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
①1912年,关山月出生在广东阳江县的一个小村,出生时,民国刚刚建立,父亲便给他取名应新,学名关泽儒。关泽儒从小热衷画画,从门神像到烟盒,从猪狗鸡鸭到中国地图,买不起颜料,就把植物碾碎,偷撕邻居家的红对联,泡到水里作颜料。父亲极力反对,但关泽儒还是乐在其中地画,16岁时,他已经开始为亲友画炭画像和扇面了。
②1931年,关泽儒进入广州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小学教员。1935年,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高剑父正在中山大学美术专业夜班讲学。高剑父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转而专门从事艺术,他创办春睡画院,培养美术人才。他对战争年代画坛脱离政治的风气极为不满,认为绘画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代,“折中中西,融汇古今”,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岭南画派。
③中山大学夜校只允许在校学生听课,但关泽儒对高慕名已久,便拿了朋友的听课证去蹭课,不久就被老师发现了。没想到高剑父看中他的美术天赋,竟微笑着说:“从明天起,你到我的春睡画院上课,免收学费。”从此关泽儒成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老师为其改名为关山月。关山月深受老师影响,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他将岭南画派重视现实生活,吸收外来艺术,师法自然的精髓总结为“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
④1943年,关山月夫妇决定到敦煌莫高窟。动身前,关山月忽然收到师伯陈树人的信,信中说他已经向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推荐关山月做美术教授,这是一份令旁人羡慕的工作,薪水不菲,但关山月思虑过后,还是打算辞掉它,按原计划去敦煌。他对妻子说:“做教授的机会常有,但去敦煌机会却不多。”到达的第二天早上,妻子就把笔墨纸砚装进篮子,带上大饼和水,和关山月一起去了千佛洞。千佛洞狭小局促,成年人根本转不开身子,关山月有时半跪半蹲着,有时索性趴在佛龛里,妻子就在下面给他递笔墨和颜料。千佛洞里闷热无比,关山月常常满头大汗也浑然不知,妻子不敢轻易打扰,只是不失时机地递上水壶举到他的嘴边说:“喂,喝一口吧。”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关山月临摹了近百幅敦煌壁画。1944年,这批敦煌临摹作品先后在重庆、成都展出,美术界反响强烈,美国新闻处曾提出要用高价收购,被关拒绝,他说,这是他和妻子用血汗换来的珍贵文物,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能卖。  
⑤195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调关山月和傅抱石一起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画作,题材定为***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工作上,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前景的松树和西北雪山和长城,关山月来画;大河上下和瀑布则由傅抱石执笔。关山月回忆起当时二人的默契时曾说:“无他,主要由于我们有一个时代脉搏和传统根源的共同基础,有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公共遵守的原则。都有艺术不能脱离政治,但不是政治的附属等共同见解。”接受检验的前一天晚上,两人站在画前,一寸一寸地严格审查,互相揭短挑毛病,三番四次地修补,直到深夜。画作装裱完毕,挂到了人民大会堂最显眼的楼梯拐角处,这幅典型的政治任务作品,成了关山月最为人所熟知的代表作。
⑥关山月最擅长的题材还要数梅花,他笔下的梅花或孤傲绝立,或明艳大气。他说:“我老师的老师居廉喜欢梅花,我临摹了很多,从那个时候起便和梅花结下了缘分。”关山月重视古人画梅的意境,他认为“画有古意,未必不新”。
⑦进入耄耋之年,关山月依然马不停蹄地赴各地采风,在黄河壶口观瀑、亲赴西沙群岛,畅游秦岭、武夷、张家界,深入香格里拉、虎跳峡谷底……辞世前不久,他还攀上泰山峰顶。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20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概括并简要分析关山月有哪些人格魅力。(6分)
【小题2】(小题2)第五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关山月绘画取得丰硕成果的主要因素。(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0 01:58: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包括对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

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三种。再开发的对象是指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有关城市生活环境要素的质量全面恶化的地区。这些要素已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使其重新适应当前城市生活的要求。因而,必须拆除原有的建筑物,并对整个地区重新考虑合理的使用方案。整治改善的对象是建筑物和其他市政设施尚可使用,但由于缺乏维护而产生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可通过维修、改建、部分拆除、调整布局等方式来满足新的城市要求。保护适用于历史建筑或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的历史地区,维持其传统风貌和整体环境,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保护是社会结构变化最小、环境能耗最低的“更新”方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放眼世界,诸多著名的城市,在传统的工业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以文化为导向来复兴老工业区,让城市迭代更新。那些老工业建筑,那些废弃的厂房,转变为文化和知识街区,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剧院、影院、音乐厅等等,聚集在一起,在今天已是殊为可贵的文化地标。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轨迹只要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必然会为城市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

