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宇宙中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这个星系名叫8cL433+63,距地球大约150亿光年,是天文学家利用设置在夏威夷群岛莫拉克亚天文台的凯克望远镜发现的。
这个星系的光信号要经历15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所需时间是地球年龄的3倍。
这一发现表明,宇宙本身至少有150亿年的历史,从而否定了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对宇宙年龄做出的估算:宇宙只有120亿年或更小的年龄。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发现的最远的星系距地球有130亿光年,是1991年发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发现的星系似乎含有一些恒星,这些恒星在其光信号到达地球时,就已经年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隆·斯客拉德教授目前对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系已经充分形成这一事实表明,宇宙的年龄有可能还要大于150亿年。
这一结论与对靠近地球的一些恒星的年龄的估计相符。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小题1】文中“年迈”一词的意思是(3分)(    )
A.年龄至少有150亿年B.年龄大于150亿年
C.年龄至少有160亿年D.年龄大于160亿年
【小题2】不能作为“宇宙本身至少有150亿年的历史”这一推断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    )
A.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对宇宙年龄作出的估算是错误的
B.8cL433+63星系的光信号要历经150亿光年才能到达地球
C.凯克望远镜发现“8cL433+63”星系距离地球大约150亿光年
D.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    )
A.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这一估计纠正了海隆·斯客拉德教授的推测。
B.凯克望远镜发现的“8cL433+63”星系是离地球最远的星系。
C.海隆·斯客拉德教授是根据“8cL433+63”星系似乎含有一些恒星而作出“宇宙的年龄有可能大于150亿年”这一推测的。
D.1991年,天文学家发现的星系距地球130亿光年,而1991年之后则发现最远的星系距地球只有120亿光年或更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3 09: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拓展
1990年9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年9月,一位18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2002年,法国包括一名3岁男孩在内的11名儿童同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月,这次试验性的基因治疗获得成功,所有患儿状况良好,而且表现出具有正常免疫力的迹象。但没过多久,医疗专家查出这名3岁儿童突然在基因治疗宣告成功后患上了某种类似白血病的癌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基因治疗引起的。这立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这次医疗试验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被包裹进经修饰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然后再进入患者细胞中与DNA结合。虽这些病毒载体经过处理,可以防止感染,但科学家还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人担心,病毒载体会破坏重要的基因,导致“插入型突变”。如果被破坏的基因是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就会产生癌症。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都是在近几年进行的,所以并不能排除有些病人今后发生癌症的可能。此前进行的多次基因治疗中,也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插入变异会不断带来治疗风险,基因治疗专家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而使用其他非插入型载体,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
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更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基因治疗还必须使用一些不够完善的技术。专家们指出,法国的这个医疗事件只是一个特例。在这次试验治疗中使用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只是最近才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医疗专家们指出,不要因为个别的悲剧而排斥基因治疗,其实基因治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它让那些用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看到了希望。与其远离基因治疗,不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入地认识风险,从而帮助医生们在未来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B.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C.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现有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目前还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手术风险相当高。
D.人类对自身基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所进行的基因治疗也就难免存在较高危险。
【小题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存有争论,但有关的专家还是坚持认为,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
B.由于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所以这起试验并未取得成功。
C.虽然还不能确定那位3岁男童的死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
D.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经过处理的病毒载体插入DNA的位置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基因治疗的风险是很高的。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治疗的研究和试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尽管其好处远大于其弊端,但近年基因治疗中出现的死亡个案,还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反思。
B.一旦插入DNA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破坏了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就很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导致基因治疗的失败。
C.专家们通过给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植入对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找到了避免因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变异而导致癌症的比较可行的方法。
D.目前的基因治疗全都处于临床试验期,还必须使用一些有待完善的技术,若想取得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仍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使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进行的基因治疗试验并未成熟,人类对自身的基因和疾病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化。
B.当人类基因的奥秘被真正解开的时候,基因治疗将获得更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人们也就不再反对基因治疗。
C.比起传统的医疗手段来,基因治疗有着更广阔的前景,它对诸如癌症、心脏病等奇难杂症的治疗将更具效果。
D.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科技的发展,基因治疗将会给21世纪的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灵  芝
杨文丰
①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
②灵芝,本来只是真菌类生物,怪胎或肾形模样,菌柄,不像蘑菇那般基本撑在中部,多含角质,质地怪异,异常坚硬,经久不腐,弥漫陈腐气息。成品灵芝更是呈黑赭色,让人想起暮冬缺乏阳光的阴郁之日。
③灵芝自然没有蕉叶那般的绿,无婴孩脸蛋或蛋青似的嫩,无你想象的总带紫气、仙雾、祥云及仙乐。灵芝的叶片无法大幅度伸张发展,即便有日光,也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因为灵芝不含叶绿素。
④然而,如此的灵芝,却被渲染成集千年天地日月精华的“不死仙草”。“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 (《神农本草经》)。《淮南子》则说“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你可能以为灵芝脚下应该是五色土,土色纯净,祥云缭绕,灵光四射。甘泉流在灵芝左右,喜鹊来去灵芝前后……至少是生活在童话里。
⑤想一想,在中国,又有哪一种生物能像灵芝这样长期笼罩如此神秘、灵异的光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似灵芝一般被视为令人起死回生,乃长生不老的“仙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被抬至如此之高的地位呢?当然,在古埃及、古希腊,蘑菇是被崇拜成“神物”,而在中国,灵芝却不仅已是“瑞草”,还是吉祥、美好和得道登仙的象征!
