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百里奚于市(______)
②必先苦心志(______)
益其所不能(______)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______)
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小题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10:5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之 (2)富贵不能
(3)丈夫之 (4)往之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景春的问题,而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公孙衍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与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个意思。
C.孟子的这番话,不仅批驳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立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塑造了中华民族对仁义道德坚守的优良精神品格。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谈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和饿者两个人物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材料一)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管夷吾于士(_________)(2)必先其心志(___________)(3)于虑(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六位出身低微、经历磨难后成就大业的历史名人事例,证明逆境成才的观点。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分别从人们的内在意志和外在形体两方面说明了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的道理。
C.从国家上升为个人,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孟子主要从人才造就和国家治理两方面来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傅说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3)入则无法家士(4)自古所希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2)病复,则不可救矣
C(1)国恒(2)河曲智叟以应
D(1)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小题4】甲文探讨了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同类题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心也 ②故()有所不辟也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同类题5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注释)①遇:遇见、遇到。②仆闻之:我听说。③患:灾祸。④蹴然易容:蹴然,吃惊不安;易容:改变脸色。⑤益:越。⑥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⑦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于版筑之间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必先其心志       (4)官大者,主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小题3】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小题4】甲文中,体现其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出来。)
【小题5】乙文中,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已的语言简单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