当然,文化不能仅仅重视资本的增值,而不重视人,尤其是文化人的价值。对文化人的尊重和重视,关键是要有宽厚宽容的文化精神。文化人的艺术创造、学术探索、技术革新、制度创新,都是宝贵的,即使失败,我们也要有一种宽待试错、宽容失败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态度。

(摘编自徐迅雷《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

材料三:

城市旧住宅区文化的重要性

(摘编自 戴奕 《城市旧住宅区改造中的文化构建策略初探》)

材料四: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名人故居与纯粹古建不同,古建筑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如果灭失,再复建可能是“假古董”,但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

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不过从文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

《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

(摘编自 丘濂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

【小题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城市更新”的一项是(   )
A.上海新天地的建设使上海的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里弄文化得到传承。
B.王府井大街作为北京传统名街,经过改造后逐步成为城市商业休闲综合所。
C.-经林业部批准,上海在市郊开发建立包括12座山在内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D.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现如今改造成了颇具艺术气息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更新有三种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区域的特点来选择或综合使用几种方式。
B.以文化为导向进行城市更新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必然能为城市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
C.建设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用宽厚宽容的文化精神来尊重文化人,重视他们在文化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D.与纯粹古建不同,名人故居原基址复建仍有意义,因而华润置业拆除梁林故居可解释为一种保护行为。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在城市更新中该如何处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小题1】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文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小题3】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4】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
【小题5】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杂居,以及“拟态环境”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如何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时代首先带来了传播话语权的迁移。在印刷时代,知识分子常常是报纸书籍等纸媒话语权的拥有者。比如,民国时期的《新青年》、《新潮》、《语丝》、《展报·副镌》等报刊,其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基础。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和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以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无论如何,大数据重构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形态,也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平衡,缔造出新的话语权分布,进而带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掌握媒介话语权的传媒机构如何重塑文化价值空间?从目前看,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的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文化的价值向度被严重剥落。不仅如此,媒介偏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刷文明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而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公众话语变得数乱无序。正如尼尔·波兹曼的喟叹: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广大学者必须积极应对文化空间和教育背景的深刻变化,特别要处理好“为学”及人文教育等问题。

就为学而言,在印刷媒介时代,藏书、购书与纸媒阅读常常是文人学者为学的主要方式。民国时期,学者家中的藏书一般都要超过上万册。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国内外开放的网络数据资源使知识获取更为便捷迅速。数字化出版的崛起更是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在知识的存储上,电子图书具有纸媒所不具备的携带方便、易于查询等长处,实现了从古昔的汗牛充栋到当今的大容量可移动介质的重大转变。在知识的交流上,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E-mail、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知识的分享、交流和传递也更为迅速和便捷。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平台。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数字鸿沟”的不断拉大,广大学者除了要秉承传统的为学精神,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取及交流方法,使自身的学水研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选自《大数据时代:重构文化空间的人文向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传播话语权迁移”的一项是
A.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于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
B.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
C.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
D.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共众话语变得散乱无章。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对“拟态环境”的文化空间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
B.印刷时代,报刊的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数字化出版的崛起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
D.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 衡
⑴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 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⑵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⑶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⑷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⑸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项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⑹我们步行下山,天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法上突破了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常规模式,而是一笔落下,直上岱顶,俯察仰观,向天倾诉,直言泰山之雄伟,尽抒生命之尊贵。
B.第⑴段用“我曾游黄山”的经历正面衬托今天游泰山的状况,突出泰山历史文化的厚重无法用文字描述。
C.第⑸段大量引用古人诗词和刻石文字,既强化了文章的主旨,也增加了作品的文采,丰富了文章自身的文化内涵。
D.作者说“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是因为泰山拔地而起,岱顶高在凌霄之上。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颁发基础电信业经营许可证,批准这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正式获批5G商用牌照,中国由此进入5G商用元年。