⑥凡事总是物极必反的吧,只要探究,你就会发现:灵芝,其实早已与疾病、与怪异相连——宿命的连接。
⑦我们大抵还记得《白蛇传》里白娘子为救许仙上峨眉盗灵芝。现代医学倒是证明,灵芝确实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整体上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对神经衰弱等,也有协同治疗作用,还可以抗疲劳、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防治艾滋病等——然而,纵然如此,也断然不可能令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
⑧何况自上世纪以来,被人工引种驯化过的灵芝,体内已被嵌入人工污染和环境污染。灵芝之“灵”,与灵魂、与灵柩、与死亡,我以为,早已明里暗里有剥不开的干系。
⑨灵芝被奉上神坛,可说与皇权有关。汉武帝居位时,宫廷年久失修,栋梁腐朽,灵芝滋生焉,臣子怕皇上怪罪便诡称是吾皇无量功德感动天地,灵芝降生宫廷,乃国泰民安之瑞兆。从此,乡野朝贡灵芝,便几成“潜规则”。
⑩显然,非无风起浪,亦非无中生有,灵芝除了已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还戴一顶神幻的光环。
○11尘世之所以出现“灵芝现象”,在于灵芝得天独厚就关涉了终极问题——人之生死,还在于这人生太需要寄托太需要信仰却又太害怕死亡了,何况,这人的黑眼睛,还并不太难飞入一羽羽黑“寒鸦”。既然如此,又会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被创造出来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芝,是真菌类生物,因为不含有叶绿素,所以不会发生光合作用。
B.在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常会崇拜某种生物,比如古代欧洲就把“蘑菇”视为神物。
C.灵芝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也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
D.人害怕死亡又时常遭遇灾难需要寄托和信仰,灵芝正好关涉了人之生死问题,因此被渲染成“瑞草”。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仅介绍了灵芝的类别、形状、质地、颜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也分析了“灵芝”成为“瑞草”的原因。
B.第③段通过与蕉叶、婴孩脸蛋、蛋清的比较说明灵芝长相普通,没有想象中的仙气。
C.文章举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灵芝早已和疾病怪异相连,古人早已认清了灵芝的各种医疗保健作用。
D.文章以说明为主,配合描写和议论,介绍了有关灵芝的知识和事理,语言既富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小题3】文章开头说“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灵芝为什么会被供上神坛?结合全文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周围岛屿以及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域(南大洋)。南极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通常所说的“南极”广义上指南极地区,狭义上则仅指南极大陆。
南极冰盖是由降雪不断堆积形成的,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冰川和淡水资源,冰盖上许多地点冰体厚度超过4000米,平均厚度约2450米,冰储量占全球冰川的90%,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0%左右。据估算,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0米。南极冰盖底部地形复杂,有河流、湖泊,我们对其动态、水质、水生生物知之甚少,水体对冰盖流动的影响也不清楚;约占南极冰盖面积10%的冰体流动到海洋,形成漂浮的冰架,冰架断裂形成冰山。每年南极海冰的范围在300万平方千米到1800万平方千米之间波动。冰盖、冰架、冰山、海冰组成的南极冰冻圈,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极为重大!
