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12:4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多年来一直是人们选购书籍的第一选择,有着“城市的文化标的”之称。可近年来,受当当网、亚马逊等专业购书网站以及天猫、京东等综合购物平台的冲击,加之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纸质阅读空间被严重地挤压,实体书店面临危机。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面对如此形势,实体书店应该何去何从?

 (摘编自《图书零售业结构布局》,《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4月)

材料二:

一直以来,实体书店图书并不够全面,经营业务以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为主,其中教育类图书、中小学教材教辅是重点经营业务之一。而消费者的爱好千差万别,这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有的书店为了争取最大的利润,更是尽可能多地摆放一些自认为是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的书,可“有心栽花花不成”,结果依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除此之外,实体书店在税费、店面租金、装修设施、人工费等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的同时,图书的价格又是固定的,这就制约了书店的利润空间,生存可谓举步维艰。

10月16日,号称“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店,正式成为共享书店已满3个月,每天客流量达七八千人次。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书店可以这样:除了特色书籍,有咖啡餐饮、文创产品等售卖,还有各种展览、讲座沙龙、签售、分享会、亲子阅读等活动。整个书店极具设计感,图书摆放讲究,细节设置细腻,让读书带有某种仪式感。

  (摘编自《 书店“玩”共享,图谋在长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15日)

材料三: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也在发生改变。然而实体书店,无疑是读者畅游书海的一个理想港湾。尤其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书店自有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出售图书的场所,还是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聚集地,传播着文化气息。在不少人眼里,有实体书店在,我们的文化就实实在在地坚守在那里。

正因为如此,2013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协调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持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据统计,仅图书批发零售环节5年免征增值税,每年就为实体书店减免税负50多亿元;财政部5年累计安排实体书店奖励资金达6.7亿元。

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相关领导在得知三联书店五道口店准备撒离时发出指示:三联书店决不能离开海淀区。最终为三联另外择地,在五道口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新建一座书店,几乎与此同时,朝阳区政府也对三联书店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三联在北京寸土寸金人气极旺的三里屯开设新店,而且免收房租并承担装修费用。

(摘编自《实体书店回来了》,《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直以来,传统纸质阅读空间被严重的挤压,致使实体书店面临着危机,生存举步维艰。如不思改变,还会有民营书店相继倒闭。
B.为了满足消费者购书的多样化需求,一些书店尽可能多地摆放一些自认为是消费者喜欢的书,可结果依然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C.有着“城市的文化标的”之称的实体书店,既是人们选购书籍的最佳场所,也是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聚集地,坚守、传播着文化。
D.虽然网上书店的图书销售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是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实体书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小题2】致使实体书店面临困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走出困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歌,一部心灵史
田青
在录制《中国民歌大会》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民歌?
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民歌,是我们爷爷奶奶唱过的歌,是我们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民歌,同时还是我们的民族史,是我们的心灵史。
在那首《黄河船夫曲》里,我们看到那个老艄公站在高山之上,敞着胸怀,面对朗朗高天,苍茫大地,发出了千古不朽的诘问:“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这是一道历史题,而那个回答“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从诞生到今天所冲破的一切急流险滩;那个老艄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的象征。
在《蓝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我们的上一辈,听到他们在艰苦的生活里保持着纯真的爱情,当然,也能听到他们的痛苦。在《十送红军》《骑白马,挎洋枪》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受苦的老百姓跟党走的决心。从长调、短调、木卡姆、瑶歌、侗族大歌里,我们听到了56个民族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的呼吸。
民歌,让我们的年轻人能够直面我们的祖先,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和我们共同的祖先灵魂共振。什么是民歌?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歌,就像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语言一样。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仅仅靠GDP不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先进性。
年轻人可以有自己的志向,比如要学好英语,要学好科学。年轻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偶像,比如有喜欢的球星,甚至可以知道他穿多少号的鞋,他在哪场比赛当中抢了多少个篮板,投过多少个三分球;或者知道自己喜欢的歌星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是什么星座,用什么化妆品……然而,今天所有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如何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民间音乐。因此我们始终在节目中强调,对待像民歌这样的文化遗产,第一要保护,第二要传承,第三要弘扬,第四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这届民歌大会,让很多人在歌声中与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相遇,和我们的祖先相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祖国大地的温度,听到了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跳。我想我们的责任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让这些爷爷奶奶传下来的美好的民歌,这些每一一首都可以用珍珠和钻石来比喻的民歌,永远响彻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
(选自2017年11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与作者对“民歌”的看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民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
B.民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
C.民歌,让我们与祖先灵魂共振。
D.民歌,记录了我们的民族历史。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志向、偶像很正常,但也应想想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如何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民歌,我们的民间音乐。
B.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靠GDP不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先进性。
C.在《十送红军》《骑白马,挎洋枪》《三十里铺》这样的民歌里,我们听到了受苦的老百姓跟党走的决心。
D.本届民歌大会不但让很多人与我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相遇,和我们的祖先相遇,而且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大地的温度,听到了祖国母亲的心跳。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茶醉

