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傅说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3)入则无法家士(4)自古所希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2)病复,则不可救矣
C(1)国恒(2)河曲智叟以应
D(1)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小题4】甲文探讨了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21 01:0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筋骨/无案牍之B.乏其身/庭下如积水
C.必先其心志/何而不平D.舜于畎亩之中/有时朝白帝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无法家拂士/水不在深有龙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渔者歌曰
C.征于色,发于声,后喻/面山D.舜发畎亩之中/相与步中庭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B.一个国家要避免“亡”,必须具备内有“法家拂士”和外有“敌国外患”两个条件。
C.文章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说理,行文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D.文章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得出国家没有外忧内患就会灭亡的结论。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类题4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_)(2)尔而与之(_________) (3)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从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