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科学家重建700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
近日,来自旧金山血液系统研究所的埃里克·德尔沃特(Eric Delwart)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在采自亚北极冰区的冰冻驯鹿粪便中,发现了两组700年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组,和一个DNA病毒的基因组。其中DNA病毒表现出了感染植物的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科学家对于病毒的演化过程了解并不多。认识这些古代病毒的结构将有助于对病毒演化的探索。然而,科学家只对数量很少的古代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病毒的变异很快,很难确定新的序列与其他病毒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因此很难对古代病毒进行重建。除此之外,古代病毒的核酸物质往往会迅速分解,给测序带来了困难。
为了找到保存完好的古代病毒,德尔沃特和他的团队来到了加拿大塞尔维恩山脉(Selwyn Mountains)一片已有4000年历史的冰区,对其中的驯鹿粪便进行了分析。在检查一个700年前的冰芯时,他们从冰冻的粪粒中鉴定出了两组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其中一组是一个RNA病毒的部分基因组,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来自能够感染昆虫的蟋蟀麻痹病毒属(Cripavirus)。驯鹿可能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感染这种病毒的昆虫。被驯鹿或者驯鹿粪便吸引而来的昆虫也可能是病毒的。
根据另一组病毒基因序列,研究团队成功地重建了一种DNA病毒的完整基因组。这种病毒与现生所有已被测序的病毒都有不同。不过,科学家还是发现它与一类感染植物的双生病毒(geminiviruses),以及一类发现于蜻蜓、真菌和动物粪便中的病毒(gemycircularviruses)存在较远的联系。
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员采用了烟草本赛姆氏(Nicotiana benthamiana)品种作为实验材料。这一烟草品种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实验结果发现,在接种病毒的叶子,以及刚长出来的新叶上,都出现了感染的特征。不过,受到感染的植株并未出现任何患病症状。研究者称,这可能是因为烟草本赛姆氏并不是这种病毒的理想宿主。
研究团队认为,驯鹿应该是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这种DNA病毒。较早之前的研究显示,病毒在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还可能保持着感染能力。这一烟草品种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
(科技2014年10月30日)
【小题1】下列对于“古代病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病毒由来自亚北极冰区的冰冻驯鹿粪便中发现,存在两组不同的基因组。
B.根据700年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科学家通过发现研究得出结论。
C.有关古代冰区病毒的发现的研究成果,获得专业学术期刊认可。
D.病毒发现的研究成果,是由团队集体智慧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对于病毒的演化了解不多,但研究将有助于对病毒演化的探索。
B.科学家只对某些古代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但很难对古代病毒进行重建。
C.研究团队来到已有4000年历史的冰区,选择性对驯鹿粪便进行了分析。
D.科学家检查700年前的冰芯,从冰冻的粪粒中鉴定出一定数量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3分)
A.至今发现,“仍具感染能力”的古代病毒有两组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组,和一个DNA病毒的基因组。
B.研究团队推测被驯鹿或者驯鹿粪便吸引来的昆虫也许是病毒的,驯鹿或许在进食的时候吃进了感染这种病毒的昆虫。
C.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员采用了常常作为研究克隆双生病毒感染力模型的烟草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并获得实验结果。
D.尽管历经700年冰川变化,但DNA病毒在经过动物消化道之后还可能保持着感染能力,值得引起科学界关注与研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1 11:3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宇宙之谜: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细节   李淼
没有什么谜语比写在天上的更加巨大了。我们的宇宙存在了多长时间?它由什么组成?宇宙中的结构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形成的?这些不同的能量成分的起源是什么?最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
