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黄佟佟
①许多年了,这个清瘦的宁波男人总会坐着轮椅出现在香港最大电视台的台庆夜里,气定神闲地享受着众人的瞩目、欢呼、掌声,成为台庆夜永不变化的一景。人们像嗔怪调皮的孩子一样夸他“精灵古怪”,他也就笑容满面地收下,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还听不听得懂­­——毕竟,2007年时邵逸夫就已经一百岁了。
②他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他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一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但他很少落面。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③他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按着父亲那一代人的方式做着生意,脸上带着那股子不松不紧地笑意,低调而精明地扩展着自己生意帝国。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他们从不张扬,也从不多话,他们从不志在必得,更不以成功者自居;他们通常笃信命运,谨小慎微,虽然秉承着商人那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但又带着些传统农耕社会文化下的体贴人情;他们一方面精通商业奥秘,另一方面又深谙世事人心;他们在翻腾险恶的时代里面不改色从容不迫、维持着体面,追逐着利润,保持着自己合适而漂亮的身段。
④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扰豫转战电视剧。TVB 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之一。”
⑤名作家蔡澜回忆,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不抽烟不喝酒,工作已经是最大嗜好,每天只睡5 小时,早上5 点即起,工作至深夜10 点再睡。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九部电影。”
⑥他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锱铢必较,手下的艺人从来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他个人却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香港家人的生活。这是老派生意人的条理明顺,生意是生意,慈善是慈善。
⑦“全世界那么多制片家,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对于命运,他深深敬畏。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地价极为便宜时买下许多的荒地,在经济起飞的八十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把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这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吃不完,挣这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
⑧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  a wild  1 ife (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人前人后都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一生的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已方小姐,哪怕九十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给她一个名份。
⑨2014 年1月7日的早上,他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于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完美的中国式生意人的特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做了一辈子只赚不赔的生意。他精明利害但又讲究人情。他满口英文却又留恋那种宁静悠闲的古旧商业情调。人家问他为什么给自己取名叫逸夫,说惯英语的他蹦出一句广东话:“安安逸逸咪好咯(安安逸逸不是更好)。”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为了更好地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多处引用了传主和与之相关的人的话。
A.文章开头写邵逸夫坐着轮椅参加电视台台庆的场景,与结尾写邵的逝世构成呼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仰慕和追怀。
B.第②段用对比手法概括展现邵逸夫形象的多个侧面:大娱乐家的沉默寡言,大慈善家的低调,旧式生意人的精明。
C.第③段介绍了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的做生意方式,意在表现邵逸夫与其父辈既相似,又有不同之处。
D.第⑥段写邵逸夫对待员工锱铢必较,又写他赞助顾嘉辉去美国留学一事,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生意和慈善分明。
【小题2】文中第⑤段写名作家蔡澜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标题“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的涵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0 01:1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爱的土地
安晓斯
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
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
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
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
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
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集训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
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
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
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
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
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
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
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
(《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这一细节出现两次,“开”“关”的动作意在交代麻根叔睡不着觉,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自从和儿子们分了地种后,麻根叔即使到了农忙季节自己也能忙得过来,两个儿子便不再过来帮忙,这使得父子的关系越来越远。
C.老金的合作社无偿地帮麻根叔浇地,没有被感谢不说,结果却被麻根叔赖上硬要老金赔钱,这说明麻根叔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农民。
D.在麻根叔与老金交手的几个回合中,麻根叔以勤奋来应对老金的暗中帮忙,可还是不敌老金,最终和老金签订了流转土地的合同。
E.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除了使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还在典型环境中暗示人物的心理,如漆黑的田野中弥漫着的庄稼的清香映衬了麻根叔对土地的热爱。
【小题2】小说结尾处,作者安排麻根婶与麻根叔围绕“情书”展开对话的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麻根叔”具有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治疗日趋显现的‘大城市病’,向地下要空间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将带来适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必要纳入国家战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为媒体热点话题。在“高度”“广度”不断拓展的今天,地下空间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有研究将21世纪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世纪”,也有国家将地下空间归为“新型国土资源”。可以说,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特别是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加重视。比如,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不少城市充分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和建筑地下室,为老百姓开辟许多具有文化、休闲性质的公共空间;还有的城市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铺设“路基”……做足城市“向下”的文章,正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城市的“里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与“面子”上的突飞猛进相比,“里子”确实显得有些“跟不上趟”。比如,有的城市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然而地下管网却敷设混乱、底数不清;地上地下规划不同步,导致道路被反复挖掘,甚至一场大雨就能让城市“看海”;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不尽合理,与城市其它基础设施缺乏衔接……如何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实现地下空间资源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已经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必答题。

