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起网络文学,创办于1997年的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堪称中国网络文学的鼻祖。它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让一大批热爱文学的普通人通过互联网圆了文学梦,见证了包括饶雪漫、安妮宝贝等知名作家的诞生。

回想创办“榕树下”的初衷,“榕树下”网站创始人朱威廉明确表示:“我做的不是一个纯粹的文站。‘榕树下’的创办也不以营利为目的。”“榕树下”倡导“生活·感受·随想”。朱威廉想让平凡人执起笔来,在书写生活、抒发情怀的同时,也能传达人文精神,传达力量。“榕树下”网站曾独家刊载癌症患者陆幼青《死亡日记》、艾滋病人黎家明的《艾滋手记》,在当时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索。

对朱威廉来说,现在的网络文学是令人失望的。“这个时代所有事情变得唾手可得,人文精神面临彻底丧失的危机。20年前好像黄粱一梦,眼睛一睁,整个社会变为功利主义的社会。在‘榕树下’的时期,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梦想实现,平凡人都能执起笔来。而在今天,这一切烟消云散了。”

材料二

“榕树下”首任艺术总监陈村坦言:“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网络文学的初心,是不功利的,而是老子所说的那种赤子之心、婴儿的状态。但从今天来看,网络文学把文学做‘瘦’了。文学本来海纳百川,有文学批评、散文、诗歌、杂文、小说,但网络文学出于经营的原因,需要把文章写长。这导致类型文学一枝独秀。”在付费阅读模式下,作品有免费试读阶段,这意味着作品字数在30到50万以上才能收费。因此,文学的商业化运行要求作品越写越长。《网文新观察》编辑部主任李强指出:“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学类型多为长篇的故事小说。但类型文学是有问题的。文学讲求创作,一旦出现类型,文学的模式就被固定了。我希望网络文学有一天能走出这种类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生产模式,使其他的文学门类也能继续生长。”

材料三

陈村则表示,文学是流变的。“也许历史就进展到了‘讲故事’这一步。倒过来讲,屈原会喜欢曹雪芹吗?”文学载体和传播手段的改变,会引起文体的改变。“人的本能就喜欢听故事,尽管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我们今天至少能提供那么多故事。”

而在李强看来,当今时代,很多事物都没有办法逃离资本运行的逻辑,若没有造血和再生产的功能,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除非自己贴钱,自娱自乐。而谈到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比如机器人写作以及其带来的抄袭问题,李强认为:“机器可以替代的东西,永远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依靠灵感和语言天分,以及渗透着人文精神的东西,都是不能被替代的。这就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的区别,前者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会为当今的文学创作注入新的生机。”

(摘编自凤凰网《“榕树下”与网络文学20年:网文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榕树下”创办之初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使得许多普通人通过互联网圆了文学梦,而且还诞生了不少作家。
B.“榕树下”并非一个纯粹的文站,其刊载的一些纪实类作品也曾引发整个社会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索。
C.文学的内容和体式本是丰富多样的,但当下的网络文学流行的类型多为长篇的故事小说。
D.文学是流变的,文学载体和传播手段的改变,使得历史似乎进展到了今天流行“讲故事”这一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朱威廉、陈村和李强三位都认为当代已经不是网络文学的最好时代了,网络文学的路越走越窄。
B.当年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这一理念,使之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鼻祖。
C.朱威廉认为,“榕树下”之所以能够繁荣一时,是因为当年社会中人文精神尚未丧失,平凡人有文学的梦想。
D.陈村虽然批评了当前网络文学只是长篇故事类型文学一枝独秀,但也并未全盘否定讲故事这样的类型文学。
E.李强认为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逻辑是做好资本运行,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生产模式,并警惕技术对文学的影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为什么说“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请概括说明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08:4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儒学,强调以“中庸”、“中和”为标准,强调一统、整齐划一的美,发展个性则是离经叛道的,不足取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不偏激。这样,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选择黑、白、灰。灰是复色,是中性色,与其它颜色相结合都不会发生冲突。“洗尽铅华,卓尔名贵”,是我国传统的崇尚释躁平矜、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写照,因此,代代相传,起主导作用的黑、白、灰的“中和”色彩在人们的心理和环境中不自觉地沿袭下来。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建筑,黑瓦白墙极为普及,连中国的围棋,棋子也只有黑、白二色。被认为是我国正宗艺术的中国画,一段时期曾排斥缤纷色彩的运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艺术,则更是黑与白的王国。除了皇帝御批点朱时,任何人使用颜色书写则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是不正经的野狐褝。

