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我们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财货)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乙】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价值观,即“物重于身”。二是道家提出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价值观,即“身重于物”。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骇人听闻之论,在这里,老子对人类文明存在的问题做出剖析和反省,由物质文明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的本末倒置现象。【丙】对此,清代学者金樱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骇人听闻B.反省C.以致D.本末倒置
【小题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0 10:1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铺邻

邢庆杰

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

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

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

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

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

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块钱是自己的多好……

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

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

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

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

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

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

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

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

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

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

杨老三半晌无语。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照应了标题,也为叙写故事做铺垫。
B.杨老三遛到老李家的火烧铺,掏出烟来,递给老李,抱怨太累,他对累死累活的羊汤生意已经心生倦怠,有意寻找新的生意。
C.杨老三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但顾客却只是尝个鲜,不愿常吃,新工艺也超不过李家的火烧。
D.小说结尾,那位退休老教师的话,朴实真切,话语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故而杨老三半晌不语,陷入沉思之中。
【小题2】杨老三“本店谢绝自带火烧”的做法,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璞,因为它的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块石头要想被称为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前世必然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才有今天这般造化。就拿这块褐色的石头来说,它的前世在黑暗压抑的时空里忍受了诸般艰辛和痛苦,又在岩浆的滚滚热浪炙烤下疼痛得数度昏死过去,最后才突破重压在自己身上的种种羁绊,破浆而出。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历经岁月的磨砺,在水流的不断冲刷下,褐色石头慢慢苏醒过来,恢复了意识,发现自己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见到了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褐色石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却被一个地理学教授打破了。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来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忽然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感兴趣起来。地理学教授对着花纹石头敲敲打打,仔细观察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快来看啊,这里有一块璞玉!
驴友们都跑来围观,不过,人们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也看不出什么名堂,讥笑起来,
什么璞玉,不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山里多的是,大惊小怪!
人们哈哈笑着,相互挤眉弄眼地走开了。地理学教授却没有气馁,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包里空间实在有限,他许多东西都丢弃了。自然,地理学教授古怪的举动,又毫无悬念地收获了大量的嘲弄和讥讽。
花纹石被地理学教授带出山去了,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人们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骂道,什么破玩意儿,在这里碍手碍脚!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到处游荡。
望着天山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因为自己的确是一块货真价实的美玉啊!
难捱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只是,他来晚了,只能看着漫山遍野被抛弃的大小石头发呆。临走,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非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把石块打开,前面几个都是普通的石头,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锁进了保险柜,外面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因为保险柜被收藏家安置在地下室。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在里面压抑得实在难受,透不过气来。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这已经超出了一块石头的思维能力。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金麻雀获奖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世人只注重外表的现实,表达了对褐色石头的同情和对世人的批评。
B.褐色石头经历地下种种磨难,对从地下来到山间小溪旁,有阳光、花香、流水和各种动物陪伴的生活感到十分幸福。
C.地理学教授执着地把花纹石带出了大山,花纹石的命运让褐色石头很担忧,因为担心花纹石失去无忧无虑的生活。
D.地理学教授的发现引来了无数进山挖玉的人,对他们疯狂的举动,褐色石头感到非常气愤,这也是地理学教授不希望发生的事。
 