利用好地下空间资源,不仅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先进理念。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巨型盾构机曾引发热议,这个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设备代表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高超的技术水平。可见,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技术等硬实力不是大问题,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地下空间管理权相对分散,资源权责不明,如何构建相应制度,理顺权责关系?面对私搭乱建、无序开发现象,如何提升规划协同性、前瞻性,并保证严格实施?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消化、逐个解决。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应如此。那些隐藏着的细节,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功力”。起步不久的雄安新区,在规划纲要中专辟一个章节对地下空间进行系统规划,树立了“高起点规划”“规划先行”的标杆;正在建设中的京张高铁清河站,采取高铁、地铁及市政工程一体化建设,实现一次安检就能在地铁与高铁“无缝”换乘;不少城市在城市轨道建设中探索引入社会资本,以“轨道+物业”开发模式大幅提升开发质量与利用效率……这些新理念、新模式,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今天,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能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我国城市的治理水平就能不断向一流迈进,城市生活水平也能“水涨船高”,为百姓带去更多便利。

(选自彭飞《让城市建设有“里”有“面”》,见《人民日报 》2019年4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下空间被视为“新型国土资源”,它所标注的“深度”为城市打开了更加立体的发展格局。
B.地下空间是一座“富矿”,能为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容量、缓解交通压力发挥巨大作用。
C.与“面子”相比,地下空间这个城市的“里子”显得寒碜,还城市建设的“欠账”势在必行。
D.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决定因素是理念、规则、管理等软实力,而非技术手段等硬实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手法,以突出我国近些年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
B.文章指出城市建设的“面子”和“里子”并重,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论证。
C.文章以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理念为前提,指出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D.文章论证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城市只有向地下空间作“深度”发掘和利用,才能创造出更加立体的发展之路。
B.地下空间的作用巨大,各个城市都在全面更新地下管网,为即将到来的智慧城市奠基。
C.地下空间资源要充分高效利用,就必须补上城市建设的“欠账”,增强管理等软实力。
D.城市地下空间隐藏的细节最能展现城市的“功力”,所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
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而各大商业网站为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后”高重名率背后的两大“黑手”。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强伟大、个人奋斗。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
材料二:
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60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后移情“丽艳敏芳静”,80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后专宠“婷静颖雪敏”。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然而2010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
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胜天、超英、超美。从80后到00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70后、80后痛定思痛,决定给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女四德,男阳刚。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俨然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如“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度明显更高。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希望大气”。2005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第四大重名潮。
据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
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
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
这些字则热到发烫:
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
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
从2010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1960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40年。在最极端的1980~1990年代,最流行的前20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100%,女孩达到85%。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摘自2012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
材料三:
2016女宝宝热名榜 TOP30 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
姓名数据
1梓萱11瑾萱21梦琪
2梓涵12思涵22钰涵
3诗涵13可欣23梓萌
4可馨14紫萱24芷萱
5一诺15若曦25艺涵
6雨萱16紫涵26若萱
7欣怡17雨涵27依依
8子涵18雨彤28若熙
9晨曦19欣妍29艺馨
10子萱20若溪30诗琪
2016男宝宝热名榜 TOP30 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
姓名数据
1浩然11子墨21俊杰
2子轩12博文22致远
3皓轩13一诺23天佑
4宇轩14子涵24明轩
5浩宇15子睿25梓涵
6梓睿16睿26俊豪
7梓轩17雨泽27昊然
8浩轩18铭轩28一鸣
