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若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的一种饮茶助兴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记载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据考证,“茶令”一词虽始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谢皎然6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诗中引用的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有关,而品茗行令时宾主间的融洽气氛,也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且在诗文中写有:“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更是喜欢饮茶行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夫妻二人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等。
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赵明诚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茶令与酒令大不一样,赢家方可饮茶,而输者不许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鲁迅在杂文《喝茶》中亦写有:“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作为一代学界泰斗的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钟书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如此赌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生活,都增添了乐趣。
品茶行令亦为时下文朋诗友所钟情,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起品茶行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在我国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便能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小题1】下列关于“茶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的一种通过赌茶来助兴的游戏,是我国悠久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B.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
C.茶令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唐代并没有“茶令”一词。
D.茶令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
【小题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品茶行令的相关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一首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暖”“素瓷”“芳气”等词与茶有关,也提高了饮茶的品味。
B.李清照夫妻二人泡茶行令总是考查经史典故知识,以问答式为主。
C.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对茶令的内容、形式、惩罚方式亦有详尽记载。
D.钱钟书与杨绛戏仿李清照和赵明诚品茶行令的雅举,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带来了乐趣。
【小题3】下列关于品茶行令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使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帮助创作者萌发创作灵感有很大作用。
B.在饮茶行令时饮茶的品味提高,也让宾主间气氛更加融洽。
C.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并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
D.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品茶行令,便能宾主其乐融融,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2:5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3.7万人如何写一篇论文
金煜
近期,一份学术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着37000多名作者的研究论文。这些“作者”又是玩家,通过一个名叫EteRNA的在线科学游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RNA研究中。众筹,这个利用集体智慧做 同一件事的概念,正在慢慢进入科学界,以好玩有趣的形式发动科学爱好者的热情。科学家认为,众筹的力量将改变科研的形式,成为今后科 学发展重要的能量。杰西卡·佛内尔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她每天在密歇根州一家仓库负责跑鞋的储存。20 年前,杰西卡曾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名天文物理学学生,毕业后她未能在学术领域得到长期的工作机会,今天只能通过每天给跑鞋分类养活自己。杰西卡可能放弃天文物理学了,但她却依然是名科学爱好者。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她便坐在电脑前,开始了她的“第二份工作”:设计核糖核酸(RNA)的分子来创造蛋白质。
在一个在线网络游戏EteRNA上,网名叫做“星光灿烂的杰西”的杰西卡成了排名第二的玩家。就是这个游戏,让杰西卡在内的37000人以“玩家”的名义参与了他们喜爱的科学。 从设计来看,EteRNA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 迷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但是和休闲游戏不同的是,在EteRNA里的小块,事实上是构建生 物最基本单元RNA的物质——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事实上还有着更重要的功能。游戏设计来自于由斯坦 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几万名玩家对RNA的自主操纵,游戏事实上也在模拟真 实世界中RNA的运作规律。 和普通游戏一样,EteRNA也有着激励机制:得分最高的玩家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RNA设计在 真实世界中存在。每周,斯坦福大学将选拔4到 16名玩家设计的分子进行人工合成。
纽约律师罗伯特·罗格斯基说,作为玩家,他的14条设计被选拔为人工合成名单。“它可以解码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蛋白质,它可能是未来治疗青光眼或癌症的基础,也可能会导致‘僵尸末日’的 出现。” 这种奖励成为很多玩家的动机。他们仔细地 研究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数据,看如何合成分子在自然界中有怎样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玩家在做着原本是科学家的工作,他们可以帮助科学家来解开各种未知的谜题。