最近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卫星让我们更加接近了这些巨大谜语的答案。
最近十年来,宇宙学家掌握的宇宙的细节超出了过去整个宇宙学史所掌握的,几乎可以给出一个精确的宇宙进化史,只剩下不多的细节了。各种不同的天文学观测手段对我们的知识做出了贡献,宇宙学家尤其喜欢谈论WMAP,这是一个在太空中观测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射电信号的航天器。
这两年,大家的注意力和谈话内容转移到了欧洲发射的普朗克卫星,这颗卫星的寿命虽然比WMAP短,但造价更高,能力更强。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和普朗克卫星科学工作组第一次发布了研究成果,全世界的宇宙学家正忙于解读这些成果。
最初的宇宙学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解开太阳系之谜之后,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上世纪才慢慢解开宇宙之谜的。
哈勃等人先发现银河系不是整个宇宙,后来,哈勃又发现银河系之外的遥远的天体相对我们作退行运动。哈勃用类似的方式发现了河外星系和宇宙膨胀,但他得出的宇宙膨胀速度比现在大了近十倍,这和当时测量距离的粗糙方式有关。即使测量非常不准确,但不妨碍他的定性结论的正确性:远离我们的星系相对我们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自然,理论家总是历史中的先知。在哈勃发现哈勃定律之前的十年,第一代宇宙学家在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宇宙膨胀的规律,亚历山大·弗里德曼在1922年从爱因斯坦方程解出宇宙膨胀解,1927年,工程师兼神父勒梅特也发现了膨胀宇宙解,他干脆建议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初“原子”,起源于这个原初“原子”的大爆炸。勒梅特的理论非常接近宇宙学的现代理论了。
当然,最先研究宇宙学的还是爱因斯坦,可惜他引进了一个静态宇宙,为了这个静态宇宙,他还引进了“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现在普遍被称为暗能量,因为在爱因斯坦那里,这个常数就是真空能量,在现代宇宙学理论中,这个能量可能更加复杂,不只是一个常数。它是不是常数,现在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大爆炸理论
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虽然在膨胀,但天体的退行速度不严格遵循哈勃定律。宇宙的膨胀速度与宇宙中的能量组成有关,例如,普通物质使得宇宙膨胀的速度慢慢变慢,而暗能量会引起无所不在的斥力,使得宇宙膨胀的速度慢慢变大。当然,由于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不论在哪种情形,非常遥远的天体的退行速度不严格与距离成正比,宇宙学家有一整套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这些退行速度。
正是由于我们对理论的熟知,导致1990年代末发现暗能量,此时,哈勃用的造父变星已经不够用了,天文学家用非常遥远的超新星确定了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加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天文界和物理界,发现的三个主要人物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之前,物理学家早就建立了当时认为的成熟的宇宙学。这个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个发生在大约一百亿年前的大爆炸。在发生大爆炸的时候,宇宙还很小,物质密度异常高,也没有天体,只有一锅等离子原始电浆,里面什么粒子都有。
这个理论是伽莫夫等人在1948年就提出来的,他们预言了几个轻元素在宇宙中的丰度,还预言了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射电波,后来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摘编自2013年4月4日《南方周末》,作者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近十年来,宇宙学家掌握的宇宙的细节超出了过去整个宇宙学史所掌握的,因此,能给出一个完整精确的宇宙进化史。
B.作为航天器的WMAP深受宇宙学家们的喜欢,它可以在太空中观测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射电信号。
C.由于测量距离的关系,哈勃得出的宇宙膨胀速度与实际相差甚远,但他的退行运动的定性结论是正确的。
D.普通物质使宇宙膨胀速度变慢,暗能量则使宇宙膨胀速度变大,这说明宇宙中的能量组成影响不了宇宙的膨胀速度。
E.虽然遥远的天体的退行速度不严格遵循哈勃定律,但宇宙学家还是可以计算出这些退行速度。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因为在爱因斯坦那里,这个常数就是真空能量”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其语言特色。(4分)
【小题3】精读“最初的宇宙学”部分,简述宇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亚热带

