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印藏佛教学者DavidSnellgrove曾经指出,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印度佛教中有的,藏传佛教中全有;印度佛教中已经失传的,也在藏传佛教中保存了下来,还得到了发展。例如藏传密教,它于印度,但其发展则远远超出印度原有的传统。与汉化甚深的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直接联系显然更深、更明显。是故,长期以来在西方和日本的佛学研究传统中,藏传佛教研究每每与印度佛教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印藏佛学研究通常是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最受关注,也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利用丰富的藏传佛教文献,借助活着的藏传佛教传统,接受过全面的语文学、文献学训练和具备良好佛学素养的佛教学者可以复原、重构早在13世纪就已经失落的印度大乘佛教传统。

由于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梵文佛教文献并不很多,现存的梵文佛教写本也大都是相当晚的作品。所以,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其中尤以藏传佛教文献最为重要。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4569部,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藏语书面语也在这时确立,故藏文从一开始就与佛经翻译直接相关,它的语法和构词法也多与梵文类近,故用藏文翻译梵文佛经从用词到语法构成均较容易相互对应。到公元9世纪初,藏文佛经翻译数量已相当可观,但由于译师的组成相当复杂,除了吐蕃译师外,也有来自汉地和印度,乃至中亚的译师,再加上流传到吐蕃的佛经原典不一、传承混乱,故藏文佛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佛经翻译体例、统一佛典翻译用词,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字典——《语合二章》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翻译名义大集》,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还有,藏文佛经翻译自始至终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按照14世纪西藏著名佛学大师布思端辇真竺(1290-1364)在其著作《布思端教法源流》中的统计,先后来吐蕃参与藏文佛经翻译的著名印度学问僧计有93名之多。其中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是故,精通梵、藏两种文字的佛教学者,不难通过藏译佛典来想象梵文佛典的本来面目,重构已经失落的梵文原典。因此,藏文成为研究印度佛教者必须掌握的工具语言,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节选自《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刍议》)

【小题1】下列对藏文佛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存《藏文大藏经》收录佛典四千多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的完整翻译。
B.佛教于公元7世纪开始在吐蕃传播后,藏文佛经的翻译数量就已相当可观,但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C.藏文佛经翻译一直有印度高僧的积极参与,许多著名的印度学问僧都来过吐蕃,为藏文佛经翻译做出了贡献。
D.佛教学者如果精通了梵、藏两种文字,就可以通过研究藏译佛典来揣摩原典的主要内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与藏传佛教相比,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B.藏文与梵文的构词法和语法有相似之处,翻译出来比较容易相互对应。
C.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依靠梵文佛教文献以外的资料,即藏传佛教文献。
D.如果掌握了藏文这一工具语言,就将会对研究印度佛教起到重要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说,“藏文佛教文献是研究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不能表现其原因的一项是
A.藏传佛教包罗了印度佛教的所有传统,不管是印度佛教中有的,还是已经失传的,都能在尹传佛教中找到,甚至有的还得到了发展。
B.吐蕃赞普命令参与佛经翻译的吐蕃、汉地和印度的译师联手编制了一部正字法典和一部解释语源的语汇手册,进一步保证了藏译佛经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化。
C.不少在10世纪以后来吐蕃的印度僧人长期生活在吐蕃,对藏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已相当娴熟,他们的积极参与无疑为藏文佛典翻译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D.在国际佛学研究领域内,将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通常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其他研究无法企及的成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10:0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乡愁(节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缎带

真正使她来到沃勒商店的,肯定不是什么传奇之类的事。她已经向母亲保证自己买一双长筒靴,可是,当她在商店漫步游逛时,却在渴望地盯着那些她买不起或不让穿戴的东西,比如那件正像莉妮有的游泳衣。

莉妮,是的,伯特也许正带着她参加募捐舞会呢,在星期六这个美妙的夜晚。

而她自己呢,有谁曾邀请她到乡村俱乐部去参加募捐舞会呢?当然,没有人会邀请这个害羞的珍妮。她沿着走廊走着,耷拉着头,从她的样子来看,心情很沉重。一块标着“吸睛利器”的招牌挡住了她,牌后放着一些丝带,周围摆着各式各样的蝴蝶结,牌上写着:各种颜色应有尽有,挑选适合你个性的颜色。

她在那儿站了一会,尽管她有勇气戴,但还为母亲是否允许她戴上那又大又显眼的蝴蝶结而犹豫不决。是的,这些缎带正是莉妮经常戴的那种。

“亲爱的,这个对你再合适不过了。”女店员说。

“噢,不,我不能戴那样的东西。”她回答道,但同时她却渴望地靠近一条绿色缎带。

女店员惊奇地说:“哟,你有这么一头可爱的金发,又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孩子,我看你戴什么都好!”

