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热水)
B.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C.不亦乎(通“悦”,愉快)
D.人不其忧(能忍受)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不知而不愠。
A.学不思则罔。B.择其善者从之。C.曲肱枕之。D.博学笃志。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吾日三省吾身”从谋、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2:4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①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ɡ)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恒,然后能改(犯错误)B.征求无(已经)
C.入则无法家士(同“弼”,辅弼)D.百姓不(忍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一项是(    )
A.孙叔敖举海  百里奚举B.所动心忍性 刀劈狼首
C.必先苦心志  饿体肤D.学不思则罔 死于安乐也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从国家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②段从个人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B.甲文中第②段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C.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D.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___________
(2)人恒然后能改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士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小题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题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出自韩愈《马说》)

(乙)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翮(hè):羽茎,羽毛的枝柱。②毳(cuì):鸟兽的细毛。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2)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3)君言矣(______)
(4)然其所者六翮耳(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平公默而不应焉
B.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晋平公游于河乐曰
C.执策而临/不知君食客,六翮邪
D.求其能千里也/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小题4】(1)在(甲)(乙)两文中,甲文采用   手法,批判统治者未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乙文中船工用生动的   (修辞),回答了晋平公的诘问。
(2)请你结合选文说说晋平公算得上是“伯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