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代社会正处在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影响最深刻的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与传播,以欧美为主导的现代生活万式全面进入中国。因此,近百年来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当漠视,在现代公历时间制度威权之下,附着在夏历时间上的传统节日与节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坏。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曾经面临全面颠覆的厄运。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年节礼俗被大量遗弃,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年节,因为相关仪式礼俗的大量消失而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年的神圣地位严重动摇。人们对年的感知与意识越来越淡,“过年没有意思”“过年就是玩乐与睡觉”的观感被许多人认可。
在缺乏仪式的时代,人们容易失去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这是目前中国社会遭遇的最现实的心理困境。一位非洲的治疗师曾经对仪式在心灵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如下说明:“仪式唯独在心灵对我们发出召唤时才是必需的,这种召唤表现为心理的困境、缺失的需要。我们进入仪式的维度,是为了回应心灵的召唤。”
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在高度技术化、物质化与个性化并由此产生社会高度分化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的民族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以此拯救与整合一些人精神萎靡高度物化的当代社会。因此我们应该从纾解社会心理困境、融洽社会关系、提振民族精神与确认民族文化未来方向的高度,充分认知复兴与传承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有了这样的年节礼俗认识之后,就应该去强调对有关年节礼俗进行恢复和重建。
如何恢复和重建呢?
第一,重视传统人伦礼俗的重建,重视它对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年节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伦礼俗。回家过大年是一句俗语,也是一道文化指令。大年回家是多数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岁时仪式。回家不单是亲人的团聚,它还是一次精神更新的历程。当我们面对家人、祖先与邻里的时候,我们会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在人伦关系上得到再次确认,在感情上更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过年回家有许多现实的教化意味。家人团聚共享的年夜饭,是一个神人共享的圣餐。年节的团聚是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第二,重视祭祀礼俗的重建。祭祀礼俗不能视为封建迷信,要将它看成是情感表达的万式,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通过对祖先天地的祭祀,强化人与亡故的祖先、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来稳固家庭、社会,表达对自然的礼敬。我们举行祖先祭祀仪式,强调的是祖先不仅给我们身体,给我们灵魂,而且他们给我们这个社会曾经创造财富,我们要慎终追远。同时我们要重视天地祭祀,是自然界给我们生存的空间与资源,我们要对天地表示尊敬和感激。我们在年节中应该强调祭祀文化的传承和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凸显迎春礼俗,满足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因为大年就在立春的时节,是春天到来的季节,春天是生命力勃发的季节。春天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新的感觉,所以我们要顺应这个自然的节气,借此激发我们人性的力量,让我们有一个昂扬的姿态和精神,在一年里走得顺畅,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我们今天应该高度重视并且丰富春节期间的迎春礼俗,将其当作新年迎春的仪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以“年节礼俗”为话题,先分析了年节礼俗大量消失、人们对年的感知与意识越来越淡的缘由,再分析了年节礼俗在当今社会的 ,最后从三个方面强调了 。(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年节礼俗的主要类别B.年节礼俗的缺乏与重建C.如何重建礼俗传统D.年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当下繁忙的春运也不能掩盖传统的年节因相关仪式礼俗的大量消失而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年的神圣地位严重动摇的现实。
B.一位非洲的治疗师认为仪式在心灵方面有特殊作用,当人遭遇心理困境时需要仪式;人们进入仪式的难度,是为了回应心灵的召唤。
C.俗话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这说明回家过大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道文化指令,是多数中国人都会遵循的岁时仪式。
D.虽然祭祀礼俗是封建迷信活动,但我们通过对祖先天地的祭祀,可以用来稳固家庭、社会,表达对祖先、自然的尊敬和感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18 01:0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飞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儿个月前更中立了。”在这,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时已被俄船脸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2017年1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脆、船舰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D.“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小题3】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那就是“脆弱性论证”,它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可以帮助建立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还能帮助建立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人们这样问之前,“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便已经在内心产生了。
C.之所以叫“崇高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
D.之所以叫“脆弱性论证”,是因为这种论证方案讲的是缺少道德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生活将产生恶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两方面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文章指出“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然后列举了两种不同的典型方案进行论证。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崇高性论证”从正面进行论证,“脆弱性论证”则从反面进行论证。
D.文章的论证整篇都是层层推进,由论证“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逐步推进到论证“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和道德的“崇高性”“脆弱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与之俱来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经过反思和选择之后的产物。
B.人类之所以讲道德是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使人不仅显著而且自豪。
C.讲道德,人类个体就会完善,人类集体就会兴旺,人类生活就会繁荣,人类就会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
D.如果缺少道德,人类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集体将会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也将退回到原始的“丛林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有统计数据 显示,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多达4亿吨左右,且每年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焚烧垃圾带来的有毒气体危害身体健康,垃圾堆积造成水质变坏,每年投放的海洋垃圾也在严重破坏着生态平衡。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垃圾分类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处理量。据统计,通过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变废为宝,由此带来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分类,让旧垃圾出新彩》,中国文明网8月13日)

