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道明珠翠云廊
庞 旸
蜀道明珠翠云廊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乔钵写下的一首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此诗写的是,在剑门这条崎岖的古蜀道上,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古柏,300里长的驿路上足有10万棵之多,远远望去,驿路像是翠绿的云彩组成的长廊。这首诗写尽了“剑州古柏”的奇、险、美,从此,这条蜀道就改名“翠云廊”了。
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道路,并在道路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中大量伐木,致使“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民愤,秦始皇下令在驿道旁广植柏树。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都应为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士兵和百姓同心协力,在驿道旁种上了大量柏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后人将蜀汉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据考,翠云廊胸径1.8米左右的古柏当为“张飞柏”。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民间颇重风水,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松柏号称“风脉树”,遂被大量种植。北周时,为计里程,人们曾在道旁垒土堆作为标记,但土堆容易被大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计算里程。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喜食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为保持荔枝新鲜,官府令百姓沿驿道种植柏树。此时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翠云廊初具规模。北宋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次大规模植树使翠云廊延伸到了整个蜀道。到了明正德十三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正如清人乔钵在《翠云廊》诗序中所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经过2000多年官民的不断种植修护,翠云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数百里林荫大道。此地山区人民历来把修路植树看成一种造福后人的美德,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因此,驿道的树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今。
自秦汉至唐代都有专人管理驿道树,北宋还颁布了管理行道树的条例。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曾发布“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时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换任时,要相互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当作一项政绩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古代统治阶级沿道植树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0 07: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实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
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
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有个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打车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
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选自2015年10期《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描写了一个孩子的一段情感经历,故事简单,但感情细腻,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孩子的情感变化。
B.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李想的“漠然”就是通过“村民在议论”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的叙述来展现的。
