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 ,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时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D.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小题3】根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1 08:0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的“危机论”一直没有消停。随着京东、当当等网上购书平台的日臻完善,实体书店一直备受冲击。而近七八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也让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进一步遭受蚕食。

“为什么要去书店?”就职于深圳一家本土高校的苏先生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五六年光景没有去过书店了:“我现在一年的购书数量不下50本,但全部是通过网络书店下单。首先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时间成本省了,自己喜欢的书到网上订购,第二天快递就可以送到家,资金成本也省了,网络书的折扣是实体书店很难比拟的;其次是现代都市生活习惯的问题,去一次实体书店,你要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在路上,一些书店的停车设施不完善,你还得头疼停车的问题,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在实体书店找不到你想要的书籍,整个人的心情也会不好了,而即使找到很多你很喜欢的书籍,你还得辛苦地把这一推书都搬回家。”

(摘编自《实体书店日渐式微 传统阅读如何突围》)

材料二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梁小建看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转型和复苏可谓刚刚开始,要实现“华丽转身”,还应该有更多的考量。梁小建指出,除了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外,更为系统化和细化的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图书弹性定价机制、阅读推广促进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

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

(摘编自《实体书店创新成长的途径》)

材料三

有人评价,吴清友最重要的遗产是激活了书店文化。的确,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是充分挖掘出了书籍的商品属性,并且给其叠加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将书作为核心产品,铺排开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再配上温馨典雅的室内装修,辅之以韵律得当的背景音乐和缱绻的咖啡消费等,甚至实行24小时营业,来书店可以不买书,可以在此喝下午茶,在此谈公务,在此消磨碎片时间。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地标,称得上开风气之先。

文化O2O的观念,指的是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其他物质需求的一种更为多元的消费需求,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才是抢夺市场的关键。实体书店更多的空间是用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体验的开发。

(摘编自《数字阅读繁荣时代 实体书店能否靠文化逆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的危机于网上购书平台完善、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遭到蚕食。
B.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复苏需要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也需要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C.书店文化的核心产品是书、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D.书店文化体现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这些文化消费丰富着人们的都市文化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购书具有更大的便利,可以足不出户,节省更多时间,可以享受到更大的折扣,不必担心搬运问题。
B.专家指出,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多种因素影响,非单一因素决定。
C.书籍的商品属性的挖掘,以及叠加的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这些是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也是其他书店做不到的。
D.实体书店抢夺市场的关键是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因为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实体书店的现状,并分析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实体书店的危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艺术欣赏最好“单课独进”。因为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狄德罗《绘画论》),所以,“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休谟《论艺术趣味的标准》)。

②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的能力则必须围绕同类对象“反复经验”,才会提高。炼钢工人善辨钢焰,制陶工人善辨陶音,就是因为反复训练。与之相同,任何艺术都以其特定形式所表现的感性形象而作用于人的特定感官,所以也必须反复训练,其感知才能准确。另外,对艺术保持持续关注和有效思索,同样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活力。不过,如果不是因为兴趣的导向,强制某个人“单课独进”,效果会适得其反。

③“单课独进”是需要费一点时日的,在此期间不要东张西望见异思迁。然而一旦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东张西望”“见异思迁”反而能更好地促进“举一反三”,使欣赏者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现象甚至被人夸张地称为“一通百通”。看懂优秀京剧演员的动作之美,也有助于感受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若再能从京剧舞蹈中抽象出洗练、矫健而富有生机的线条与节奏,那还有助于感受书法、篆刻、绘画、雕塑的线条质量。倘若再借助通感的运用,那么对线条节奏的感受能力还有助于理解音乐。音乐难道也有线条?是的,对于一个有较强通感的人来说,旋律就是“声音的线条”,它同样也有一个干净漂亮的问题。当然,要“一通百通”到这种地步很不容易,有人唱了一辈子戏,唱功做派身眼手法炉火纯青,但你叫他将其写下来却依然为难,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这涉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需要在对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一些突破。就像一个音乐家试着用一些文学欣赏的技巧去解释一部作品,一个诗人需要用小说的笔法去让自己的诗歌更贴近生活。但我们说“单课独进”能比其他方法更快地达到这种境界,这是没有疑义的。

④在“单课独进”中最好还要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是比较,因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很能提高感受与识别的能力。比如看戏,看不同水平的演出,你就会注意二者在动作唱腔上的区别。第二是练练,关起门来练练实为“单课独进”中最有效的课程。当你认认真真学会十段京戏,再听京戏的唱,那感觉和开始看戏将是大不一样的,那是需要用心玩味体悟的过程。当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翻“筋斗”,摔“枪背”,那是不可轻易去练的;但在过去功底的基础上做到一通百通,比如练练字,画几笔,唱唱歌,那是完全有益于身心的,可以算另辟蹊径。

⑤“单课独进”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最佳方法,但这自然不是说在一个时期中除了欣赏某种特定的艺术之外,其他都不闻不问。就像一个快要应考的学生,应考的知识固然要反复研磨,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对身边一切生活杂务的兴趣。而是照常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吸纳各类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但在这个时期中,如果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直到较为精通之后,再转而至于其他。