竺可桢

亚热带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有一个高气压,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亚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但有代表性的亚热带气候实际上只限于大陆的西部或大洋的东岸。所以,单从气候学观点出发,有必要说明亚热带的范围和气候特征。

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所谓发生观点即追求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如高气压的移动、风带的变迁、气团的进退等。所谓实用观点即分析亚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与温带、热带的生物资源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亚热带气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影响等。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

苏联气候学家谢良尼诺夫认为:亚热带的夏天应与热带无别,但冬季较冷,最低温度常在零度以下,可以种温带作物;在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二熟;以积温4000℃为其北界,但在沿海则积温可略小,北界的纬度为43°~44°。但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带,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使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如橘子、柠檬、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北纬43°的东北或内蒙立足,即便在北纬35°的淮河流域亦难繁殖。所以从北半球看来,亚热带的北缘并不和纬度相平行,而是大陆西岸纬度较高,东岸则较低。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的气候分区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从实用观点看,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次收获。至于干燥度,虽与温度同为气候上的重要因素,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定亚热带的指标为积温4500℃~8000℃,最冷月的气温为2~16℃,无霜期自240天至365天。谢良尼诺夫所定的亚热带北界的积温4000℃,在东亚似嫌过小,因为冬天西伯利亚寒潮有时可以使亚热带纬度地区温度降至零下10~15℃,使多年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冻死,所以平均积温不能不略高。北界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为2℃,与波哥乡所定苏联指标相似,但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指标尚嫌太高,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无霜期,北界为8个月,南界则平均终年无霜,但特寒之年,则虽在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从上述指标看,我国亚热带的北界接近于北纬34°,亦即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也靠近一年两熟的北界。亚热带的南界则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即在北纬22°30'-21°30'左右。据美国气候学家勃莱尔意见,亚热带的南界应为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他认为一月份平均温度到18℃时即无霜冻的危险。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热带髙气压带位置在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这影响到地球上风带位置的变化。
B.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髙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
C.因为我国冬季气候严寒,所以有些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不能在东北、内蒙立足。
D.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从温度、霜期以及它们对作物影响的角度来规定亚热带气候。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燥度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
B.谢良尼诺夫确定亚热带北界的积温为4000℃,作者认为这一数值在东亚似乎嫌小。
C.我国沿海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在特寒之年,即使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D.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界,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冻这条线。
【小题3】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八节洞
熊召政
成都之南,是泸州;泸州之南,是古蔺;古蔺之西,是黄荆山;黄荆山之西,是八节洞。
近年来,航空线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三大利器的增多,为喜欢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一些遁隐于僻野的山水景点被发现、被建设,成为了游客的新宠。“养在深宫人未识”的自然佳丽越来越少了。但是,水木清华、清新散逸的八节洞还保留了一点给人以尘外遐思的萧旷。
自成都至八节洞,大约五百余公里,先从高速公路到泸州,余下尚有一半路程,则是蜿蜒于蜀黔大娄山脉中的蜿蜒山道了。自成都到八节洞,大约要七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距离,对于一般的游客,可能因为害怕颠簸之苦而放弃一次美丽风景的享受。
未到之前,凭着语言的释义,我以为八节洞是八座洞穴。其实不然,在蜀南的方言中,洞指的是瀑布,八节洞就是八道瀑布。
国内外的瀑布,我见过不少。磅礴的气势,那份掀天揭地的感觉,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当数第一;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既壮观又如梦境;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也能让人欣赏到万壑奔雷的澎湃。比之于它们,八节洞的魅力不在于天风海雨般的雄浑,而在于跌宕有致的韵律;不在于无坚不摧的力量,而在于那种不拘形迹的飘逸。
八节洞是黄荆山中蟒童河的一段,全长三公里,落差一百二十米。八道瀑布由下及上依次为黑龙潭、白云岩、情人滩、害羞瀑、大漩涡、三连滩(三道瀑布相连)。古人的山水画中,涉溪者必冠以“泛”字,如剡溪泛舟;涉山者必冠以“行”字,如溪山行旅;涉瀑者必冠以“观”字,如幽人观瀑。这实际上是给旅游下了一个定义:泛舟于溪上,行旅于山中,飞觞于瀑前。此皆人生之乐事,既怡情,又健身;既安神,又养生。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泛舟”,都是钟情于山水的心灵投射。用今天的话讲,他们向往的,正是现代人所梦寐以求的低碳生活。
但是,如果瀑布仅仅只能观赏而不能亲近,则会有一种在观众席上看演出的感觉。亦如一位造诣颇深的琴师,看到一张绝妙的古琴搁置在玻璃橱窗里,只可观赏而不能试手。此情之下,人琴两怅,岂能无憾?
八节洞之游,便没有这种遗憾。三公里的山道,凡过水处,浅处有磴道,深处有石拱桥。蟒童河之山径,随河道而蜿蜒,随瀑布而起伏。平缓处如徜徉于城市公园,逼仄处如登黄山天都峰。但不管是易还是险,一路行来,头顶上撑着的都是浓浓的树荫。接骨丹、润楠、三角枫等高大的乔木,春天给你翠绿,秋天给你金黄,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一起加入它们的色彩缤纷的合唱。不看瀑布,单是这里的草木就足以留住你的脚步。
而寄情于逍遥的八道瀑布,高下错落,飞姿各异。猛烈处如千万斛珍珠弹跳,腾空的那一刹那又如千万簇羽毛飞扬。人虽不能随羽毛而飘荡浮漾,却能够站在瀑底,双手托起大把大把的珍珠,看它们化幻为晶露、为彩虹、为紫气。
不过,八节洞之美,并不止于这八道水瀑,它还在于蟒童河两岸那些丹霞地貌的峭壁断崖,它们或灿若朝露,或红似焰火;每一曲折,都能看到它们的峭拔与怒耸。这些石瀑,同水瀑相辉成趣,相得益彰。动观流水静观山,八节洞中的山水,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是恬静,动是生动。
半日的八节洞之游,归来后有了如下的感想:至于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的法则;至于温柔乡中而后媚,这是养颜的条件;至于僻处而成为天籁,这是自然的奥秘。人不能创造奥秘却可以千里迢迢寻找奥秘,前提是你必须对自然抱有宗教般的情感。
(选自《熊召政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指出文中两处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①更有许多不知名的山花,一起加入它们的色彩缤纷的合唱。(2分)
②它们或灿若朝露,或红似焰火。(2分)
【小题2】八节洞“水瀑”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5分)
【小题3】如何理解“人不能创造奥秘却可以千里迢迢寻找奥秘,前提是你必须对自然抱有宗教般的情感”这句话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回答。(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搔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E.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小题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不少人认为人类正站在下一代量子革命的门槛上,量于力学正在催生变革性技术。20世纪物理学革命诞生了两大科学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为物理世界的百岁“幽灵”,量子力学自1900年诞生以来催生了许多重大发明——原子弹、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全球卫星定位等。带来这些成果的“第一次量子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成为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石和动力。2014年,英国《自然》杂志吹响“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号角。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调控,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带来了“二次革命”。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人类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单纯“探测时代”走向主动“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工业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专业人士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格局”。目前,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欧美纷纷启动“第二次量子革命”计划。