现在,这个游戏已经真正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在最近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EteRNA游戏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名为《海量公开实验室所得RNA设计规律》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写道,通过37000名科学爱好 者的参与设计,参与者不仅在进行分子模拟,而且直接参与了RNA的合成实验,这使得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此前未知的设计规律。 论文的署名作者有11位,最后一名署名作者为“EteRNA参与者”,对其注释中,显示了所有 37542名玩家的注册名。这超过37000名玩家 中,只有10%是职业科学家。EteRNA并非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同样,Foldit让玩家捣鼓各种蛋白质的 3D结构,虽然披着娱乐游戏的外衣,实质却是一种众筹科学实验。
“众筹”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已经提出,简单理解,就是一大群人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并开始进入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此前的Foldit游戏,吸引了超过5万名玩家。 其被证明比传统的蛋白质展开软件有效得多,玩家曾经在三个礼拜内便模拟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蛋白酶。相比之下,科学家曾经花了十年来解码这种病毒。
在另一个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信息中心 创造的Flash游戏Phylo中,玩家可以自主操作彩色的DNA序列,以和不同物种匹配。有趣的是, 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被科学家认为有可能导致人类癌症、代谢失常、神经 失常等疾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开这些 疑难疾病。另一个尝试是称为“银河动物园”的互联网互动游戏,全球估计有25万名注册用户,在各自的 电脑网页上共同参与辨别深空天体。设计者原以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过去的两年中,通过众筹的力量,EteRNA游 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显示,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他们同时通过超级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准确度远低于众多玩家得出的结果。 “在让非职业科学家在线参与复杂科研方面, 我们还真是走在很前面。”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说,“RNA组成美丽的分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 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
在科学界,现在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可能正来自于 RNA信号。” 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可以令“集体智慧”进入科研领域,以游戏等方式来收集业余爱好者的共同脑力,推动科研进步。此前,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大约有2 亿分钟,如果这些关注能够被利用,将是科学研究上不可估量的能量。“大量的玩家一起合作,用游戏的形式来解开复杂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研究。”正在对 EteRNA和Foldit众筹游戏进行研究的信息传播学者凯西·奥唐纳说,“它并不简单,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科学研究形式,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它更广的含义。”“通过游戏和玩家来参与科学,我们改变了科研的形式。”奥唐纳说。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EteRNA游戏的表述,说法错误的是(    )
A.近期一群玩家在一份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一篇 研究论文,同时他们通过相应媒介EteRNA加入到 现实的科学研究中。
B.EteRNA设计上看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迷 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 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同时在EteRNA里的 小块是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从而创造 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C.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还可以模拟RNA运作规律。玩家还可以让自己的 RNA的设计在真实世界中存在。
D.EteRNA游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如果被充分利用, 将会是科学研究上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B.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认为,RNA组成美丽的分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它们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正来自于RNA信号。
C.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 科学家他们希望通过DNA和EteRNA来解开这些疑难疾病。
D.“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2014年它进入了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
【小题3】通读全文,下列表述最不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EteRNA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 最近刊登了其第一个学术成果。参与EteRNA的人 员对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B.密歇根州大学生杰西卡是排名第二的玩家,EteRNA给了她一个了解研究科学的平台,她是一名忠实的科学爱好者。
C.EteRNA不是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 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Foldit实质是一种众筹科学实验。
D.互联网设计者认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 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这说明科学家不如某些游戏。