C.李想是一个非常顽劣的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下课与其他学生打架,但最终在“我”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D.小主人公李想“充满稚气的脸”上呈现出“忧郁和漠然”的表情,不仅令人为他的处境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
【小题2】小说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李想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体检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
副秘书长来理发,理了一半,陈立说,不好意思啊秘书长,有件私事我想请您帮忙。副秘书长说只管说来,能帮肯定帮。陈立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副秘书长听罢摇摇头说,这个私企老板很牛,我在他眼里未必是个人物,开不了这个口啊!  
开口求市长吧,看来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布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着力刻画了市长清正廉洁、讲究原则的形象,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对市长语言、动作的描写,也有对其神态、心理的描写。
B.为了让身患癌症的老婆有点希望,看到曙光,陈立决定替女儿找份像样的工作,就主动向副秘书长寻求帮助。
C.小说开头简洁明了,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D.小说中的科长形象,虽然笔墨不多,但血肉丰满。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E. 小说以理发室为场景,通过对陈立一家遭遇的叙述,把市长和陈立两个地位悬殊的人物关联起来,塑造了市长一身正气、讲人情的好干部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陈立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站的钟声
贾飞黄
①北京站的报时钟声,是北京不一样的名胜。
②北京有许多名胜。天安门、故宫、长城……但如果没有在胡同四合院里追逐打闹、在北海公园夏划船冬玩冰的童年,是不好意思与这些名胜以“咱”相称的。而北京站和北京站的钟声是例外:它存在于这座城市,更多的是为了这座城市的他乡过客。
③琉璃黄的墙体,飞檐的钟楼,瓦当形的拱顶,庄重的立柱和角楼……北京站像是裹在琥珀中,留住了太多往昔的模样。在它背后,天际线宽阔得几近奢侈。没有那些光怪陆离的玻璃巨人作陪衬,让此处的时间流逝更显缓慢。
④北京站的报时钟声,在这片缓慢的时间中巡游。东方红,太阳升。sol—sol—la—re,do—do—la—re。基调是共和国的红色旋律,音色是工业气息的金石之声,而最后的报时钟声,又充满了悠远山寺的禅意。政治,经济,人文。那旋律像是从六十年前来,又像是六十年后来,或许还是从遥远的宇宙中来——当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不也是唱着这支歌巡游太空?如今斯星已鲜少提及,那电波或许还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徘徊。
⑤对于客居京城者如我,北京站是首都与家乡的分界线,迎来送往,皆在于此。夏天,多的是一脸青葱的大学师兄,在出站口举着牌子迎接报到的新生;初来乍到的师妹循牌而去,身后是提着大包小裹的家长,男孩和女孩都拘谨地笑着。冬天,多的是扯家带口的返乡者,穿着新衣是为了回家光鲜,穿着旧裤是方便席地而坐,色彩斑斓的编织袋到处堆放,像灰突突的地面上长出一簇簇鲜艳的蘑菇。南腔北调的口音在这里上演过年前的大聚会。
⑥我也看过在接站口,一群年轻的父母两两相伴,交头接耳,不停低头看着手表,抬头看着接站告示牌,再伸长了脖子向涌出人潮的出站口深处张望。突然,先是人群中挤出来一个挥舞小旗的中年女人,没等年轻的家长们有所反应,人潮中砰地射出一个小小的身影,像是一发幸福的子弹,射中了一对父母,让他们猛地弯下了腰,对射入他们怀里的小小子弹又亲又蹭。接下来又是连珠炮一样的“砰砰砰砰”,一颗颗跃动的小子弹笑着叫着,一对对家长应声而“倒”。 路人依旧匆匆,无人驻足。这里是北京站,是分界线,是团聚之地,是离别之地,东方红的旋律在这里伴奏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和悲欢离合,再凝重的情感在这里也似乎都被稀释了。
⑦前些年一个冬夜,我从老家返京,出北京站,飞雪遮天,出租车乘降站前长龙盘踞,却少有车来。站成雪人的执勤人员游走在队伍边,高声用对讲机向调度中心呼叫“支援”。随后,便有两道、四道、六道乃至更多的出租车大灯划破风雪。东方红的报时钟声恰好响起,冻僵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⑧事实上,这些年我已经不常去北京站了,现代化的高铁站和机场承担了我更多的出行。但看到琥珀里的北京站,听到辽远的报时钟声,我依然感到亲切;在候车厅里无处立锥,与南腔北调摩肩接踵,也并不气恼。在这里没有浮华的虚饰,只有从生活奔向生活的真实。那些坐在编织袋上咕嘟咕嘟喝矿泉水、吸溜吸溜吃方便面的,是城市的血液,是社会的基石,是我的兄弟姐妹。跟他们在一起,我不敢不变得坦率,不敢不让眼睛明亮起来。
⑨所以,这座城市用东方红的旋律为他们迎来送往。旋律凝固在空间里,许多年前是这样,许多年后不能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于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比如对“天安门、故宫、长城”的叙写,就是运用侧面手法烘托北京站报时钟声的“他乡“属性。
B.“基调是共和国的红色旋律,音色是工业气息的金石之声,……又充满了悠远山寺的禅意”一句,从政治、经济、人文三个方面展现“钟声”的独特魅力。