材料二: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将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也可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比例。鼓励各地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建立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投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奖励。

(摘编自《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出炉》,人民网成都11月26日)

材料三:

受访居民表示实施垃圾分类后担心的主要问题

注:选择“其他”的受访居民主要表示担心家里老人不会分类、泄漏个人隐私等。

(摘自《垃圾分类辨识准确率低迫切需要普及分类知识——四川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专项调查报告》

材料四:

2019年7月1日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上海垃圾分类掀起了另一波热潮。而垃圾分类方式也转变为现在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通过总结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以及结合上海市实际状况,上海市推行了以“绿色账户”为代表的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和以警告和罚款为主要形式的惩罚机制。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上海垃圾分类效果和质量要想得到加强,必须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社会诚信环境,让社会公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从源头上增强上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尊重和遵守。要为垃圾分类奖惩机制设置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以凸显政府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尤其是针对居民乱扔、乱丢垃圾的问题,更是一个有效制约手段。完善信用立法,构建公共联合征信平台,把垃圾分类质量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例如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质量好的居民就可以拥有更高的信用值,那些乱扔垃圾、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的居民就会在信用值上有所标记,在今后的各种活动中就会出现阻碍。

(摘编自陈建《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奖惩机制研究》)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带来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
B.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每一种都要单独投放。
C.实施垃圾分类后,多数居民担心分类不准确、缺少分类垃圾桶,只有少数居民担心没有习惯。
D.垃圾分类可以釆取安排人员值守、定时定点收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关乎民生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
B.垃圾分类应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解决居民所担心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方便居民投放。
C.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惩治力度,凸显政府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垃圾分类才会有效推进。
D.垃圾分类在上海推行尚有很多问题,要在全国城乡广泛推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推动过程。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和实际,给你所在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

同类题4

   孔子是“人禽之别”的早期探索者。《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几则弟子问孝之事。他对子游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是孝子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还要“敬”。这正是现存最早的“人禽之别”的文献资料。

孟子、荀子也有过相关的论述。《孟子·离娄下》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几希”,其中一点是人能以仁义的标准行事。《荀子·王制》也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在禽兽的有气、有生、有知之外,多了“有义”,所以“最为天下贵”,成为万物之灵。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人禽之别”的论述。

孔子以“敬”为“人禽之别”的标准,是他成熟的思想的表现。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段话里,为父母做点事,供奉些酒食,还说不上“孝”。“孝”的难得之处,在于子女对父母能时刻保持欢愉的容色。这实质上就是一个“敬”字。孔子还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意思是即使自己的合理建议未被采纳,仍然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按照孔子的思路,仅仅供奉父母饮食算不上孝,只是如同“犬马皆能有养”的反哺而已。不供奉父母饮食,则是连犬马那样的畜生也不如的行为了。这是孔子言论中罕见的疾愤之语,无论对当时的人,还是后来者,都是极为严厉的警示。

社会与人生由于崇“敬”而升华。孔子以对父母有无敬意来区分人禽,没有孟子、荀子以仁义来区分那么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但却非常具体,抓住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人在孩提时期有父母之爱,这是自然之情,长大后供养父母很正常,但只有做到“敬”,才是对自然之情的升华,使行孝者由无意识而进入有意识的活动,达到道德理性的自觉。由于“敬”的直观性,它在儒家伦理由家庭向社会拓展的过程中作用巨大,成为人人需要践行的美德。《孟子·离娄下》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深得孔子思想的真髓,这段话是他对孔子看重的“敬”最简明扼要的发挥。

孔、孟所言之“敬”,后世奉为圭臬,而以宋代理学家程、朱之言最为典型。据《朱子语类》记载,朱熹有大量论“敬”的语录。如“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程、朱对“敬字工夫”的阐释,曾对维系世道人心发生了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周国林、梁悦《子游问孝章的深邃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荀子认为人畜相异的地方不多,行仁义、有义是“人禽之别”,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B.在孝子对待父母的态度问题上,孔子认为“敬”是高于“能养”的,“敬”是“人禽之别”的关键。
C.孔子认为,在父母面前要保持欢愉,即使父母不采纳自己的合理建议,也要对他们保持恭敬。
D.做到“敬”能促成行孝者道德理性的自觉,也因“敬”的直观性,促进了儒家伦理向社会的拓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孔子对子游的回答,强调了行孝须“敬”,第三段则对此作进一步解说。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程朱的言论都是为了证明”敬”的重要性。
C.文章先论述行孝中的“敬”,再论及社会交往中的“敬”,强调了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D.尾段举了朱熹对“敬”有大量论述的事实,从而论证了后世以孔孟所言之“敬”为圭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敬”作为“人禽之别”的标准之后,说明他对于“孝”的思想趋于成熟了。
B.孔子曾用罕见的疾愤之语批评不供奉父母饮食的人,是为了给予后世严厉的警示。
C.宋代理学家程、朱深入闸释了孔孟所言之“敬”,并对世道人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孟子在分析“人禽之别”的问题时,继承发扬了孔子关于”敬”的解说,比孔子更进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神