中国人偏爱黑白艺术,更喜爱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书法家们将自己的炽热情感,通过高潮的书写技法,以黑色的笔画线条倾注在一张张洁白的纸上,使观赏者如痴如醉。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尊为“书圣”。

“计白当黑”、“知其黑,守其白”,即如何营构每个字的结体,如何营构整幅作品的布局。你如果真正懂得了书法中黑色的奥妙和白色的运用,你的书法就会大有长进了。

书法用墨讲究宜浓不易淡。浓墨有神,淡墨无彩,苏东坡用墨如黍米珠光,如点小儿黑睛。颜真卿用浓墨轻吐如蚕,精气内敛,形质动荡。米蒂用浓墨,墨酣意足,沉着痛快。但也有人专写淡墨,明朝董文敏开创淡墨一派,清朝则出了个“淡墨太守”王文治。用墨讲究“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神韵约略浓淡之际,韵生纸墨想发之间”。若你能巧妙地运用墨色,就能自然而恰到好处;若你运用墨色能得天地自然之意而达到极致的地步,你的书法又将臻新的境界。

被称为黑白艺术的中国书法,并非只有黑(黑的颜色)白(纸的颜色)二种颜色,其实,还有其它各种颜色相符相衬地配合在一起,只是不明显罢了。其中最主要的是红色的印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当书房作品完成之后,“三分作品,七分装裱”,经由装裱师装裱后的作品又将是另一番情景;白底黑字红印章的作品外面搭配上了有色彩的绫或纸,你能说完整的一件书发作品只有一种黑的颜色?

近几年的书法界,逐渐兴起一股“好色”之风。一个书法展览会,其中一大部分作品是用彩色宣纸来书写的。固然,缤纷的色彩,更夺人眼球,本来稍嫌平淡而沉静的黑白世界中,添加了色彩元素,使整个展览顿时活泼起来。

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我喜爱多彩的世界,崇尚色彩,但更崇尚黑与白构筑成德艺术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求“中庸”“中和”的儒家学说压抑人的个性,强调做人要中规中矩、不偏激。
B.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人在色彩选择上都不喜欢用不会与其它颜色发生冲突的中性色,这与他们信奉儒学有关系。
C.中国人在传统上推崇的平淡自然与平和有涵养的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比如,中国人推崇水墨画而排斥缤纷色彩。
D除了皇帝所有人在任何时间用颜色笔书写都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者不正经的野狐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喜欢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归根结底源于中国人对黑白艺术的偏爱。
B、“计白当黑”就是指书法家在字形构造上,的疏密枯湿的合理安排和整幅画面的字形与留白的恰当措置。
C、“润含春风,干裂秋风”就是说书法家在用墨的时候浓淡枯湿要相得益彰。
D、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痴迷的一个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敏、王文治在用墨上喜用淡墨,这与中国书法用墨讲究是不一致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
B、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黑白艺术,并不是因为书法作品中只有黑白两色。
C、“三分作品,七分装裱”是说装裱对书法作品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D、作者对近几年书法界兴起的“好色”之风十分推崇,认为缤纷的色彩能使平淡而沉静的书法艺术更加活泼,更吸引人的眼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树

宋向阳

老嘎家门前有一根香椿树,是他媳妇玉芬刚嫁过来时栽下的。

玉芬年轻时候很漂亮,却被老嘎爹从远处花了不少钱买来当儿媳。老嘎比玉芬大十来岁,脾气还挺暴躁。结婚不到一个月,他就把玉芬打了一顿。三月,老嘎和玉芬去集上买了六棵杨树苗。刚要栽的时候,老嘎发现里面多出一棵细小的香椿树,就顺手撇了出去,玉芬又把它捡了回来。老嘎说:“杨树大了可以卖钱花,香椿树有屁用。”