C.“冬天,多的是扯家带口的返乡者……长出一簇簇鲜艳的蘑菇”一句,生动地描写出拖家带口的返乡者的激动与喜悦,也融入了作者返乡的切身体会。
D.文章以“东方红的旋律“结篇,既与开篇“北京站的报时钟声“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进一步阐释了开篇的内容。
【小题2】赏析文中第⑥段“接站口接孩子”的细节描写。
【小题3】文中第⑨段“旋律凝固在空间里,许多年前是这样,许多年后不能忘”,这句话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曲年华
孙可佳
我的年华好像一直是浸透在昆曲里的。
说不上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在回眸浅笑低眉的瞬间,我感到了一种温婉的倾诉。音乐并不高亢华丽,曲笛缥缈,灵动若水,安安静静地把故事说给台下的人听。时光那么自然地被带回到故事里的年代,有着几分古中国的慵懒精致。故事也许平淡,却因这样一种讲述的方式变得动人起来。
昆曲之动人处,在于青春之美。你看杜丽娘是怎样“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又说着“你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你看春香和丽娘怎故作错拿了鸳鸯砚、薛涛笺戏弄老儒生陈最良,莲瓣踢裙,舞动腰巾,一派娇俏动人。你再看潘必正怎样“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陈妙常怎样“岂无春意恋尘凡”,两个妙龄年华的年轻人那压也压不住的青春爱恋怎样舒卷开合……昆曲是唱给青春年华的恋歌,青春年华将永远不会老去。
欣赏昆曲是情绪在游走——情节之中抑或情节之外,缥缈浮动抑或寂然不动。水袖流转——翻袖,扬袖,磨袖,展袖,每一种动作附着不同的情绪。是谁说“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观法,即便没有舞台、灯光,没有曲笛、三弦,昆曲依然可以被敏感的心灵捕捉。很难说只有《惊梦》才是昆曲,一句念白就不是昆曲。曲由心生,曲由心起。
昆曲,总让我心生忧郁深邃的感叹。生旦们用精美的舞台语言讲述着他们的爱欲、别离、理想、现实……忧郁常在别离中,“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妙常赶至江边,横在她面前的是奔腾的江水和幽默风趣的老年撑船人,永远也追不上时间的脚步了;“你看他两分襟,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香君和侯生背向而立,从此隔断了宿孽情根,将爱情与撕碎的折扇、逝去的家国一同埋葬;或是“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唐明皇在“林中雨声,檐前铃锋”中追忆着故都旧梦和皇朝霸业。岁月年华里停驻着多少只能回过头看,却再也不能抓住的美好!然而我们却不得不前行。昆曲也像国画,有着大块留白,从而让人牵挂惦念,衍生出灵魂的奔腾与情绪的放逐。
最为倾倒的还是《桃花扇》。那是一个忧患老人沉重的叹息,叹息之中还有一种妩媚和舒展。起初以为是花间词,“楼台花颤,帘栊风抖……今宵灯影纱红透”,一个秦淮歌姬,一个复社文人,绵密绮丽,花好月圆;然而再看下去,悲伤与痛苦便不可抑制地汩汩涌出。听左良玉“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声声哭出血泪;看李香君“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守护着爱情的良知。一个王朝的覆灭,一段爱情的逝去,笙歌靡丽中故臣遗老在掩袂独坐,他追问着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能够回答他的不是斑驳的光阴,而是那彼此相爱的人,他们因家国不再无法生死相许,只得双双入道。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变迁,全由那一腔血染就的桃花扇自然地串联起来。《桃花扇》使明艳的昆曲变得厚重,原本轻盈的云步带着历史的沧桑。
痛苦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痛苦抚慰着悲怆。年华易逝,多少青春年华、如花美眷、聚散离合都化作了岁月风云里的滚滚尘埃。然而艺术之美,令逝去的年华得到了纪念。
我喜欢昆曲。我喜欢在某个斜阳正好的黄昏里展开一本套曲。唱一曲悠长的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设透”一词形象而生动,既突出了昆曲对“我”的浸润影响,也表达了“我”对昆曲的由衷喜爱之情。
B.不同的人欣赏昆曲的角度会有不同,即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伴奏,也不会影响观众对昆曲的体验。
C.首尾两段自然遥相呼应,突出“我”的感受,其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就是“我”献给昆曲的一首悠长的歌。
D.文中大量引用昆曲经典曲目中的唱词,具体展现了昆曲动人的艺术之美,同时也使得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小题2】昆曲有哪些动人之美?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为何要以“昆曲年华”为题? 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学史由外国人首撰,观念先入为主,导致20世纪20年代前后国人自撰文学史时,多受制于舶来的观念与术语,难以描述和判定本国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当述及小说这一别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时,问题尤为凸显。