也许正是女店员这几句话,她把那个蝴蝶结戴在了头上。

“不,向前一点。”女店员提醒道.“亲爱的,你要记住一件事,如果你戴上任何特殊的东西,就应该像没有人比你更有权戴它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你应抬起头来。”她用评价的眼光看了看那缎带的位置,赞同地点点头,“很好,哎呀,你看上去无疑地令人兴奋。”

“这个我买了。”珍妮说。她为自己做出决定时的音调而感到惊奇。

“如果你想要其他在集会、舞会、正规场合穿着的……”女店员继续说着。珍妮摇摇头,付款后向店门口冲去。速度是那么快,以至与一位拿着许多包裹的妇女撞了个满怀,几乎把她撞倒。当她走到门口时,一位可笑的老人正盯着她。那个人有一双乌黑的眼睛,在绿呢帽下垂着一把灰胡子,你能感觉得到,那灰胡子下的嘴正在笑她的缎带。她瞥了他一眼。尽管它不很贵,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过了一会儿,她吓得打了个寒颤,因为那个人事实上正在后边追她,不会是为那缎带吧?真是吓死人了。她向四周看看,听到那个人在喊她,她吓得飞跑,一直跑到一条街区才停下来。

出人意料,她眼前正是卡森的杂货店,她意识到她开始就一直想到这儿来的。

这儿是镇上每个姑娘都知道的地方,因为伯特每个星期六下午都在这儿。

他果然在这儿,坐在卖饮料的柜台旁,倒了一杯咖啡,并不喝掉。“莉妮把他甩了,”珍妮暗想,“她将与其他人去跳舞了。”她在另一端坐下来,要了一杯饮料。很快她感觉到,伯特转过身来在望着她。她笔挺地坐着,昂着头,意识得到,非常意识得到头上的那绿色缎带。

“嗨,珍妮!”

“哟,是伯特呀!”珍妮装出惊讶的样子说,“你在这儿多久了?”

“整个一生。”他说,“等待的正是你。”

“奉承!”珍妮说。她为头上的绿色缎带而感到自负。

不一会儿,伯特在她身边坐下,看起来似乎他刚刚注意到她的存在,问道:“你的发型改了还是怎么的?”

“你通常都是这样注意吗?”

“不,我想正是你昂着头的样子,似乎你认为我应该注意到什么似的。”

珍妮感到脸红起来:“这是有意挖苦吧?”

“也许。”他笑着说,“但是,也许我有点喜欢看到你那昂着头的样子。”

大约过了10分钟,真令人难以相信,伯特邀她去跳舞。当他们离开杂货店时,伯特主动要陪她回家。珍妮忽然想起那条用于参加集会、舞会和正式场合戴的缎带。她不能戴现在这个,因为它和她的夜礼服多不相称呀。她告诉伯特,在沃勒的商店关门前她要去一趟。

珍妮到那儿时,商店正在关门,她奔向柜台。当女店员看清是谁时,笑着走向柜台。“我知道你会回来的。”她说,“我一直为你保存着它。”可是她取出的不是用于正式场合的那种。

“它和我刚才买的那条一样呀?”珍妮奇怪地说。

很快,她惊讶得张开了嘴。

天哪,当时撞到那人时,它一定是被撞掉了……

“这就是那条。”女店员说。

忽然,珍妮笑了起来,笑个不停。她心不在焉地听着女店员讲述着:“一个好心的戴着绿呢帽的老人,拿着那条绿色缎带来到柜台……”

她舒畅地昂起头。

(选自《读者文摘》1988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妮以为是自己漂亮的缎带吸引了伯特,最终却发现缎带早已丢失,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B.珍妮离开商店时与人相撞,绿呢帽的老人追她喊她,伯特认为珍妮昂着头更有吸引力,这些情节交待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有些拖沓。
C.女店员在卖掉一条缎带后继续推销其他商品,为后文写珍妮再次返回商店并发现缎带丢掉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D.本文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珍妮因戴了想象中的绿缎带而增强了自信,并渴望引人关注的微妙心理。
【小题2】“她舒畅地昂起头。”这个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这样的结尾有哪些作用?
【小题3】从珍妮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多方面的生活启示。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所理解到的生活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6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动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出台,促使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2018年电动汽车的产销成绩可喜。
B.2017年,中国企业占据世界动力电池销量第一位;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达七成以上。
C.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的国产化,但因缺乏核心专利和关键材料,隔膜的生产仍是短板。
D.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方便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有巨大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B.中国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在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因技术滞后,目前还无法与美、日、韩抗衡。
C.日本是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处于动力电池制造前列,这可能得益于企业与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应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努力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以求突破。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学史由外国人首撰,观念先入为主,导致20世纪20年代前后国人自撰文学史时,多受制于舶来的观念与术语,难以描述和判定本国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当述及小说这一别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时,问题尤为凸显。

