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小题1】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骼、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小题2】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于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人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2:1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科学家重建700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
近日,来自旧金山血液系统研究所的埃里克·德尔沃特(Eric Delwart)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在采自亚北极冰区的冰冻驯鹿粪便中,发现了两组700年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组,和一个DNA病毒的基因组。其中DNA病毒表现出了感染植物的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科学家对于病毒的演化过程了解并不多。认识这些古代病毒的结构将有助于对病毒演化的探索。然而,科学家只对数量很少的古代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病毒的变异很快,很难确定新的序列与其他病毒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因此很难对古代病毒进行重建。除此之外,古代病毒的核酸物质往往会迅速分解,给测序带来了困难。
为了找到保存完好的古代病毒,德尔沃特和他的团队来到了加拿大塞尔维恩山脉(Selwyn Mountains)一片已有4000年历史的冰区,对其中的驯鹿粪便进行了分析。在检查一个700年前的冰芯时,他们从冰冻的粪粒中鉴定出了两组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其中一组是一个RNA病毒的部分基因组,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来自能够感染昆虫的蟋蟀麻痹病毒属(Cripavirus)。驯鹿可能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感染这种病毒的昆虫。被驯鹿或者驯鹿粪便吸引而来的昆虫也可能是病毒的。
根据另一组病毒基因序列,研究团队成功地重建了一种DNA病毒的完整基因组。这种病毒与现生所有已被测序的病毒都有不同。不过,科学家还是发现它与一类感染植物的双生病毒(geminiviruses),以及一类发现于蜻蜓、真菌和动物粪便中的病毒(gemycircularviruses)存在较远的联系。
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员采用了烟草本赛姆氏(Nicotiana benthamiana)品种作为实验材料。这一烟草品种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实验结果发现,在接种病毒的叶子,以及刚长出来的新叶上,都出现了感染的特征。不过,受到感染的植株并未出现任何患病症状。研究者称,这可能是因为烟草本赛姆氏并不是这种病毒的理想宿主。
研究团队认为,驯鹿应该是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这种DNA病毒。较早之前的研究显示,病毒在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还可能保持着感染能力。这一烟草品种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
(科技2014年10月30日)
【小题1】下列对于“古代病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病毒由来自亚北极冰区的冰冻驯鹿粪便中发现,存在两组不同的基因组。
B.根据700年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科学家通过发现研究得出结论。
C.有关古代冰区病毒的发现的研究成果,获得专业学术期刊认可。
D.病毒发现的研究成果,是由团队集体智慧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对于病毒的演化了解不多,但研究将有助于对病毒演化的探索。
B.科学家只对某些古代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但很难对古代病毒进行重建。
C.研究团队来到已有4000年历史的冰区,选择性对驯鹿粪便进行了分析。
D.科学家检查700年前的冰芯,从冰冻的粪粒中鉴定出一定数量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3分)
A.至今发现,“仍具感染能力”的古代病毒有两组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组,和一个DNA病毒的基因组。
B.研究团队推测被驯鹿或者驯鹿粪便吸引来的昆虫也许是病毒的,驯鹿或许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感染这种病毒的昆虫。
C.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员采用了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模型的烟草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并获得实验结果。
D.尽管历经700年冰川变化,但DNA病毒在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还可能保持着感染能力,值得引起科学界关注与研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秘史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多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
E. 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个农场工人表示的那种很大的雪花。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若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的一种饮茶助兴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记载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据考证,“茶令”一词虽始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谢皎然6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诗中引用的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有关,而品茗行令时宾主间的融洽气氛,也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且在诗文中写有:“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更是喜欢饮茶行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夫妻二人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等。