E.小男孩的到来改变了褐色石头的命运,解决了它的生活困难,但他并没有想到褐色石头的最终结局,他的内心也是冷酷无情的。
(2)文中褐色石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从褐色石头的角度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你对褐色石头的最终命运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桃源人家
侯发山
据从老庙回来的驴友讲,那里山高,植被好,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二三户人家,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还不收钱……晓晓就心动了,打算去一探究竟。周六,她搭乘早班车出发了,两个小时后抵达镇上,然后转乘当地的面包车进山了。公路虽不宽,却是平整的水泥路,并不颠簸。面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晓晓运到了目的地。
一下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像个盆地似的,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似莲花,有的像乌龟,有的如骆驼。山坡上深绿、嫩绿、浅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坡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山风扑面而来,夹杂着花香、果香,还有玉米的芬芳。晓晓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着,呼吸着。往那些树丛中间瞧,隐约可以看到石头砌就的房子,无疑,那是农家院落。除了各种鸟呜,还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并不热烈。公路下面的沟里,便是小河。河水蜿蜒,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更不清楚要流向哪里……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
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晓晓擦拭了一把额头的汗珠,完全是下意识地,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小河边。
山谷狭窄的地方,汇集了一汪水,碧绿碧绿的。晓晓瞬间就后悔没有带泳衣。她环顾左右,四下看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她急慌慌脱掉衣服,钻进了水里,鱼似的自由自在地游起来,感到一种彻骨的清凉和说不出来的舒服。
晓晓仰躺在水面上,两手大鹏似的展开,轻轻地划着水。在来之前,她上网搜了一下“老庙”的来历,老庙又名玉仙圣母庙,玉仙圣母就是王母娘娘,她老人家曾在这一带养蚕纺丝,后人修庙纪念,时间久了,这地方便成了“老庙”。晓晓想,当年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是不是在这地方洗澡的?七仙女的衣服是不是在这里被牛郎偷走的?想到这儿,晓晓睁开眼睛,猛然看到山坡上一个男人盯着自己,晓晓“啊”地一声惊叫起来。那个男人也像是被惊醒似的,摇头晃脑,又唱又跳走远了,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一只鞋子甩到了山沟里,那样子倒像个神经病。晓晓回过神来,急忙从水里出来,顾不得身上湿淋淋的,忙把衣服套上,心跳才恢复正常。晓晓在水池边坐了会儿,湿漉漉的头发已被日头给晒干了,她便沿着山坡上的小路往上走。她不敢在河沟里久停,她怕那个疯子杀个回马枪。
时间已经过了正午,晓晓打算到一户村民家里讨点吃的,主要的是打听一下疯子的事情。晓晓就近寻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棵皂角树,有些年头了,树干怕是两三个人合抱不住,树冠遮天蔽日,整个院落散发着阴凉。三孔窑洞。院落里有个石桌子,周边是石头凳子。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菜园,一畦一畦的,有西红柿,有豆角,有黄瓜,还有一些,晓晓叫不出名字,花红柳绿,热热闹闹,很是养眼。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个,看到晓晓,笑盈盈地迎上来,像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来了。老大娘说:“城里来的吧?闺女,吃饭没?想吃啥大娘给你做。”山里人真是热情!晓晓说:“大娘,我……鸡蛋面条吧。”
老大娘说:“好,这好办,想吃肉却难。”
“多少钱一碗?”晓晓紧跟着问了一句。她知道,有两个行当在交易前必须谈好价钱,要不然,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个是理发,一个是吃饭。
“说啥钱呢。”老汉笑了笑。
“就是,就是,多添碗水的不是?我们也没吃呢。”老大娘转身去灶间忙活了。
院子的角落有个灶台,老汉把锅放上,抓起一把干草燃着,再架上几根柴火,一阵噼里啪啦,火就慢慢起来了。
晓晓想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大爷,咱这个村是不是有个疯子?……”
听到晓晓的问话,老汉没加思索,顺嘴说道:“有,有。”
晓晓的心放到肚子里了。
老汉又问:“你见到疯子了?”
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老汉说:“没事,见到了也不用害怕,这个疯子不打人,不骂人,整天就会疯疯癫癫地瞎唱。”
返程时候在路边等车时,遇到一个当地村民,是个中年汉子。晓晓打听那个疯子的事情。中年汉子的说法跟那个老汉几乎一模一样。
晓晓彻底放心了。
好多年后,晓晓带着老公和孩子又到了老庙。在老汉家打点午餐的时候,晓晓装作无意间提起了那个疯子。老汉回忆半天才想起当年的事。当然,他没有认出晓晓来。老汉呵呵一笑,说,那个“疯子”是他的儿子,不是真的疯。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外地女孩洗澡,故意装疯卖傻的。
为啥子?晓晓怔了下,一时没明白过来。
老人说,他要不那样做,人家女孩怎么活啊?
一下子,晓晓心里边塞得满满的,暖暖的。
【小题1】小说第二段为什么对老庙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
(2)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小题3】“桃源人家”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结尾设置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小题1)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2分)
(小题2)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小题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依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②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③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之前是大禹治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可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却是荒淫暴虐,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商代人很信天命。到了最后一个天子纣王,也是荒淫暴虐。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民心叛逆,大臣祖伊犯言直谏。纣王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他自认为有上天保佑,周人也奈何不了他。可哪里知道,西北地区的周部落在民众的拥护下,在文王、武王的带领下,推翻了商朝,纣王兵败就自杀了。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天命靡常”,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那天命怎么变化,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北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等。
④所以,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维护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否定神的存在,是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B.纣王在位时荒淫暴虐,大臣祖伊以“敬德”的观念犯言直谏,而纣王却坚信天命,最终兵败自杀。
C.鉴于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周人认为要想巩固政权,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德行,顺应民意来做事情。
D.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修身,其根本特点就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抓住“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分论点,论证了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
B.文章第二段在论述“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时,运用引用论证,强调了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严谨且有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阐述了决定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文章先阐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重要特征,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最终点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了解中国文化“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的两个优秀传统,才能更好地认识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B.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优秀传统的形成。
C.《尚书》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典籍,其中的许多记载对了解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重要借鉴价值。
D.周王朝认为天命也是根据德行来变化的,因此,统治者敬德对于维护政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