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
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
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奠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
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
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
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
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
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
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的抗争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07: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史料出发。与传统儒家哲学研究有所不同,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过去研究儒家哲学,史料范围一般是《周易》经传、四书系统以及历代哲学家文集等。研究儒家生态哲学。史料范围必须扩展到《尚书》《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周礼》《仪礼》《札记》、二十四史等。两汉时期除董仲舒、王充外还需扩展到郑玄经学,何休《春秋》公羊学、《白虎通》等。对于宋明时期哲学家如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王夫之等,则须从生态的视角作出新的理解。例如,朱熹的“豁然贯通”过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神秘主义直觉,但是现在放在生态视角下去理解,它就是对人与自然、物理与人心的联系性的领悟。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受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后者对中国哲学具有“预言”性,即采用哪种西方哲学作为方法论,哪种西方哲学的结论就会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发现”。采用生态范式的研究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使得儒家生态哲学具有“中国”特点,与当代西方生态哲学开展深度对话,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难题。为此,须采取“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两种新方法。

“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的目标是显示概念、命题或思想在原语境状态下的意义,从而回归到儒家哲学本身,即从根源出发,确立儒家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要求尽量摆脱各种方法论框架的影响。以呈现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凸显儒家生态哲学的特点,为建立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基础。迄今为止,中国哲学研究大体是笛卡尔以后主客对立的思维框架。生态哲学研究应把材料置于固有的语境之下进行理解。以朱熹生态哲学为例来说,可采用这样的步骤逐步还原其原貌:由哲学至理学(狭义的)、由理学至道学(包括心学)、由道学至经学、由经学至儒学,这样可以不失其特点地展示诸子哲学的内容。前述“豁然贯通”就是语境还原的结论。

诠释学在西方一直存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认为“理解”也是“对话”,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真理即产生于这一融合过程。诠释学对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视界的移置融合”。古人有生态体会,但其关注的重心或者说他们的“视界”并不一定就在生态。孟子以牛山之木容易被毁来说明人心善性培养的不易,他的“视界”在性善论。可是,他借用的例子表明他对于林木的生态性生长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视界”离开性善论,而注视于生态论,从而发现孟子的生态思想。这便是视界的移置融合。

(摘编自乔清举《儒家生态学的史料与研究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儒家哲学与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内容有交叉重复,但后者派生出生态理论。
B.相同的研究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哲学作为方法论,就会得到不同的哲学结论。
C.选择何种方法论与西方生态哲学完成深度对话,仍是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难题。
D.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视界融合”,把“理解”等同于“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生态哲学主要采取“语境还原法”和“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研究相关史料。
B.文中用朱熹生态哲学为例论证生态还原法,即把哲学概念还原到儒学语境下的本义。
C.作者以孟子牛山之木容易被毁证明孟子当时虽然有生态体会,但其视界不在于生态。
D.文章首段界定儒家生态哲学的史料范围,然后用总分结构,分别论述两种研究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视角观照儒家哲学,有助于我们对哲学先贤的一些观点产生新的理解。
B.如果儒家生态哲学不能摆脱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那么它就得不出合理的结论。
C.由于受特定方法论的影响,很多哲学概念、命题或思想已全然失去了原语境意义。
D.“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属于西方哲学方法论,不适合儒家生态哲学研究借鉴。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
张贺
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众多艺术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展示风采的次数明显增多。许多媒体也把这视为文化“走出去”取得实效的例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正面临着几个突出的问题:“走出去”的多,“走进去”的少;我们主动送出去的多,外国主动吸收的少;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我们对流行文化“走出去”的重视不够、扶持不够。
其实,与交响乐、歌剧、芭蕾、民族器乐等所谓的高雅艺术相比,流行文化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利器。流行文化本身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拥有最多受众和拥趸的一定是歌星、影星。而且,流行文化本身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它是了解一个国家最生动、最便捷的窗口。许多非洲观众就是通过《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电视剧才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样子的。以往,古装电视连续剧如《还珠格格》《康熙大帝》《甄嬛传》等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但随着国内对古装戏的制作总量的压缩,这一传统优势也将面临危机。
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实际上,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国外观众就很难欣赏和接受中国特色的高端文化。在中国是阳春白雪的节目,在国外也一样是阳春白雪,能够欣赏的也同样是少数。单纯指望在一个小众群体里引发的影响力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常说“文化走出去要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但何谓主流?普通大众才是主流。与其征服所谓的高端人士,不如征服平民大众。而能为普通人所津津乐道的文化非流行文化莫属。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卡通动漫、电影电视……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时刻在消费的文化。“走出去”,在流行文化上用力一定比在所谓高端文化上用力更加迅速且持久。
我认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注重国有文艺院团向更加重视民营院团转变,从注重高端文化向更加重视流行文化转变。这两个转变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国有文艺院团大都固守高端文化,而民营院团和民营文化机构在流行文化领域则更具优势。
实现这两个转变需要政府把扶持流行文化列上日程。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固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等原因,但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电视剧播出市场的垄断也使制作机构在整个盈利链条里所占的份额过低。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原创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政策,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播出机构必须在广告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采购或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在国外推广中国流行文化的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文化贸易,加大对中国流行音乐、影视剧、动漫等文化产品开展国际贸易的支持。只要政策到位,我国的流行文化就一定能流行全球。到那时,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自《半月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它能征服普通大众。
B.流行文化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通过它可以既生动又便捷地了解一个国家。
C.当前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的总量大,但质量堪忧,影响力不持久,难以被人接纳。
D.流行文化不是高端的文化,它能被普通民众欣赏,且能在一个大群体内产生影响力进而提。国家的软实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中国部分优秀古装电视连续剧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说明国内古装戏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B.文化走出国门,走进西方主流社会,就是要走进西方普通民众的心里,因此,在流行文化上用力比在所谓的高端文化上用力会更加迅速且持久。
C.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打破体制束缚,改变现状,重视民营院团的发展,重点发展流行文化,次要发展高端文化。
D.作者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观点并不现实,因为国外能欣赏我国特色的高端文化的观众毕竟是少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虽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的影响,但作者认为,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
B.我国很多艺术团体在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多次演出,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
C.作者认为,要想使原创流行文化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扩大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的资金比例。
D.当前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作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还需要政府扶持流行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贸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最具改革性和启示作用。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是将个人独特的才能、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的想法,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的能力。它是知识的一种创造,人类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知识产品,将来还会创造更多,正是这种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它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反而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古人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想象往往成为人类的创举,想象力能够让知识创造出许许多多人间奇迹。美国《商业周刊》指出,美国公司已经率先步入一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阶段,正通过创新来推动发展。通用电气执行官韦尔奇说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放在企业的环境中就是创新。”正是具备了超凡的想象力,人类才会有今天和未来。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在注重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应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拐点。

【小题1】请根据材料概括想象力的特点。
【小题2】作者认为想象力和知识有哪些关系?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应当如何培养想象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虛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和艺术创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认真汲取意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光明日报》2017.11.22)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没有将美看成是实体的属性和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看成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B.“诗“的本体是意象,这一观点虽然是王夫之首先提出的,但也得到中国诗歌美学界的普遍认同。
C.不仅仅是诗歌,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D.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意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也可以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揭示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及内涵。
B.第二段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论述意象范畴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密切关系。
C.第三段通过引述中外名家的言论,证明中国意象美学实质上就是现代现象学美学。
D.结尾段指出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能让人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B.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中国传统艺术则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C.意象之美在于通过“象“想到“意”,让人从看到、说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说到的东西。
D.当今时代,传统意象美学仍能引领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