9俊熙19宇航29皓宇
10梓豪20子豪30梓宸
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
1张伟299025(人)16李强230717
2王伟290619 17王敏223592
3王芳277293 18李敏223469
4李伟269453 19王磊219127
5李娜258581 20刘洋214420
6张敏245553 21王艳206119
7李静243644 22王勇204173
8王静243339 23李军204023
9刘伟241621 24张勇203077
10王秀英241189   25李杰202421
11张丽241075 26张杰199789
12李秀英240742   27张磊198962
13王丽236097 28王强195956
14张静232060 29李娟195589
15张秀英231114   30王军193723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展现的是2010到2015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2012年以前的取名情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
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期许。
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
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40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2010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两份调查报告都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这表明大数据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姓名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
B.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C.从材料三2016男女宝宝热名榜前30排名看,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而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D.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子起名时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希望女孩子能“刚柔并济”,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颠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E.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孩子起名重政治、轻知识到后来追求有学识、有修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飞跃,但名字都“诗”“涵”“轩”起来又有些不妙。2010后起名,正处于尴尬的模仿期。
【小题3】从两份调查报告看,中国人取名字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的调查有何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历史的流沙
雷抒雁
①北京三环路畔有一家书店,叫“知不足”。好名字!是要人去买书,读书,然后知不足。古人的话大体是对的,不读书时,侃侃而论,似乎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知,一翻开书,惊出一头汗,原来尚有那么多事不知;甚至先前以为已知的,却是半知,或谬知。
②这是熟理,不说。以写作人的目光看,翻翻前人的书,忽然能生出些恐惧来。在我们的前边有多少呕心沥血,三更灯火五更鸡,自以为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文的人,竟被历史的流沙埋得这等严实。如今说出他们的名字,极少有人知道,说出他们的著述,读过的人万里难得寻一。
③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名家和史学家,他撰写的二百二十卷的《石匮书》,是纪传体明史。后又完成了记叙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张岱自信这些书可以传世,应以金为匮,藏之石室,那种自负,应不逊于今人。
④历史的尘沙,让人不敢回头,多少创造,多少建筑,都沉沉地埋进了黄沙。那古楼兰的繁华强盛,让唐帝国如芒刺在背,边塞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唱的是决心,也是艰难,是牺牲。可是如今,我们只能从那漫漫黄沙下坍塌的土丘推认当时的建筑,从未朽的枯骨分辨远去的古人。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诗文以及由此引起的鸡争狗斗,得来的荣华富贵,享受的声誉名望,一概地归了沙尘。常说历史无情,大概就在于此,它埋葬了多少爱恨情仇。
⑤先前的文人也有过风流,也有过宗派,也有过吹捧和打压,更有过相互围剿与厮杀。可是,一旦时过境迁,一切都风流云散,花落水逝。历史的无情还在于历史的霸道,不论输家赢家,尽覆黄沙之下。
⑥文人多狂士,一旦成名,难免“仰天大笑出门去”,要“一览众山小”。自己写的片言只字,都敝帚自珍,不肯让人雌黄。古人概括为“文人相轻”,可知此毛病由来已久。加之过于自珍自恋,便有俗语说:“别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宁肯让美丽给别人的妻子,不可输美文于自己的文章。看看那些为了获得某种奖誉的寻机奔走,获取虚名后的趾高气扬,便可洞见其心态之一二。
⑦时代如人,要前进,自然背不动许多陈旧的包袱。那些先前看来还光光亮亮的劳什子,现在只好扔到一旁让尘封沙掩。
⑧前边说过的那位张岱先生,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由红变暗全过程的一个典型。
⑨这个纨绔子弟,说起先前的自己,充满了夸耀和感叹,他说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古董,好花鸟……”。看看,真是人间的一切繁华和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可是,历史弄人,明灭清立,先前的繁华尽被风吹雨打去,张岱一下子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这就让他回首往事,不能不恍如隔世了。
⑩历史的流沙,把他的自负、狂傲、才华、富贵、虚名、心血,统统掩埋。
⑪当然,历史并不虚无。当我站在秭归,站在屈原高傲孤愤的塑像前边;当我站在李白墓前,站在那方千古巍然屹立的墓碑前,我就想到,其实,许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他们是高耸的山峰,是根深叶茂的大树,历史的风吹过,他们不会动摇。沙尘只会匍匐在他们的脚下,无法遮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存在反倒丰富和深厚着历史。我想说的是诗人也罢,文人也罢,来了,如春花开绽;去了,如黄叶飘落。留下的只是果实,即你安身立命的作品。这果子能否在许多年以后重新萌芽,则在于它的生命含量。你现在的奔忙,其实对它能否恒久无助。
⑫前些年,有人将自孔子至今的文化名人,汇总了200名,其中新中国建立前是150名。算一算,从孔子至今将近3000年,大约15到20年出一个名人。一个世纪也就四五个人。但当今却占了50名,许多小弟弟、小妹妹也孔子一般入了名籍。我想新中国的文学成就即便很大,与历史比,未免过于乐观了些。
⑬冬天到了,寒风又起,窗外呼呼啦啦吹起些黄叶。塑料袋也好风凭借力,飞上了枯树枝头,远远看去,竟像是花簇一般灿然。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⑪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读书与书架