玉芬什么也不说,刨个坑就把香椿树栽上了。等她去拎水的时候,老嘎又把香椿树找出来扔在了地上。玉芬的眼里突然溢出泪,把桶里的水浇到了男人的脚上。这时,几个街坊邻居围了过来。老嘎脸一下子红了,扬手给了媳妇一记耳光。

玉芬咬住嘴唇,抓起那棵香椿树栽了下去,然后培上土,在四周稳稳地踩了几脚。老嘎想冲过去,被他爹死死地拦住了。从此,村里人慢慢知晓了玉芬。她嫁到这里,是因为父亲得了重病,没钱医治。

老嘎会泥瓦匠手艺,每年都要去二百里外的唐山搞建筑。他一两个月回来一趟,总给玉芬买件衣服啥的,玉芬也就知足了。

几年过去,门前的香椿树长得有平房高了。玉芬为老嘎生了个儿子,取名小勇。老嘎照样去外地打工。玉芬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还要抓空忙地里的活。闲下来时,玉芬喜欢坐在香椿树下。村里人感到很纳闷。这天,光棍张成从老嘎门前路过,看见她靠在香椿树边纳鞋底,便凑了过来。

“嫂子,在这儿干啥呢?”张成嬉皮笑脸地说。

“我干啥还得向你汇报吗?”玉芬顶了他一句,继续做自己的活计。

张成在玉芬脸上摸了一把,玉芬立刻瞪起眼睛,用锥子扎了他胳膊一下。张成大叫一声,狼狈地跑了。

打这以后,村里的混混再也不敢来招惹玉芬了。玉芬依然常常出现在香椿树下,一脸的心事。

春天,香椿树上长出很多嫩叶,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玉芬用一根木杆绑上铁钩,每隔几日便从树上钩下些香椿叶,除了自己吃,还会送给邻居们。

老嘎回来时,玉芬用香椿叶给他炒鸡蛋。老嘎吃得津津有味,早已忘了过去不让栽香椿树的事。玉芬坐在男人身边。

“媳妇,这个家多亏了你。”老嘎醉醺醺地说。

“菜香不?”玉芬一字一句地说。

“香死啦。”老嘎干了一杯酒,又说,“咱家的香椿树可是个宝啊。”

这年,老嘎在建筑队干活时从二层楼上掉了下来。玉芬带着老嘎跑了很多医院,可他最终还是瘫在了炕上。玉芬每天忙前忙后,人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有时,玉芬还给老嘎捏香椿叶馅的饺子。老嘎吃得满头大汗,鼻涕都出来了,连连说:“好吃,好吃。”

老嘎去世时,小勇还在上初中。娘儿俩相依为命,生活更加艰难。有人劝玉芬再换个新门槛,可她怕孩子受气,终究没有迈出去。小勇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平时很少回来。玉芬的身子骨越来越差,每日却总不忘到香椿树下待一会儿。

一天,香椿树下,她用手撑着打香椿叶的木杆,慢腾腾地爬上木凳,一点点直起身子,颤巍巍地使杆子去钩香椿叶。小勇回来看见这一幕,立刻把她抱下凳子,大声地责怪:“你要摔伤了怎么办?”玉芬笑了笑,说:“你放心吧,娘没事。”

小勇说:“超市里有香椿叶,下次你就别给我带了。”

玉芬说:“超市的跟娘给的能是一个味儿吗?”