若借重西方的小说观念,存“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那么只有削足适履,将白话写成的话本体与章回体、文言写成的传奇及少量符合“今小说”标准的子部(笔记)小说,以及原本肺列于子部、史部的部分作品如诸子寓言、史载传说兜揽进来,视作与西方对等的“novel”,而大量传统的古小说则被剔除在外。小说地位主次颠倒,评价也迥异于前。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称:“(古)小说则不过称道杂事,其本体与今日之新闻无异,是盖完全野史,与今日小说不同。”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也认为汉代小说“固非今日之所谓小说”“中国谓琐谈零闻之类曰小说,而立于此与真正小说即novel之中间者,盖美文之一体”。

若是坚守正统的做派,或视小说为小道,不屑论及,或仅以文言小说为正宗,鄙弃不见于四部之学的白话小说,又会招来非议。林传甲所著《中国文学史》就是个箭垛式的代表。林著宣称“仿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但论及元人文体时则指斥川氏不应将戏曲小说庐列于其文学史中,因为“杂剧院本传奇之作,不足比之古之虞初”,更不该提及汤显祖、金圣叹,这种做法“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郑振铎直批林著:“名目虽是《中国文学史》,内容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与林著几乎同时的黄人《中国文学史》被视作“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黄人以他中西融会、与时俱进的学术眼光,给予白话小说一定篇幅和恰当评价相关。毕竟,白话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文体这一观念经历了梁启超晚清小说界革命、胡适白话文运动等已渐入人心,风气如是,白话小说进入文学史势所必然。故步自封,自然已不合时宜。

文言小说尤其是子部小说太具中国特色,中国小说价值与意义的阐释,需立足于民族传统。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叙述状貌,正如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所总结的:一、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二、外国人先作的中国文学史虽有,但所占比重很小;三、中国人后亦有作,但仍阐释不详。其实还有一点,即彼时撰写文学史者,或为教学需求,或为出版社邀请,也有“业匪专学”者,不免有失系统、杂论逸出。鲁迅既有志撰写首部中国小说史,自然有传之后世的意愿,故以学者的立场开放地、谨慎地对待西方小说理论与时人的考述,得出了诸多严谨精辟的论断。鲁迅特以“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为首章,体现了对小说传统的尊重。全书虽然亦将志怪、传奇、平话及章回作为叙述重心,但并未割舍《世说新语》《酉阳杂姐》等传统小说,而是冠以“志人”与“杂姐”之名,可谓煞费苦心。尽管《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当时的文学史仍多以胡适是瞻,但仍有许多采纳了鲁迅的观点,对中国小说的研究也逐渐从文学史的附庸论中独立出来,专著迭出,蔚然成学。

(摘编自白金杰《小说里的中国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舶来观念与术语的影响,国人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将大量的传统古小说剔除在外。
B.胡怀琛认为中国古小说和现在的新闻一样,专写杂事,属于野史,顾实赞同这个观点。
C.林传甲反对将戏曲小说写入文学史,并批评汤显祖、金圣叹识见污下,是下等社会人。
D.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白话小说一定篇幅和恰当的评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说长时间被中国文学史撰写者轻视为事实依据,阐述了对了中国小说的认识。
B.文章大量引用和举例,以翔实的事例阐述外国人的观点对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C.文章肯定了古小说里的中国传统,指出要立足民族传统去阐述中国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D.文章通过阐述小说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史中的地位,水到渠成地强调立足传统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小说经历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后已渐入人心,因此,它被写入中国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B.文言小说太具中国特色,不立足民族传统,中国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就难以描述和判定,难免不客观。
C.中国小说从文学史的附庸论中独立出来,主要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尊重。
D.要想建立古代小说研究的中国传统,就有必要解放思想,在中西观念的碰撞中找回民族的学术自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周朝起,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更多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围绕“南北文化对立融合”这一中心展开分析论证,采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B.文章第一、二段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心论题,引经据典,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底蕴,又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C.第三、四段,侧重从美学和思想形态两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南北文化的不同。
D.文章末尾,以时间为序,探讨了南方文明在近现代的迅猛发展和其对北方文化的积极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