江乙

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包括柳叶屋里的祖六奶奶。

祖六奶奶说韩六爷左脸上的疤就是睡出来的。每到过小年的时候,祖六奶奶就会告诉大家,有一年,他们家在炸麻花时,韩六爷一边炸,一边打瞌睡,那口水一不小心溅到了油里面,结果韩六爷的左脸就有了现在的疤。听的人,看着祖六奶奶那半认真的神情,心里难免会想起韩六爷家麻花那股子哈喇子味,再也不敢在他家留饭了。

于是,“睡神”越叫越响,而“韩六爷”倒让人给忘了,就连小朋友们也都有样学样地喊他“睡神”。每到这个时候,韩六爷都乐啊地应着,花眉毛还一抖一抖的。

可是,下棋的老支书却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

据老支书说,韩六爷年轻时可是健旺得很,一人能干三人的活。

祖六奶奶也说:“死老头这睡病是后来得的,就是老大出生那年得的。”

“老大”名叫韩要武,属马,算起来都快五十岁了。

要武出生那年,年成还不错,队上竟然给每家分了五斗小麦子,韩六爷心里很是畅快。可是,乐极难免生悲,甘苦常常相幸。

韩六爷年轻时学过些昆曲小生的段子,在开批斗会时一不小心溜了嘴,被革命小将们逮了个正着。结果,被抓进村子里的小学审讯了半小时,又被小将们逼着扫了二十八家厕所——小将们还要他一边打扫,一边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来,谁要是在韩六爷面前提起厕所,他就喷唾沫到别人的脸上。

幸好老支书搭了一句话,小将们的头头在韩六爷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骂了一句:“滚!封建主义的乏走狗!”要不然,韩六爷恐怕要将整个村子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厕所打扫一遍!

韩六爷感激老支书。

可是走支书第二天就犯了一个“天”字号的错误。

那天老支书倚着梯子在韩牛蛙家的外墙上画宣传画,一不留神他将标记位置的符青标在了毛主席的画像上。结果,站在街边袖手晒太阳的副支书韩成训马上就大声喊了起来:“韩芥园,你給毛主席他老人家画个日本太君胡,你是何居心!”

那晚上,雪下得很急,批斗会开得很在猛。在韩成训的动员下,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深挖支书韩芥园的反动思想。会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韩齐园一贯思想反动,对毛主席他者人家心怀不满。不信大家看看他脚上的鞋!他那双胶鞋的底子上印着一个‘毛’字图案,他是要将毛主席他老人家踩在脚下啊!”妇女主任郭彩娥大声控诉道。

韩六爷鄙夷地看了郭彩娥一眼,故意起哄说:“哎,彩娥,你咋知道支书鞋底的用案?你和支书是啥关系啊?”

大家哄堂大笑。

郭彩娥急红了脸,恨恨地給了韩六爷一个白眼。

韩成训大声喊道:“严肃点!注意阶级立场!”

会继续往下开,韩芥园颤巍巍地戴着纸帽子,脸上挨了郭彩娥一口浓痰。

时间实在太晚了,大家有一声没一声地应和着热情的韩成训和郭彩娥。

郭彩娥为了活跃气氛,还重新做了一个紙帽,上面用浓墨写了一行字: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

韩六爷靠着炉子上的烟囱,炉子上有一盆热水。他冷眼看着郭彩娥的表演,心里很是厌恶。他于是闭上了眼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

“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郭彩娥高喊了一声口号。

站在郭彩娥身后的韩六爷被这猛一激灵,肩膀没靠稳,身子向前一扑,打翻了炉子上的热水盆,一下子全溅在郭彩娥的大腿上去了。

郭彩娥大哭大闹起来,脏话全向着韩六爷飚了出来,韩六爷也趁机乱飚脏话,泼妇、下贱之类的字眼全放了出来。批斗会一下子笑了场,闹得韩成训不得不宣布散会。

那晚,韩六爷觉得郭彩娥的脏话听起来好舒服。

那晚,韩芥园在出会场时感激地看了韩六爷一眼。

那晚,韩六爷得了个“睡神”的雅号,并且,他也从此爱上了睡觉。

再后来,韩六爷一开批斗会就睡觉,再没人要站在他旁边,也再没人逼着他发言了。

韩六爷觉得心里畅快得紧。

再后来,已经进入了没有批斗会的时代了,可韩六爷这开会就睡觉的毛病再也改不过来了。

如今,祖六奶奶常常对人叹口气说:“他是睡神……”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支书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由此可见,他明白当年批斗会上韩六爷和郭彩娥的对骂是为了救人而故意为之的。
B.文中“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而“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
C.韩成训指责老支书对毛主席心怀不满,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卑贱无耻,下流龌龊,只想通过斗争他人往上爬的政治投机分子。
D.为了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共用了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三种描写手法。
【小题2】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睡神”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