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野有麦场
(2)一狼其中
(3)屠自后断其
(4)狼亦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
C.以刀/劈狼首D.其一犬/坐于前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两篇短文中狼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鄂,如鱼吞饵。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蚤:通“早”,早晨。②昧爽:黎明。逡巡:有所顾虑,徘徊不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3 07: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②媵人:陪嫁女。③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3)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小题3】依据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段是典型的_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乙)段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

同类题4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之不同 春和
B.而或长烟空 惟长堤
C.游人而禽鸟乐   国怀乡
D.醒能述文者 不物喜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理解:这句话描绘了山间的朝暮景象,对比鲜明,突出了“山水之乐”。在写景中,既抓住了
景物特点,又蕴含了事理的逻辑: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太守因喝酒而酣醉,因美景而陶醉,因百姓、众宾客欢乐而沉醉。在滁人游山的热闹和众宾欢饮的喧哗里,太守的颓然之醉态,更突显出太守消沉失意之情。
【小题3】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即使在仕途不顺时仍心存家国天下。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三则链接材料,说说家国情怀在欧阳修、刘禹锡、林则徐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材料二)

叔文败,坐④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⑤,必歌俚辞⑥。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⑦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⑧,率多禹锡之辞也。

(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列传》)

(材料三)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⑨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⑩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⑪刚于戍卒宜⑫。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坐受牽连,犯罪。⑤淫祠鼓舞在不合礼仪而设置的祠庙里击鼓跳舞。⑥俚辞粗俗的民间小调。⑦为创作。⑧夷歌乡间小调。⑨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⑩衰庸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⑪养拙守本分、不显露自己。⑫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同类题5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春和明 (2)长烟
(3)把酒风 (4)食粗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小题3】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