姚宜玦

①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

②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

③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

④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

⑤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

⑥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

⑦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

⑧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

⑨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

⑩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

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

月醉了。

【小题1】第三段描写了开车前往乌来山谷一路上的美景有何作用?
【小题2】第四段的画线句运用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
【小题3】第七段中“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今之古人”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第⑨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5】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
B.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
C.“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
D.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
E.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6】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有后人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老子认为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字,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节选自《老子他说》,有删节)
【小题1】佛学和老庄学说共存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作者例举《红楼梦》等,意图是什么?
【小题3】简要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因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日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拥有200年历史的博物馆连同2000万件馆藏文物被火海淹没。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创,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记警钟:对于文物保护,不能等遗憾发生时才想起找原因。
如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然而我国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依然要画个问号。在我国,就可移动文物来说,展览策划越来越丰富,但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则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基层文保单位,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管理意识不到位,藏品库房分类混乱,甚至连库房基本温湿条件都难以保证。而就不可移动文物而言,有些地区出现“破坏性修复”,存在文物保护完全让步于城市经济建设的现象。前有云接寺清代壁画被重绘成“现代动画”,后有辽宁绥中用少量水泥抹平“最美野长城”。督促落实“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等修缮原则,推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任重道远。
当然,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更要从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多方面蓄力。中央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摆脱了将文物修复工作视为土建工程的传统思维,在修缮文物古建的同时,开展33项研究课题,涵盖宫廷史、建筑史、工艺史等多方面内容,以期将保护转为记录,让研究成为常态。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已延向更广范围,不仅包括对文物古迹保护前、中、后期的调研、监测与评估工作,还包括对文物古迹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
更进一步说,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以日本古刹为例,其建筑虽为国家文物,受到保护,但仍可用作宗教活动场所,部分区域还可作为博物馆,以供游客参观,既实现了活态保护,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也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化利用是一种保护,对其进行恰当数字化处理研究是一种保护,将其全面开放呈现给公众也是一种保护。这最后一类的保护,则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的水涨船高,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已达53处,历史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我们每个人都应担起文脉传承者的重任,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选自马苏薇《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文物虽然价值不可估量,但是目前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导致其灾难频发。
B.有些地区文物保护完全让步于城市经济建设,他们的文物安全保护意识需要提高。
C.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开展多项研究课题,是更好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
D.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厚,我们在保护时,还应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西国家博物馆文物葬身火海的例子证明了文物在现代社会也会遭遇风险,从而引出文物保护不可掉以轻心的观点。
B.文章论述我国文化遗产是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这一内容时,从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两方面分析,思路清晰。
C.文章列举了具体的数字,如“200年”“2000万件”“33项”“53处”等等,使表述的内容既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
D.日本古刹是受保护文物,但有多种用途,既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也增强城市文化底蕴,证明了文物都可活化利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要先从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方面蓄力,再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B.我国在文物保护实践方面虽然有一定成绩,但相比国外的某些国家,还是有所不足。
C.文化遗产保护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文物能够“活”起来。
D.文化遗产全面呈现给公众,可提升公众文明素质,从而使其对文化遗产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