闲暇的时候,坐在清寂的林荫下翻看一本曾经熟悉的书,脑海里会跳出来一些精妙的片段,心里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回味。这就是读书已经入心入脑了。读书的时候,思绪就会随着文字走进一段段记忆,走进一段段泛黄的往昔。这就是书籍的作用,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浮躁的心态不适用于读书,读书需要心平气静,需要环境幽静,否则,文字入眼不入心。读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看大意,囫囵吞枣地看故事消磨时间。一种是细细品味,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这就是读书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目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读书方式,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都值得提倡。

读书还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过。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的读书,在那种社会,读书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勤读,最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

如果想到曾经读的一本书,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一本方方正正的前有封面后有封底的书籍,或简装淡雅,或线装精美。同时还会想到书中什么页面有什么精彩的片段,有什么值得记住的佳句。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书,你还会想到那些书本存放在书架的什么地方。这样,读书就与书架相关联了。

书与书架,都是我们学习所用的工具。书籍的作用能让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读了一本好书,能把我们所秉持的人生观点重新归纳优化,改变我们对人生的宽度和厚度的认识。阅读可以使我们神交四海历千古,思畅宏观入微观,与哲人雄辩,与圣贤对话。在白纸黑字间窥探浩瀚的文化深空,塑造我们的灵魂世界。书籍被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书架也可以被比作人类进步的孵化器。书架的功能在于把我们平时不经意零落的书籍归拢分类,便于我们随时取用阅读。

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要添置一副书架把自己平时看的书籍放在书架上,这样绝对不是附庸风雅。在一般的家庭里,书架并不只有存放书籍的作用。书架是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的装饰存在的,它可以取代人们家里那些不怎么雅观的陈设,给人一种勤奋好学的有文化品位的好印象。有客人来家,看到有这么多书籍摆在书架上,可以给客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工具,也可以使不那么熟悉的客人找到跟你产生共鸣的话题。让人觉得你的家有一些清新的文化氛围,显得不那么俗气。

在这个以网络传媒为主体的时代,书籍与书架已经被电子传媒占据了它不做读书的倡导者,又不想在家庭里放上一副堆满书籍的书架给年轻人提供读书的机会,那么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就会日日夜夜地趴在电脑上打游戏,看网上的一些不伦不类的娱乐作品和八卦新闻。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市场就会被游戏和娱乐占领,今天张三在网上写一篇八卦新闻,明天李四写一个调侃的笑话,后天就换成了王五写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剧情了。当然,这些东西也许还是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沉湎,如果年轻人总是沉湎在这样的氛围里,就没有心思去读那些值得一读的有营养的书籍了。

书与书架,是我们的文化得以存在和留转的媒介。读一点书,明一些理,悟一些法则,懂一些世事人情。要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心态。多读书,读好书,人生与追求就会因读书而有依据。

在过去的岁月里,读书与书架伴随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不必凿壁借光,不必囊萤映雪。就只需挤时间读一读,日积月累地坚持,就可能成为博览群书、世事洞明的贤达。倡导读书,传播知识,实现自我的升华,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应该去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构思,寻找文外的寓意。囫囵吞枣地读书是不值得提倡的。
B.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糟粕思想,应该被抛弃。
C.书籍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使凡俗的日常生活变得雅致。
D.书架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显得落伍,家里摆个书架会显得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小题2】读书是一种行为,书架是一件家具,作者是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无纸化时代是否已经落伍?请结合作者观点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作者说“浮躁的心态不适用于读书,读书需要心平气静,需要环境幽静,否则,文字入眼不入心”。在《劝学》一文中,荀子对这一问题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