南大洋不仅仅是捕鱼和捕捞磷虾的场所,而且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南大洋连接全球海洋,其冷水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调节和改变全球气候。同时,表层海水溶解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南大洋表层海水酸化,影响着南大洋生态系统。
揭示南极洲的地质历史,需要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这块超级大陆的形成和漂移;研究表明,南极洲的生命进化、延续和多样性研究有了一些新认识;干燥、低温和稳定的大气层使南极成为天文学家观测空间和宇宙最理想的地点;此外,南极冰下湖泊可以模拟木星及其卫星的自然条件,已经收集到的陨石则提供了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有些冰下湖可能自千万年前形成后一直封闭在巨厚冰层之下,其蕴藏的生物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价值。
1959年12月1日签署的南极条约,是南极考察历史和国际南极事务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科学考察。目前,有四十多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
(节选自秦大河《南极的价值及考察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南极冰盖”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南极冰盖是由降雪不断堆积而形成的。
B.南极冰盖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淡水资源。
C.南极冰盖冰储量占全球冰川的90%。
D.南极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是因为全球变暖。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冰山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A.冰盖底部地形复杂。B.冰体流动到达海洋。
C.冰体形成漂浮冰架。D.冰架最后断开分裂。
【小题3】下列对“南极冰下湖泊”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模拟木星及其卫星的自然条件。
B.提供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
C.成为天文学家观测宇宙理想的地点。
D.蕴藏着能体现自然科学价值的信息。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科技飞速发达,所以我们对南极冰盖底部的河流、湖泊的动态、水质、水生生物等可以说是非常了解。
B.全球海洋的冷水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调节和改变全球气候。
C.只要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这块超级大陆的形成和漂移,就能揭示南极洲的地质历史。
D.南极条约对促进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类题4

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遣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施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施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施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费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近视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所以,弗雷德里克医生说,眼睛的注视方式能够影响眼睛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到眼球的折射。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费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柞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他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要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小题1】下列对有关弗雷德里克的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提出了“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观点。
B.经过大量调查和数据分析指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C.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对拉普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D.长期视觉经历影响眼睛的生长和眼球折射功能。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率也在增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戈德史密特仅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弗雷德里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C.虽然弗雷德里克等许多医生对近视有着相似的看法,但近视原因至今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D.生命孕育最初的三个月,母亲感染、早产、不正常光照都可能埋下近视的隐患。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B.即便注意日常用眼习惯仍可能患上近视。
C.虽尚无良方,但将来可靠吃药治疗近视。
D.加强眼保健操管理可有效防治学生近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有花朵还是先有蜜蜂?

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最近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证明:必须先有鸡,然后才有蛋。因为蛋的形成需要一种只在鸡的卵巢内才存在的特殊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存在,才能形成蛋壳。这种被命名为OC-17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剂的功能,能够加速蛋壳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空泛的话,那么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就显得既具象又具体了,因为有触手可及的化石为证。

在美国地质学家史蒂芬·哈乔维斯发现亚利桑那州东部的化石森林中的一组蜂巢之前,主流科学界均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仔细想想,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包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距今已有8000万年。而被子植物,也就是绿色开花植物,在地球的遗迹被测定为距今1.2亿年至1.1亿年前。换句话说,被子植物已然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三四千万年后,小蜜蜂们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建立了绝妙完美的互惠关系。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有2.2亿年,这将蜜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4亿年。也就是说,在被子植物远未破土之前,蜂类昆虫就已经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家园,并安居乐业了。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浅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每个巢中藏有15至30个巢室,犹如一个小瓶子,每个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通到较宽敞的小室中。

经比对,它与现在蜂巢的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但是在化石蜂巢的所有巢室中,均未发现花粉的痕迹,因为那时开花植物尚未出现。生物考古界公认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经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株香草植物,只有一英寸高,很像胡椒,在它之后,才有被子植物进化出烂漫花朵,以花蜜吸引昆虫、飞鸟和蝙蝠,把花粉从一棵植物传播到另一棵植物的花蕊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的一只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
B.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
C.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早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D.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深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入手,引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
B.文章对哈乔维斯的发现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说明先有蜜蜂,后有花朵。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姗姗来迟”、“一见倾心”等词语,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
D.文章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论证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蜂类昆虫学会建筑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之后被子植物才出现。
B.因为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所以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显得具象。
C.每个蜂巢中藏有25个左右巢室,大部分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
D.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