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秘史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多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
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
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
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
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
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
E. 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个农场工人表示的那种很大的雪花。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7 04: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1月25日,以“幻想无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闭幕。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科幻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前景乐观。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发布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2018年上半年,原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六个月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

中国科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呈现出出版、漫画、影视、衍生品、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局面。我国科幻小说发表平台继续增加,作品发表数量增加,质量也逐渐提高。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几部国产科幻电影,受到产业界的期待。科幻教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去年,涌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科幻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说。

当前科幻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专家指出,我国科幻优质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说,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其他衍生品,优质的内容是产业的源头,要有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

(摘编自喻思南、张珊珊《中国科幻,前景乐观》)

材料二

“中国科幻产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幻文学,一部分是科幻影视。对科幻文学的前景我真的看不明朗,但是对中国科幻影视我是抱着坚定乐观信心的。”刘慈欣说。

刘慈欣坦言,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一种很初步、规模很小的状态,长期从事科幻写作的作家群体也很小,同时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三体》的爆红只是意外,这并不意味着科幻文学的成熟。”

对未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称,现在很多科幻影视项目都在运作之中,2019年至少有三四部高成本的、工业化的、按照好菜坞的工业标准去生产的科幻电影会上映,与观众见面。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对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文学最有利的肥沃的土壤。”刘慈欣说,即使目前对世界的影响力有限,但发展空间广阔,中国科幻产业仍有迎来黄金时代的可能。

(摘编自马佳欣《刘慈欣:中国科幻产业需要共同守望“黄金时代》)

材料三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一般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创作完成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城,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

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需要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摘编自吴苡婷《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中国科幻发展多年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时也对科幻资源稀缺等现实问题表示担忧。
B.《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原创科幻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18年超越2017年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
C.中国的科幻文学现状是起步晚、规模不大、作家群体小,《三体》爆红有偶然性,不代表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成熟。
D.我国目前大部分科幻小说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作者创作完成的,由于比较强调科学性而忽略人文性,缩小了阅读的范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幻优质资源总体稀缺的现状下,只有聚合有限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科幻产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B.对于科幻文学的前景和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的态度不尽相同,说明他对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持审慎的态度。
C.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的涌现,有望对当前科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增长点。
D.比起西方人关心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中国科幻作品关注的问题显得狭隘,这导致其缺乏广泛号召力。
【小题3】发展科幻文学,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已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除非我们在实验状态,否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正如燃烧的蜡烛最富于热效率的外部火焰容易被忽略一样,边缘因为离所谓的中心相对较远,往往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也就容易为人所忽视。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在某种意义上,边缘是一个最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
恩格斯曾说:“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科学发展的成果,证实了这一预言的精准。边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是因为事物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在它的边缘——就像鸡蛋最后能够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今天热门的量子力学,当年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有学者甚至说:“新事物往往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信息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在不断淡化。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表明边缘不再存在。应该说,虽然某些传统的边界概念在消解,但是只要一种事物或认识在发展,就必然会不断衍生出所谓的“边缘”,而边缘又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所谓的“边缘”,那些热衷于开事业的人,尤其应当重视边缘。
如果一定要说,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弥足珍贵的今天;那么,一定也可以说,谁若忽视“边缘”,谁就可能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取材于肖一兵《说边缘》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ɡōnɡ)B.(qián)藏C.(huì)突D.开(t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缘:远离事物或认识的中心而靠近其边界的区域。
B.生长点: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
C.耐受力:对某种情况或者变化能够持久忍受的能力。
D.衍生:指事物发展中逐渐脱离其本质属性的新面貌。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阶段,有时候会让人有些意外。
B.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
C.专家在研究判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能也会出现失误。
D.敢创新而又勇于突破,有利于推进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边缘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有相对明显的距离,因此往往少有人问津。
B.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曾经有所局限。
C.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
D.要实现对“中心”的掌握以及对“边缘”的重视,都离不开渊博的学识。
【小题5】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与西方人偏重于通过权利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不同,中国人偏重于通过义务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但前提是一个“信”字。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会到取得普通民众支持的重要性,“信于民”逐渐成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夫王者,民人之主也,无均平之德,则不足以治之。”既然执政者身为“民主”,那么就要对“利民”的责任多少有所承担,对人民的利益的许诺多少要兑现。而对民众讲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保证政令的可信,使民众感到政治可靠。

在孔子看来,治国的道理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还认为执政者必须恪守自己对“民”所作出的承诺,也就是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一种默契,君子以天命的名义满足百姓的需要,然后百姓服从君子的管理,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还从爱惜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胜残去杀”等一系列惠民、爱民主张。

孟子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爱民观,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政教之极”,人君只有以身作则,才有可能出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的局面;同样,人君只有带头“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从而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的礼治。

最后,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之公正性与合理性,还表现在这种根植于血缘宗法的等级秩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重新整合。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教化作用,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的契约关系。这种规定自然是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十分脆弱的;但这种规定是在对承诺双方彼此的关切进行了充分的考量之后理性达成的契约,符合公正、正义的社会关系原则,因而它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又是强大的,往往蕴涵着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巨大能量。毋庸讳言,这种契约关系的威力不仅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摘编自诸山的《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令的可信与政治的可靠是统治者“信于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B.“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是孟子爱民观的体现。
C.先秦时期通过“礼”“信”教化形成的某种的社会契约关系虽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但是它的威力却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D.“礼”的教化作用是只要人君以身作则,就可以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的效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契约关系进行比较。
B.文章以儒家思想“信”与“礼”的教化作用,来论述其在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按照儒家思想的沿袭,纵向论述了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与之有关。
D.文章具有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了先秦时期社会契约关系在社会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爱民观与孔子观点有根本性的差异,孟子的观点更人性化与科学性。
B.荀子的治国理念与孔子的治国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荀子的观念更容易实现。
C.“政教之极”所达到的社会秩序,符合个体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D.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比法制社会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