(摘编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课独进”是提高或改善艺术鉴赏力的最好办法,其主要做法就是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内不断反复地练习、观察、鉴赏。
B.艺术欣赏之所以强调“单课独进”,是因为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能力很难用语言讲述,只能通过反复训练才会提高。
C.能看懂京剧演员的动作美,就可以感受出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还可以感受书法、绘画等线条质量,以及音乐旋律节奏。
D.看不同水平的戏然后比较高低和关起门来练练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需要用心观察、玩味体悟。但关于练练,则需要因人而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用论证阐释“艺术鉴赏力”和“单课独进”的概念内涵。
B.文章以炼钢和制陶工人为例,证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需要反复练习。
C.文章以“看戏”和“学戏”为例,阐释了实现“一通百通”的方法。
D.文章论及“单课独进”与“一通百通”的关系,旨在让读者“一通百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课独进”的方式会使欣赏者的感官在反复的训练中变得越来越敏捷,因此,只要让某个人某种艺术上“单课独进”,他就会获得艺术鉴赏力。
B.一个喜爱欣赏艺术的人即使没有在感知能力上围绕同类对象“不断训练”“反复经验”,但只要对艺术保持持续的关注,同样会使生活充满艺术活力。
C.在“单课独进”时要杜绝“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但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后,“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会更好地促进自己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D.要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即“单课独进”,但如果因此放弃对其他艺术的起码关注,这样就不利于“一通百通”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印企业崛起应以日本索尼为鉴

若说亚洲崛起,其实上世纪80年代,就有“日本第一”和“台湾奇迹”两个值得参考的实例。日本的人口是美国的四成,经济实力亦大约是美国的四成,所以日本在80年代一发力,就和美国“并驾齐驱”。“日本第一”和“Made in Japan”成为许多商学院的研究命题。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丰田式管理,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成为很多美国和台湾公司的学习对象。丰田进军美国,没有水土不服,后来更是超越了美国本土企业福特汽车。日本本土经济十多年的停滞不前,对丰田毫无影响,丰田在21世纪对中印两个市场的不同策略,值得留意。

另一家值得留意的是刚过“六十大寿”的索尼(Sony),海外研究Sony的人,无人不知盛田昭夫(Akio Morita)这位创办人,因为此公在上世纪的曝光率,日本无人能及,而这又恰是索尼雄霸市场,在消费者心中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的明证。但是,人们对另一位创办人井深大却是极为陌生,这位1908年出生的工程师兼发明家,在1976年,六十八岁那年,就成为索尼荣誉董事长。这位信奉“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领导人,曾经培养了索尼大量的“激情集团”。但根据在索尼工作长达四十年的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介绍,从1995年开始,井深大转为首席顾问后,索尼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尽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这个由索尼团队OHGA和出井伸一倡导的西方管理观念,一直困扰索尼公司十一年,期间在2003年发生“索尼震撼”(Sony shock),去年聘任美籍英裔人为首席执行官,意图扭转公司发展的颓势。索尼究竟应维持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还是以“客观公正化的绩效制度”来改革,这是索尼在发展中要面对的问题,这也给其他崛起的企业诸多的思考。

每一家达到雄霸天下的企业,都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崛起和员工激的情丧失。所以中印崛起,日本可以为鉴。最好的技术工程师,能否领导消费者的爱好,最佳技术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认可,这是21世纪产品风险管理的大命题。

【小题1】对划线词语“日本第一”和“并驾齐驱”,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第一”是赞赏日本的经济表现及其在国家管理与全国协调方面的技巧。“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腾飞后,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
B.“日本第一”是赞赏日本的经济表现及其在国家管理与全国协调方面的技巧。“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当。
C.“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经济超越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当。
D.“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经济超越了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并驾齐驱”是指日本在80年代经济腾飞后,经济总量达到美国水平。
【小题2】下列对选文的解读,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同为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人们对盛田昭夫很熟悉而对井深大却极为陌生,是因为井深大对索尼公司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盛田昭夫。
B.井深大“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理念和他所培养的大量索尼的“激情集团”是索尼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C.由索尼领导人的风格可知,“要充分发挥勤勉认真的技术人员的技能,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提出者是出井伸一。
D.21世纪产品风险管理的大命题是技术产品可以不先进,但一定要获得消费者认可。
【小题3】中印企业崛起应以日本索尼为鉴,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印度不应该像索尼后来那样信奉西方管理观念,“实行绩效主义”,而应倡导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的发挥技能”的管理理念。
B.中国、印度不应盲目效仿他国经验,而应在实践中摸索出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源、人口等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C.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保持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研究消费者,重视消费者,以消费者的爱好设计产品。
D.企业崛起后向外扩张,要融入当地,同时也要保持自有的企业文化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
张光芒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他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
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
傅斯年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读书最乐,鬻书亦乐;既读且鬻,乐其所乐。”
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
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偶尔招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要向邻居借钱,实在接济不上了就卖书。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而傅斯年卖书所得,却又常用来周济同仁。他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干净平整。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媚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
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读书之法,与我等并无二异。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能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傅斯年的性格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