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若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的一种饮茶助兴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记载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据考证,“茶令”一词虽始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谢皎然6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诗中引用的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有关,而品茗行令时宾主间的融洽气氛,也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且在诗文中写有:“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更是喜欢饮茶行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夫妻二人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等。
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赵明诚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茶令与酒令大不一样,赢家方可饮茶,而输者不许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鲁迅在杂文《喝茶》中亦写有:“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作为一代学界泰斗的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钟书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如此赌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生活,都增添了乐趣。
品茶行令亦为时下文朋诗友所钟情,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起品茶行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在我国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便能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小题1】下列关于“茶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的一种通过赌茶来助兴的游戏,是我国悠久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B.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
C.茶令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唐代并没有“茶令”一词。
D.茶令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
【小题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品茶行令的相关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一首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暖”“素瓷”“芳气”等词与茶有关,也提高了饮茶的品味。
B.李清照夫妻二人泡茶行令总是考查经史典故知识,以问答式为主。
C.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对茶令的内容、形式、惩罚方式亦有详尽记载。
D.钱钟书与杨绛戏仿李清照和赵明诚品茶行令的雅举,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带来了乐趣。
【小题3】下列关于品茶行令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使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帮助创作者萌发创作灵感有很大作用。
B.在饮茶行令时饮茶的品味提高,也让宾主间气氛更加融洽。
C.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并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
D.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品茶行令,便能宾主其乐融融,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2:5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我不怕转基因
①作为一个积极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像转基因食物这样“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食物,你敢吃吗?我的回答是:只要是上市的食物,我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转基因的,只要好吃便宜我就吃。美国的食物除非特别说明,默认都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而那些贴着“非转基因”标签的,一是贵,二是也说不清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是一贯敬而远之。算起来,我吃转基因食物快10年了。
②其实,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这东西会不会不安全”。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绝对安全”的食物根本就不存在,相对于传统食物,转基因食物“有害”的可能性不会更高。在某些方面,它的安全风险甚至较低。
③对于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的转基因水稻,最常见的疑问是:“虫子吃了会死,难道对人不会有害么?”与传统水稻相比,目前的转基因水稻不过是转入了一个Bt基因而已。Bt基因的作用就是表达出一种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对于害虫来说是毒药。它之所以能够毒死害虫,是因为昆虫吃下去之后,能与昆虫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毒性,杀死昆虫。所以 ,Bt基因是否“有毒”,不是由自身决定,还取决于相应受体的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t蛋白相当于“虎符”的一半,而动物体内的受体是“虎符”的另一半,只有两部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人体来说,受体这一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Bt蛋白质不会在人体内产生“毒性”。 实际上,用细菌生产出Bt蛋白,作为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的做法,已用了几十年,而且是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农药”来使用的。转基因不过是让这种“绿色农药”的生产直接在植物体内进行而已。
④还有人担心,这种“非自然”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有害作用。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担心。所有蛋白质被人吃了之后,基本上都会被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而来自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分解完全的蛋白质片段,可能在肠道内引发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过敏。在我们传统食物中,很多都能够导致过敏,比如花生、面粉、大豆、牛奶、鸡蛋、海鲜等。转基因作物开发的规则之一,就是避免从这些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而且,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转进去的基因是明确的,很容易跟踪它会不会引起过敏。而某些“传统育种技术”,比如诱导突变筛选,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让农作物发生基因突变的。这样产生的突变基因是未知的,我们很难跟踪它表达出来的蛋白质,也就无法知道它是否会引起过敏。从这个角度讲,转基因的作物是更安全的。
⑤还有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水稻中的Bt基因会不会转移到人体中。虽然从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不可能”,但是想想科学家们要费多大的气力、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把一个基因转到另一种作物中,就不难理解:大米中的Bt基因要想转移到人体中,跟随手一箭射中了月亮差不多。同时Bt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水稻中,它转移到人体中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比其他基因更高。如果Bt基因转移到人体,那么其他食物所含有的形形色色的基因,也会有同样的机会转移到人体。既然我们不相信吃了猪肉会有猪的基因转移到我们的身体中,又怎么会相信大米中的基因就可以?
⑥因为微生物中的基因转移要容易一些,所以从理论上说,Bt基因有可能转移到人体内的菌群中,从而影响到菌群的正常形态。这种担心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再一次地,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各种各样的基因,BT基因转移到菌群中的可能性并不会比其他的基因更高。而那些其他的基因,也不乏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功能明确、容易追踪的BT基因,也就不会比那些我们未知的基因更加“危险”。
⑦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作为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但是,就作为食物的转基因作物来说,只要被批准上市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摘自2011年5月19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食物的研发动机是满足人类对品种改良的需求,但其作为相对新生的食物,安全性尚未得到完全确认,食用转基因食物当然存在风险。
B.转基因水稻主要转入了一个BT基因,BT基因实质上就是一种蛋白质,BT基因对虫子因“虎符效应而中毒,对人体则因无受体配合而无毒。
C.转基因水稻中新转入的BT基因功能相对明确,比较容易追踪,即便转移到人体内,应不会出现什么实际危险。
D.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应辩证看待。与传统食物相比,从专业角度分析,其安全风险相对较小。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食物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很多人对此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感可以理解。
B.转基因作物如果能避免从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则可以成功避免相关的人类过敏反应。
C.转基因食物的开发与推广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从安全性角度而言,我们无需杞人忧天。
D.传统食品不见得比转基因食物安全。因为传统育种技术会使作物中产生不可知的突变基因,所以我们无法预知其制成的食品的安全性。
【小题3】 近来,转基因的话题变得异常火爆,很多人恐惧,作者则力挺,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预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诗经》里说:“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小题1】加点字注音
而风   兆 俗
【小题2】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小题4】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小题5】选文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①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当之无愧的。昆虫不仅是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地球上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人们在距今3.5亿年前的石炭纪地层中发现了最早的有翅昆虫的化石,这表明昆虫掌握飞行这项技术,仅仅发生于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7000万年后。
②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而翅的起源在科学界已经有了比较公认的理论——它源于水生昆虫幼虫的羽状鳃,这种生在体壁两侧的鳃在蜉蝣的水中生活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推测得到了分子生物学的佐证。
③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是构成昆虫外壳的多糖分子,说起来与淀粉、植物纤维同属一家。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在这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满足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不过如果你要以为昆虫的飞行不过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④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的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想想看,把一辆汽车的油门踩到底,怒吼的引擎也只有每分钟数千转而已。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它们翅膀的“攻角”(也就是翅膀平面与气流的角度)处于时时变化中,而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划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现代航空界中对可控涡流的研究和应用只不过是最近十几年的事,这还多亏了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重力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⑤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当然,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航行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小题1】根据文中划线“   ”的句子进行推断,第一批动物登上陆地的时间大约是
A.距今3.5亿年前
B.距今2.8亿年前
C.距今4.2亿年前
D.距今10.7亿年前
【小题2】根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A.昆虫翅膀由淀粉等纤维物质构成,没有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B.构成昆虫翅膀的几丁质柔韧性极强,远胜碳纤维复合材料。
C.翅脉增强了翅膀的刚性,可以满足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
D.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使其飞行产生升力。
【小题3】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述“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壳、大气的周期性升降现象,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称为海潮,地壳相应的现象称为陆潮(又称固体潮),在大气则称为气潮。上述三种潮汐中海潮最为明显。17世纪,牛顿用引力定律科学地说明海潮是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所引起的。至于陆潮和气潮,都是相当小的,一般必须用精密仪器才能测出。

