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民乐在创新中是否会模糊自己的身份?民乐在发展中究竟该改变什么,坚守什么?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十二女子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当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凡此种种抱残守缺的做法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何艳珊《民乐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是一对矛盾体,它的发展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B.由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的人们审美需求不同,因此艺术必须创新。
C.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已经消失,主要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无人欣赏。
D.“女子十二乐坊”是民乐引进电声得以流行的代表,却因此受到抱残守缺人的指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谈起,提出了创新与坚守的疑问,引人深思。
B.文章以历史的视野,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说明创新的必要性。
C.文章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为例,论述了民乐的发展应该把引进西方作曲技术和电声器材作为创新发展的方向。
D.针对艺术是否要创新,文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论证,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必须要坚持传承的原则,一旦艺术发展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就会丧失它本来的意义,艺术的价值就会无从谈起。
B.“女子十二乐坊”实际上也是民乐艺术的一种创新的形式,是值得提倡的。
C.民乐之中的艺术,如果能够作为文化遗产,那么就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D.民乐从自发性到专业化再到“洋化”“西化”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都在进行创新,时尚了,艺术性也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是社会使然,作者表达了他的无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07:18: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侠气的中国文人—金庸

金庸是公认的“武林盟主”,侠风盖世。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从此唯余字里行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庸说这十四个字就是他的青春。谁都躲不开生死的审判。但是,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有人问他:“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像极了他笔下的大侠。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查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两翰林”,他继承了家族好学的传统。在读书这方面,金庸也可算是个“痴儿”。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也正是因为他少时就博读诗书,才能在写小说时将典故史拿捏得游刃有余。虽然出自书香门第,但是金庸可不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反而在那个时代里还稍稍有些叛逆。遇见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说,这也直接导致了他高中和大学被开除了两次。

学业上的滑铁卢终结了他成为一个外交家的梦想。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外交系开除了的浑小子,日后会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这或许是另一种更加适合金庸的外交也说不定。

侠,首先得是人。金庸相信,如果小说家只会哗众取宠,虚伪敷衍,那么他笔下的人物再正义凛然,也不会有半个人信的。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全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金庸和朋友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每天一边写社论,一边写小说。他不仅将写小说的稿费全部投了进去,还高强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有见证者说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金庸一边为正义发声,一边将家国天下写进了小说中。《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但是为正义发声的人,往往容易被冷箭暗算。在那个黑色时期,谁都不知道,一个好好的人会不会突然就没了。金庸却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空有一身本领却伤天害理,又哪里算得上什么大侠?从此家国情怀就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主要的命题。

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面对少数民族南下,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郭靖夫妇明知襄阳不可守,也不惜战死沙场。萧峰用气壮山河的一死,换取了宋辽多年的太平。《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哪一个不是视家国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是超越民族边界的,也是“侠”的最高境界。且不说郭靖、萧峰这样的大侠,就是一般的侠义之士在民族大义而前,也从不会计较个人得失。金庸小说中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金庸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憧憬着“侠”的时间,但是到了最后都会明白,我们只是普通人。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此后,他便成了一个闲人,江湖、武侠都被他拋在了脑后。所以,《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只是个小混混,他的身上有七情六欲,有妄想执念,却恰好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最完美结束。江湖之中最多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想成为萧峰、郭靖和韦小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相。

相关链接

①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金庸的作品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他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了小说,提高了小说的品味,同时和我们所有的读者,我们华人文化圈里的读者,在深层次上有了一种心理的共鸣。

(摘編自陈洪《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性格有些叛逆,对看不惯的事会直接表达出来,以致他高中和大学两次被开除。
B.金庸在《明报》工作时,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这是因为他不愿被自己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C.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无论是大侠还是一般的侠义之士,都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慷慨赴义,这些人物反映了金庸的家国情怀。
D.金庸以《鹿鼎记》封笔,在韦小宝身上寄托了他对江湖的深刻理解;江湖中有大侠,更有心怀七情六欲,妄想执念和侠之梦想的普通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没有因为学业的滑铁卢跌入人生低谷,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B.金庸虽然不像他小说中的大侠那样武功高超、本领强大,却同样敢为正义发声,心系家国。在他看来侠首先得是人,有热血、有担当的人。
C.金庸认为“大侠”之所以“大”,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一身本领,更是因为他们深明大义,甚至能为国为民而献身。这种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D.金庸创作武侠小说,也从小说中参悟人生。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了金庸豁达而朴实的生活观,《鹿鼎记》则启示金庸在人的江湖中做一个普通人。
【小题3】“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金庸对待人生的态度。金庸的人生是怎样体现这一态度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缡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凤辣子”。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族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中的郑庄公、《史记》中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或《聊斋》里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和曹操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小题1】依据第二段,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  )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
B.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人物心理。
C.通过服饰描写就揭示人物性格。
D.通过肖像描写来赞美王熙凤这个小说中的第一类重要人物。
【小题2】“《红楼梦》的 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意思是   (  )
A.王熙凤在贾府与众不同的地位、身份。
B.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的魅力。
C.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 ,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D.凤姐是小说中塑造得很完美的人物形象,她更能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大意相符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拄” 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 185 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 2004 年以来,有 4 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 1998 年(2551 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

材料二:
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自 2015 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 2017 年 4 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 420 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 544 亿元。全国已有 370 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至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B.城镇化迅猛推进→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建设海绵城市
C.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自然得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D.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湿地公园、小区湖河等→功能→积存与渗透、释放与利用雨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
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E.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小题3】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为生活设定目标
①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那一年,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②十七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③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
④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⑤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虽然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但95%的人还在。调查结果令他吃惊:属于原来的97%的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⑥卡耐基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______不在于机遇,________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的时候,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
⑦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无聊;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2】卡耐基的调查表明,3%的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相当的成功,是因为 ;97%的人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是因为   。(用文章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小题4】从结构上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5】请给下列的空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 不在于机遇, 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
【小题6】本文充分论述了确立远大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的重要性。请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不超过5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面小题。
常 春 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显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处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裁。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地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地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长。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的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小题1】“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一下。
【小题2】作者以老人的话作结,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
【小题3】卖牛肉面的老人和“常春藤”有哪些相似之处?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