小勇愣住了。

直到去世,玉芬也没有告诉儿子:她娘家的门前也有一棵香椿树。

(选自《河北农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栽树时,在老嘎把香椿树撇出去之后,玉芬什么也不说,刨个坑就把香椿树栽上了,这一细节显示出玉芬性格倔强。
B.老嘎打工回来时,玉芬给他用香椿叶炒鸡蛋吃,他吃得津津有味,却不提过去不让种香椿树的事情,说明他对此事毫不愧疚。
C.在老嘎打工从楼上掉下来后,玉芬带着他跑了好多家医院看病,还用香椿叶包饺子给他吃,玉芬尽到了一个妻子该尽的责任。
D.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玉芬为何坚持要种香椿树,喜欢坐在树下,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她娘家门前也有一棵香椿树。
【小题2】玉芬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3】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玉芬对父母的思念,也有人说是玉芬对丈夫和儿子的爱。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草婴:为读者打开一扇窗
陈启伟
文汇报:您翻译托尔斯泰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得到俄罗斯文学界高度评价,“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完”。您为何如此着迷地要把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翻译出来?
草婴:托尔斯泰文学作品在中国获得成功,主要是作品本身写得好。我当时选择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主要是在阅读和翻译文学作品时,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他的作品思想性比较接近我的内心活动。还有一点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不采用华丽的辞藻,他不卖弄技巧,而是非常朴实地真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
文汇报:除了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也占了您译作的重要部分。
草婴:肖洛霍夫是继承托尔斯泰最成功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写实中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汇报:在肖洛霍夫被定为“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后,您被定为这个鼻祖在中国的“吹鼓手”、“代理人”。但是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后,您为什么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追求?
草婴:我曾多次讲过我凭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工作。我的回答就是凭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良知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心”是良心,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要是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可以做。“脑”是头脑,不论什么事,什么问题,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判断,也就是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眼”是经常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人民的生活,不能只听媒体的介绍,也就是要随时分清是非,尤其是大是大非。“脊梁骨”是人活在世上总要挺直脊梁,不能见到权贵,受到压迫,就弯腰曲背,遇到大风就随风摇摆。“胆”是勇气,人如果没有胆量,往往什么话也不敢说,什么事也不敢做。
文汇报:现在,翻译领域受经济利益驱使产生了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等丑恶的现象。有的出版单位三个月竟能翻译出100部“世界名著”您怎么看待?
草婴:文艺作品的粗制烂造是要不得的。一个好的、有良知的文学翻译家是要把原著作者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来完成文学翻译工作。
文汇报:您父亲希望您中学毕业后去学医科或者农科,用工业或者农业来救国。您后来是怎么走向翻译道路的?
草婴: 1937年抗战爆发。我看到中国处在很危急的关头,另外看到国民党非常腐败,整个中国好像看不到希望。我虽是一名少年,也开始产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当年苏联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苏联。因此我很关心苏联究竟怎么产生的,这个社会究竟怎么样,要了解这个社会,就要直接看俄文的书报,但苦于不识俄文。1938年3月,我无意中看到报上有一则“招生广告”,便跟一位中年俄国太太学起了俄文。其实,她不是教师,只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因生活所迫,想教俄文增加收入。所以,我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后来就认识了姜椿芳,他是地下党的领导人。
文汇报:您说过姜椿芳对你的影响很大。
草婴:他对我的影响、帮助都很大。当时他通过地下党的关系,知道我这个中学生学俄文很用功,他问我俄文学得怎么样?我说很困难。他说,我们过两三个礼拜见面一次,你有什么问题,我能帮的就帮你解决。我一面继续跟俄国人学俄文,一面得到姜椿芳的细心帮助,得益不少。
1941年8月,地下党与苏联塔斯社合作出版《时代》周刊,姜椿芳叫我翻译塔斯社的电讯稿。1942年,时代社又出版《苏联文艺》月刊,我开始翻译文学作品,翻译了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这也是我最早的一篇译作,从此踏上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之路,到现在应该有65年了。
除了我父亲,姜椿芳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今年北京要出版一本纪念姜椿芳传,我写了一篇序言《蜡烛成灰泪难干》。姜椿芳是我一生的楷模。
(选自《激情中国》,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作品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世界只有草婴独自一人把托尔斯泰的小说翻译完”,可见草婴对俄罗斯文学推介的巨大贡献,也可以说他是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扇窗户。
B.草婴那么着迷于托尔斯泰小说的翻译,是因为托尔斯泰的小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培养人的博爱精神,比较接近草婴的内心活动。
C.姜椿芳是对草婴影响最大的人,因为姜椿芳是草婴的楷模,不仅帮助草婴学习了俄语,还给草婴实践俄语的环境,最终使草婴踏上了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之路。
D.草婴人为文学翻译家实际上像桥梁一样,要能将原著作者的精神世界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让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
E. 通过本篇访谈,我们仔细地了解了草婴凭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努力克服生活磨难,坚持自己翻译工作的过程。
【小题2】请概括本篇访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访谈中提到草婴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访谈中草婴谈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而且草婴也被社会誉为“坚守良知的翻译家”,请结合本文的具体事实,探究草婴为什么被誉为“坚守良知的翻译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她”从哪里来?