在天文学中,潮汐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引伸到其他天体的研究中来,成为研究某些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和演化等不可缺少的因素。

由月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潮汐称太阴潮。一个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长约24小时50分,在这期间地球表面上同一点发生两次涨潮,两次落潮,因此连续两次涨潮的间隔时间约为12小时25分。太阳和月球一样,也会引起潮汐,称为太阳潮。被吸引天体某部分受到的引力与该天体中心同样质量的部分受到的引力之差称为起潮力。太阳或月球对地球上同一点所产生的起潮力,与太阳或月球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它们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因此,太阳的质量虽然是月球的质量的2,700万倍,但月球同地球的距离只有太阳同地球距离的1/390,所以月球的起潮力为太阳的起潮力的2.25倍。太阳潮通常难于单独观测到,它只是增强或减弱太阴潮,从而造成大潮和小潮。在朔日和望日发生大潮,因为那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阴潮和太阳潮彼此相加,以致涨潮特别高,落潮特别低。在朔日和望日,如果月球又经过近地点,涨潮和落潮的高度差异就更大。上下弦的时候发生小潮,因为那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距90°,太阴潮被太阳潮抵消了一部分。

潮汐对地球自转有一种制动作用,能使地球自转逐渐变慢。对古代日食记录的分析研究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变长1~2毫秒。这个变化虽然很小,可是经过长期积累,便颇为可观。从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环脊)的研究得知,在37,000万年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即当时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目前地球的自转周期的9/10。

月球以它的同一半球对着地球,其他行星的几个卫星也有同样的情况。这可以解释为是由主星作用于伴星上的长期潮汐摩擦所造成的。

一个小天体(伴星)围绕一个大天体(主星)运行,若伴星的轨道逐渐缩小到临界半径以内,伴星就会被主星的起潮力分裂为碎片。这个临界半径值是法国数学家洛希于1848年求出的,所以称为洛希极限。位于洛希极限内的土星光环,系由许多小块物质组成,这一光环很可能是土星的一颗卫星进入洛希极限后分裂形成的。

【小题1】下面关于“潮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产生潮汐。
B.潮汐分为海潮、陆潮、气潮三种类型。
C.海潮产生的原因是由牛顿发现的。
D.潮汐的表现形式为物体周期性地升降。
【小题2】下面的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潮力是由被吸引天体某部分与该天体中心同样质量的部分存在引力差决定的。
B.太阳或月球对地球上同一点所产生的起潮力,与太阳或月球的质量成正比。
C.由于太阳潮的起潮力很小,所以通常难于单独观测到。
D.在朔日和望日涨潮特别高、落潮特别低,这是受太阳潮影响产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他星球上,同样可能存在着潮汐这一现象。
B.在数万年后,由于潮汐的影响,每年不足365天。
C.由许多小块物质组成的土星光环,原本是土星的卫星。
D.月亮或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大。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小题1】第一段说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引用权威文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现代科学中的________特点解说白蚁的______________,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物的社会特点。
【小题3】第三段是全文小结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