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赵明诚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茶令与酒令大不一样,赢家方可饮茶,而输者不许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鲁迅在杂文《喝茶》中亦写有:“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作为一代学界泰斗的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钟书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如此赌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生活,都增添了乐趣。
品茶行令亦为时下文朋诗友所钟情,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起品茶行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在我国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便能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小题1】下列关于“茶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的一种通过赌茶来助兴的游戏,是我国悠久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B.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
C.茶令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唐代并没有“茶令”一词。
D.茶令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
【小题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品茶行令的相关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一首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暖”“素瓷”“芳气”等词与茶有关,也提高了饮茶的品味。
B.李清照夫妻二人泡茶行令总是考查经史典故知识,以问答式为主。
C.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对茶令的内容、形式、惩罚方式亦有详尽记载。
D.钱钟书与杨绛戏仿李清照和赵明诚品茶行令的雅举,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带来了乐趣。
【小题3】下列关于品茶行令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使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帮助创作者萌发创作灵感有很大作用。
B.在饮茶行令时饮茶的品味提高,也让宾主间气氛更加融洽。
C.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并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
D.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品茶行令,便能宾主其乐融融,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洋深处的天然药橱
乔心月
在我们目光所及的任何一个地方,微生物都以它们坚韧的生命力、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多样性让科学家们惊讶万分,而人类涉足最少的极端环境——大洋深处的海沟是能够给科学家们带来更多希望的地方。
海洋中最后的未知之地——海沟是地球上最大的未被开发的生物群落聚居地。海沟环境相当独特。在距离海面超过6 000米的超深渊海区,各种极端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黑暗、高压、低温(2℃的低温虽然称不上极端温度,但却会抑制绝大多数细菌的生长)。除了恶劣的环境之外,海沟以其与外界隔离的特性,以及独特的生态群,成为了水下版本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每一条海沟都孕育出了一个适应独特生存环境的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科学家关于深海海沟有着丰富生命群落的直觉想法已经得到了证实。2013年,丹麦生态学家龙尼·格卢德及其团队公布了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挑战者深渊所获得的样本的分析结果。挑战者深渊位于西太平洋之下近11千米深处。科学家采集回来的每立方厘米淤泥中平均合有1 000万个微生物,几乎是海沟顶部淤泥中微生物数量的10倍。这些生活在终日不见天光的黑暗环境下的生物为何会繁殖得如此欣欣向荣?格卢德认为,海沟里拥有大量维持生命的营养物,海沟两边宽广而陡峭的斜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将有机物倾泻到海洋底部,滋养着在那里等待天降食物的细菌。
那些在极端黑暗、极度压力、极冷极热温度和极大毒性环境下兴旺繁衍的生物,它们独特的适应性可以用来对抗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因此有望成为我们的新型药物的。科学家在对从马里亚纳海沟不同微生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后,已经有了初步的发现。例如,深渊皮生球菌这种由日本遥控潜艇从海底获得的放线菌,可产生一种之前从未发现过的生物化学物质,有望用来对抗导致昏睡病的寄生虫。
那么,在秘鲁—智利海沟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人类未曾发现过的细菌群落呢?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海沟尚未得到充分的探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难以抵达。在从欧盟获得了950万英镑的资助之后,贾斯帕斯开始实施名为“药物海洋”的雄心勃勃的探测计划,他的合作成员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研究所和商业集团。
贾斯帕斯计划在海洋的不同深度采集样本,但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将海洋生物样本安全地带回实验室?要知道,许多海洋生物对压力变化非常敏感,它们已经适应了海水的巨大压力,只有在高压环境中才能生龙活虎地活下去,一旦离开了习惯的环境,它们在通往海面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死去。所幸,贾斯帕斯弄到了一个可模拟4 000米深海水压力的高压室,可以作为一些不那么顽强的细菌的生命支持系统,保证至少一部分生物样本能够适应海平面上的压力并存活下来。
