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于虑,而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大“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于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喧:遗忘。④引:拿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
(1)动心性 (2) 于虑 (3)而后 (4)辍然中止 (5) 引刀其织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小题3】分别指出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和效果方面的特点。
【小题4】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2 10:4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恒过,后能改/月色入户,欣起行
B.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焉得为大丈夫乎
C.女子嫁也/往女家
D.行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
【小题2】翻译句子。
(1)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深刻认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如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
C.甲文中孟子运用了“妾妇之道”与张仪等纵横家之道进行类比,表达他的观点;乙文作者开头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人才需要磨练。
D.乙文第二段中作者先从国家层面进行论述,再从个人层面进行论述,从而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