若借重西方的小说观念,存“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那么只有削足适履,将白话写成的话本体与章回体、文言写成的传奇及少量符合“今小说”标准的子部(笔记)小说,以及原本肺列于子部、史部的部分作品如诸子寓言、史载传说兜揽进来,视作与西方对等的“novel”,而大量传统的古小说则被剔除在外。小说地位主次颠倒,评价也迥异于前。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称:“(古)小说则不过称道杂事,其本体与今日之新闻无异,是盖完全野史,与今日小说不同。”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也认为汉代小说“固非今日之所谓小说”“中国谓琐谈零闻之类曰小说,而立于此与真正小说即novel之中间者,盖美文之一体”。

若是坚守正统的做派,或视小说为小道,不屑论及,或仅以文言小说为正宗,鄙弃不见于四部之学的白话小说,又会招来非议。林传甲所著《中国文学史》就是个箭垛式的代表。林著宣称“仿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但论及元人文体时则指斥川氏不应将戏曲小说庐列于其文学史中,因为“杂剧院本传奇之作,不足比之古之虞初”,更不该提及汤显祖、金圣叹,这种做法“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郑振铎直批林著:“名目虽是《中国文学史》,内容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与林著几乎同时的黄人《中国文学史》被视作“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黄人以他中西融会、与时俱进的学术眼光,给予白话小说一定篇幅和恰当评价相关。毕竟,白话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文体这一观念经历了梁启超晚清小说界革命、胡适白话文运动等已渐入人心,风气如是,白话小说进入文学史势所必然。故步自封,自然已不合时宜。

文言小说尤其是子部小说太具中国特色,中国小说价值与意义的阐释,需立足于民族传统。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叙述状貌,正如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所总结的:一、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二、外国人先作的中国文学史虽有,但所占比重很小;三、中国人后亦有作,但仍阐释不详。其实还有一点,即彼时撰写文学史者,或为教学需求,或为出版社邀请,也有“业匪专学”者,不免有失系统、杂论逸出。鲁迅既有志撰写首部中国小说史,自然有传之后世的意愿,故以学者的立场开放地、谨慎地对待西方小说理论与时人的考述,得出了诸多严谨精辟的论断。鲁迅特以“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为首章,体现了对小说传统的尊重。全书虽然亦将志怪、传奇、平话及章回作为叙述重心,但并未割舍《世说新语》《酉阳杂姐》等传统小说,而是冠以“志人”与“杂姐”之名,可谓煞费苦心。尽管《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当时的文学史仍多以胡适是瞻,但仍有许多采纳了鲁迅的观点,对中国小说的研究也逐渐从文学史的附庸论中独立出来,专著迭出,蔚然成学。

(摘编自白金杰《小说里的中国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舶来观念与术语的影响,国人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将大量的传统古小说剔除在外。
B.胡怀琛认为中国古小说和现在的新闻一样,专写杂事,属于野史,顾实赞同这个观点。
C.林传甲反对将戏曲小说写入文学史,并批评汤显祖、金圣叹识见污下,是下等社会人。
D.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白话小说一定篇幅和恰当的评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说长时间被中国文学史撰写者轻视为事实依据,阐述了对了中国小说的认识。
B.文章大量引用和举例,以翔实的事例阐述外国人的观点对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C.文章肯定了古小说里的中国传统,指出要立足民族传统去阐述中国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D.文章通过阐述小说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史中的地位,水到渠成地强调立足传统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小说经历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后已渐入人心,因此,它被写入中国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B.文言小说太具中国特色,不立足民族传统,中国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就难以描述和判定,难免不客观。
C.中国小说从文学史的附庸论中独立出来,主要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尊重。
D.要想建立古代小说研究的中国传统,就有必要解放思想,在中西观念的碰撞中找回民族的学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