从1G的空白、2G的跟随,到3C的追赶、4G的同步,再到如今5G的领先,中国用40年时间实了通信技术的崛起。如今5G商用牌照的颁发,成为了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和美、日、韩等强手在球竞赛的擂台上正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4月初,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份名为《5G生态:国防部的风险和机遇》的报告,其中将全球5G实力领先的国家分为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中国、韩国、美国和日本,第二梯队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第三梯队则是新加坡、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

在复杂的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都在争取抢发5G的先手优势。

2018年12月1日,韩国就宣布开始部署5G网络服务,率先打响5G争夺战。按照韩国信息通信技术部长的说法,“韩国政府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这项服务上,这将使韩国成为一个5G强国。”

中国的5G布局更是消息不断,数十个城市接连打通5G电话,医疗、高铁等公共设施的5G试点也在同步进行,华为、中兴、OPPO、vivo、小米的5G终端也已被运营商采集,5G商用已经箭在弦上。

而在“美国只能赢不能输”的口号声中,特朗普更是亲自上场,宣布投入2750亿美元建设5G网络,并对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施压,要求其放开频谱资源,提升批准效率。

日本的四大运营商也已经获得5G频谱,四家还表示将在五年内投入约1.7万亿日元来建设5G网络。

选自(《中国5G速度与激情》)

材料二:

Gbps也称交换宽带,是衡量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的单位,传输速度为每秒1000兆位(即1Gbps).

材料三:

5G是一种通用技术,就像电力一样。某种意义上,5G商用可以分为大商用和小商用,小商用即传统意义上电信运营商被许可正式开始网络建设和运营;大商用是各个行业与5G的深度融合。

从这个角度,5G的成败就不再是电信运营商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于各个行业而言,或许也应该有一个5G商用的路线图。以目前的阶段看,已经充分意识到5G+的未来前景的行业包括自动驾驶、视频、工业制造、互联网。相关国际和国内的技术组织、产业联盟、国家行业发展指导意见都已经把5G作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纳入技术演进规划,并已经开始积极推动产业试点。

在5G商用之后,电信运营商、5G设备制造商、行业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应该协同起来,从技术和标准层面解决5G与行业融合的问题,各方应该审视和检查现有的行业技术标准,并展开讨论,或许成立某种新的组织是必要的。比如建筑行业、智慧城市、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制造行业。整个社会需要意识到,如果不首先从技术规范和标准层面展开严谨、认真、系统的讨论和研究,并更新本行业的规范体系,5G与行业的融合将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每个行业的领导厂商的CEO,需要考虑5G到来之后对自己的市场地位和业务的挑战,如果观察每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会发现影响社会的关键技术的周期更替,对行业巨头的影响是最大的。以通信行业自身为例,已经消失的巨头就包括北电网络、摩托罗拉。传统行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巨头被淘汰的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为5G准备人才和预算,无论是作为CIO还是CEO,都需要马上为5G准备相应的人才,把5G人才的招募和培训提上议事日程,并为每个业务部门准备好相应的预算。

显然,政府部门是推动5G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如果我们同意5G是像电力一样的通用技术,我们可以回忆起今年大力推动的煤改电,政府部门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财税补贴以加快煤改电的进程,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呼吁采纳5G,出台相关的财税扶持政策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技术指引,你可以把5G看作是一种技改,提供资金补贴将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其目标是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倾向指引。

(选自《八大维度深度解读中国5G商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在5G争夺战中处于领先,公共设施5G试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部分手机5G终端已被运营商采集,即将投入商用。
B.全球5G实力领先的国家分为三大梯队,竞争激烈,格局复杂,每个国家都投入巨资建设5G网络,努力打造5G强国。
C.5G是一种社会通用技术,用于商用不仅可以开始网络建设和运营,还可以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D.中国通信技术从过去的一片空白到如今领先,经历了40年坚持不懈地奋斗,5G商用牌照的颁发是里程碑式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从通话、短信的单一通讯方式转变到通讯与互联网的应用,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如果说2G时代是“绿皮车”速度,那么3G时代则是“动车”网速,4G应是“高铁”飞速如今5G则进入“飞机”速度。
C.3G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在手机发展史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手机模式这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D.5G时代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智能化,开启了“智能家居”的新时代,智能家居产业如AI的发展也会得到极大助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在5G商用之后应当从哪几个方面推动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