③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基于此,后发国家欲赶超发达国家,应加强前瞻谋划,密切跟踪、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激发后发优势,力争把握机遇,赢得未来。

④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的中长期规划同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大规模发展道路。美国之所以能在科技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带动科技进步的国际重大工程,动员各种资源予以实施不无关系,比如“曼哈顿计划”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在赶超过程中,后发国家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超前布局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尽早启动国家科研重大专项、组建国家实验室,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

⑤要打破“创新孤岛”的藩篱,建立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在用户、技术持有者和政府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连接转换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高达60%左右。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项基金,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工程化和中间试验投入的积极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收益与技术持有者合理分享,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美国量子技术领域就有许多高科技公司参与投入其中,IBM公司2014年提出,将于随后5年内在以量子计算技术为重点的一些领域投入30亿美元。

⑥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学是无边界的,相对于竞争,科技发展更互换合作。今天,跨国界,区域性、全球范围以及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问题正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特点,双边和多边参与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基于多边合作的大科学工程成为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重要基地。量子技术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合作联盟。2015年年底,欧盟采取大规模国际合作,推出用于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一系列重大计划,英国也与新加坡合作推动在小型卫星上开展量子实验的项目。目前这些国家在量子领域的不同细分项目中都有各自优势,结合各方力量将有助于更快、更全面地转化量子技术的潜力。

⑦以“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随着今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探索迈向了世界最前沿。“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我国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有差距。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就必须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在更多科技领域逐步由跟跑者变为并行者。领跑者。最终实现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根本转变。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幽灵”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依据第①段,对“量子信息技术”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信息技术的关键性应用是量子调控。B.量子调控已经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突破。
C.量子信息技术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催生。D.量子通信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手段。
【小题3】第②段引用了“专业人士”的话,对其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明人们已充分认识量子通信技术在二十一世纪的革命性进步。
B.通过类比,突出了量子通信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具有战略性作用。
C.能更有力地说明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深的原因。
D.说明欧美启动“第二次量子革命”计划,已经在改变世界格局。
【小题4】从本文看,我国应如何应对“第二次量子革命”?
【小题5】分析第⑦段中“根本”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6】文中图表说明了量子通信技术被应用的口口和应用的领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