在样本被安全带回实验室后,科学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将细菌分类隔离,并诱使它们形成更大的细菌菌落。然后,他们将逐步提取这些细菌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并利用它们合成成百上千种化合物,试验它们对抗各种病菌感染的能力。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如斑马鱼实验方法,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斑马鱼是一种用于测试新药物的极好的实验动物,从遗传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的角度来看,斑马鱼与人类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用鱼进行实验,药物的筛选不但能够快速见效,而且测试只需少量样本。
新型药物开发的最后一站,是制药公司的大规模开发。当一些大型制药公司正从抗生素领域大举撤退时,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仍在这个领域内继续打拼。
秘鲁—智利海沟只是人类向大海要药物的第一站。贾斯帕斯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太平洋深处的其他海沟进行探索,包括新西兰附近的克马德克海沟,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以及日本沿海附近的伊豆—小笠原海沟。希望科学家们运回大陆的珍贵样本能够创造医学新奇迹。数百万年来一直生活在地球极端环境中的一些微小生命,或许将给人类带来莫大的恩惠。
(选自2014年第6期《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海沟环境相当独特”,请简要概括其独特之处并指出第2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2】简要概括从海沟底部采集样本到大规模制药成功已经遇到或将要攻克的难关有哪些。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所选词语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4】你认为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精神?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隼
一只猛禽用翅膀尖梢在蔚蓝的天空中扫画出一个个圆圈。这个飞翔的“几何学家”正是游隼——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的化身。相传,荷鲁斯有时变成鸟,有时以人身隼头的形象出现。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游隼美丽英勇,无疑是天空之神的理想象征。。
游隼上体呈深蓝灰色,有黑褐色横斑,头颈部为黑色,带蓝色光泽,下体由白色到淡黄,有黑色横斑。游隼体长约0.5米,双翅展开可达0.7米左右,体格强健,善疾飞,有鸟中“歼击机”的美称。
游隼分布广,适应性强, 尤为喜欢在开阔的原野上活动,捕食正在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一旦发现猎物,就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双翅折起,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收缩至肩部,以每秒近100米的速度向猎物猛扑过去,迅速伸出强健的脚掌,猛击猎物的头部或背部。这一击非同小可,一下可打掉鸽子或乌鸦的头。猎物被击昏或击毙后坠落时,游隼会快速轻盈地跟随猎物下降,在半空中将猎物抓走。猎物在其短的钩状喙和长而尖端弯曲的钩状爪的配合下, 迅速地被肢解和撕碎。一对游隼和它们的一窝儿女 , 在一个夏季能够捕食300多只中型鸟类,所以猎人经常驯养游隼作为狩猎助手。这种最野性、最凶猛的鸟类一旦养熟了,在人面前会变得像母鸡似的温驯, 是世界上可用作猎鹰的最好种类之一。
游隼和大多数猛禽一样,可以消灭猎物种群中老、弱、病、残个体,对于促进生物种群的进化和更新,以及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凭借卓越的捕食技能、优良的驯化性能,成为猎人向往拥有的狩猎助手。也有许多人将游隼的标本甚至羽饰, 视为威严和权贵的象征。这样对游隼的狂热追捧,导致游隼的价格飞涨,目前国际市场上一只游隼实际售价达数千美元,一只完整的标本也有数百美元的报价,从而引发了众多偷猎者对游隼的疯狂捕捉和猎杀。
游隼数量急剧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剧毒有机氯杀虫剂在世界范围的滥用。有毒化学物质随猎物进入游隼体内,大量富集,导致不育、幼鸟畸形,乃至于成鸟的大量死亡。少数的幸存者也会因这些有毒物质的侵害,导致产卵率降低, 卵壳变薄,孵化时极易破碎,造成繁殖率的进一步下降。许多鸟类专家认为,欧洲、北美的游隼种群就是这样于20世纪50年代被彻底瓦解的。另外,生息地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也是游隼数量减少重要的原因。
这引起了相关国家政府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高度关注。英国早在1954年就颁布了《野生鸟类保护法令》,并和周边国家联合起来对游隼以及其它大型猛禽进行保护,如在繁殖季节派人守护它们的巢,产卵期给它们供应食物,以防止污染造成的危害。有些国家还采取人工孵化的办法,成功地养育游隼等猛禽种。如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世界野生生动物基金会的赞助下,对游隼实施了一项饲养繁殖计划,最终取得了成功。尽管是人类让游隼得以繁衍,但事实上,我们对它们的破坏永远比我们所做的补偿多得多。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驯养(xùn)B.狩猎(shòu)C.供应(gòng)D.繁衍(yǎn)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隼因为外形美丽、性情勇猛,成为了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的化身。
B.游隼具有卓越的捕食技能和优良的驯化性能,是世界上可用作猎鹰的最好种类之一。
C.游隼可以捕食很多有害物种,因此它对于促进生物种群的进化和更新有重要作用。
D.尽管人们为保护游隼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这一物种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游隼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为了利益,偷猎者对游隼疯狂捕杀。
B.剧毒有机氯杀虫剂在世界范围滥用。
C.游隼自身的产卵率较低,繁殖困难。
D.人类破坏了游隼栖息地的自然生态。
【小题4】目前,游隼已经上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以上选文中为我国的游隼保护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请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