舟/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得虎子
【小题2】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和游湖人的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甲文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湖心亭的奇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对方的惊讶实际就是写自己的惊讶。
C.甲文写景,虽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乙文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晚春时节西湖的神韵之美。
D.甲乙两文语言都很简省,甲文中的主人公既有遇人之乐,也蕴藏着淡淡的怅惘与哀愁,而乙文中的主人公则完全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李德裕神俊,宪宗赏之,坐于膝上。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武相元衡召之,谓曰:吾子在家,所嗜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因戏曰:公诚陟大痴耳。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所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由是振名。

(选自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注)①神俊:天赋才智出众。②吾子:你。③翌日:第二天。④具:详尽。⑤诚大痴耳:(你儿子)实在是非常痴呆啊。⑥理国:治理国家。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相委去_______________   (2)下车之_______________
(3)每以敏辩于同列_______________   (4)书者礼部职也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意欲探其志也。
【小题3】陈元方“不顾”,李德裕“不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童趣》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心所向( ) ②项为之(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④一癞蛤蟆也(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A.拔山倒树B.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C.至之市,忘操之(《郑人买履》)D.舟已行矣,剑不行(《刻舟求剑》)
【小题3】(小题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果如鹤唳云端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译文:     
【小题5】概述文中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