张宝明

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西门底爸爸》中率先使用“她”字,时间是1921年5月1日。

早期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外来语英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分阳性、阴性和中性的(he,she,it),汉语难以对译。早在1918年8月之前,刘半农就与友人交流过。当时正值讨论女性解放、男女权利平等的高潮时期,周作人在他翻译的瑞典小说《改革》译文前特别加上了一段关于“中国第三人称”的说明,其中透露了刘半农的大胆构想:“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i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

1920年,远在海外的刘半农在与好友的讨论中形成了《“她”字问题》一文,这也是他实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理论前奏。《“她”字问题》发表于1920年8月9日。遗憾的是,他理论指导下的实绩没有很快在报刊上发表。尽管1920年9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已经成诗,但毕竟没有正式铅字付梓。《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对象的情诗。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正是由于刘半农创造出的“她”这半边天具有“男娲”补天之功,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回忆刘半农君》中深情地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现代白话文中流行的“她”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她”绝对不是一个字的形式创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A.
【小题2】本文作者对刘半农不是第一个使用“她”发表文学作品持什么态度?引用周氏兄弟的话对文章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在‘她’身上贯注着生气淋漓的现代性
A.”这句话如何理解?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从曲阜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规模不小的颜庙。那里供奉着被称为“复圣”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望着井下幽幽绰绰的黯黯水影,心里不由响起那句千载盘旋的苍老的喟叹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颜回“一瓢饮”,饮的便该是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而成为圣物;这了保卫圣物,明代嘉靖年间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垒起的石基,六根木柱撑起一个形制朴素的六角檐顶。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书“陋巷井”三字,北面镌着有关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许久,觉得它很有些意味。

想起孩子时候,听爷爷讲过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无邪,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说话;最动心同情的算闵子骞,他体贴孝敬父母;对颜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穷,却好学不倦,此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后来书读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颜回。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后来看到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在批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弊端,即“不思改造社会,轻视竞争”,提倡“安贫乐道”时,讥弹说:“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作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柏杨似乎也把颜回的作为当作中国人的“丑陋”之一例加以指责,我看了不大舒服,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其实孔子从来没有一味地劝人安贫,号召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孔子很欣赏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赐,就下海经商,成了春秋时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颜回,主要因为他特异的意志和操守。为了钻研治国安邦的学问,或者说潜心于学术吧,颜回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所诱惑,这是多么值得赞佩的精神境界!历史上以如此专攻不旁骛的心态钻研科学技术的人被认为精英,以同样心态钻研人文学问,为“天下归仁”的理想而献身,不同样应当被视为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纵观20世纪痛揭中国人的丑陋,即国民劣根性,有谁可同鲁迅先生相比并?而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先生盛誉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颜回不正属于这一“脊梁”的行列吗?他是美好的中国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这里标识的“陋”,只在于指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不厌其陋,不惧其陋,而为了改变这陋,以坚忍精神去进取的人,永远有资格成为人群的楷模。

后来我又有机会拜谒颜庙,特意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

有位自称是颜回第七十五代孙,在该市的“颜氏联谊会”担任着职务的老者,对归国“寻根”的一位颜姓先生说,他们颜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那么细论起来,孔圣人还是颜家的外甥哩。他还矜夸:颜姓人自六十一代开始经皇上诏准,行辈排名依次用30个字,轮转至今。这位老者又说,颜回帮助过孔子治《春秋》,编《周易》,连儒学界的人也承认颜回学问高过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颜回,果若有灵,听到20世纪他的第七十五代孙有人在孔圣诞生地大发如此高论,他会怎样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我照了几张颜回井亭照片,我愿铭记这座简朴的亭,只是为了牢牢记住一句话:巷陋,井陋、亭陋,全没有关系,不须在乎;只是心灵——人的灵魂,绝然不能安于其陋!

(吴继路《颜回井亭新记》,有改动)

【小题1】作者说童年时代听爷爷讲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最动心同情”的是闵子骞;对颜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本文第三段写道:“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请结合下文,具体说明还有什么原因?
【小题3】①请说说第五段划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②划线句中“专攻不旁骛的心态”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小题4】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