同类题2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能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们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订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里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王健/编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天亮时间,分段消耗,确保夜间“不挨饿”。
D.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们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飓风:自然的暴力
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
【小题1】有关飓风的形成要件或飓风威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带气旋的风速得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含120千米每小时),才能成为飓风。
B.海平面温度要高于26.5℃,借助水蒸气释放的能量作动力。
C.飓风的强风风速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破坏力极强。
D.飓风会造成海平面快速上升,携带暴雨,造成洪水滔天,引发灾难性洪水。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B.风暴潮的出现是飓风的淫威表现之一,它是海平面在狂风和超低气压作用下造成的高度达到7.5米的海平面上升现象。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在海水热量的作用下空气迅速旋转上升而形成的超低压区域,飓风需要风暴眼的支持。
D.热带风暴的形成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各种自然循环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形成了飓风。
B.形成于海洋上的飓风抵达陆地后,失去了水蒸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立刻就会消失。
C.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海面温度的影响,但其猛烈程度与海面温度直接相关。
D.科学家已经搞到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弄清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兔狲,荒原上的独行侠

米飞飞

兔狲看起来毛茸茸的,再加上名字里有个“兔”字,会使人联想到兔子那样温顺的小动物。

从外形上看,兔狲和猫十分相似,因此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野猫。成年的兔狲体重2—3公斤,体长50—65厘米,大小类似家猫,但比家猫粗壮。兔狲的额头很宽,嘴却很短,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长着长长的胡须。兔狲的瞳孔呈淡绿色,眼睛上方有触须似的眉毛。兔狲的耳朵又圆又小,两耳距离较远,位置又低,这使它们即使把耳朵竖起来,在厚厚的体毛中也并不明显,整个脑袋看上去就像是一颗圆毛球。

兔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覆盖全身的长毛,这是因为长年生活在高寒荒漠而进化出来的。兔狲的毛色比较杂,会因为季节而发生变化。大多数时候,全身体毛呈深棕黄色。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兔狲,毛色是有区别的,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兔狲整体看上去呈沙黄色;生活在内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的兔狲呈浅灰色或青灰色。

依仗着厚厚的毛皮,兔狲大多居住在高海拔、气候寒冷的草原、荒漠或戈壁地区,也有少数生活在灌丛、丘陵及山地。几乎在整个亚洲的高原地区,如中国、伊朗、阿富汗、印度,甚至在寒冷的俄罗斯,都能看到兔狲敏捷的身影。

兔狲的视觉和听觉十分灵敏,能够在夜间迅速、准确地捕食猎物,它们主要捕食鼠类、旱獭、野兔等小型动物,偶尔也吃沙鸡等鸟类。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它们甚至还会袭击狍子、鹿、猪、羊等体型较大的动物。捕猎时的兔狲睿智而警觉,发现猎物之后,它们会借助草丛、灌丛、石头等物体作为掩体,让自己灰暗的毛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被猎物发现。脚底上厚厚的肉垫使它们能够悄无声息地靠近目标,迅速出击,然后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将猎物的喉咙撕碎。

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冬季都十分难熬,兔狲也不例外。尽管它们能够忍饥挨饿,数日不食,但在食物极度缺乏的时候也不得不在白天走出巢穴去觅食——很多兔狲的野外照片就是在这时拍下的。有时候,饿极的它们还会悄悄跑到栖息地附近的村落,伺机捕猎人类饲养的家禽、家畜。

尽管兔狲偶尔会损害人类的财产,但草原上的牧民仍然对这种动物爱护有加,因为它们是草原上最出色的捕鼠能手。草原上鼠类泛滥会影响牧草的生长,进而影响牛羊的放牧。兔狲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各种鼠类,因此它们对消灭鼠类、防止传染病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同样喜欢捕食鼠类的蛇和兔狲是死对头。因为食谱相近,它们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兔狲搏蛇的战斗在草原和丛林中经常发生。如果是无毒的蛇遇到兔狲,往往只能望风而逃,它们不是对手;如果兔狲遭遇毒蛇,那则会有一场势均力敌的精彩搏斗。毒蛇如果能出其不意地咬到兔狲一口,就能占领先机,继续与兔狲纠缠,并注意防御,等待兔狲毒性发作;但是如果毒蛇偷袭失败,双方就会形成对峙的局面。搏斗的时间越长,招数更为丰富的兔狲获胜的概率就越大。兔狲的战术包括诱使毒蛇喷尽毒液,直接闪电般地用锋利的牙齿咬住毒蛇的七寸等,因此,兔狲绝对是“杀蛇高手”。

独来独往的兔狲,只有在进入发情期繁殖交配的时候,才会成双成对地出现。每年的2—3月,北方草原上仍是白雪皑皑,地广人稀的草原在夜晚尤其安静。但如果这时有“猫叫”划破夜空,那肯定就是兔狲出现了。兔狲发情的号叫声比家猫发情期的叫声更为粗野和刺耳,有时还伴随着激烈的打斗声。

生性凶猛的兔狲到了发情期脾气暴躁,它们的发情期一般持续约42天。经过交配后,妊娠期为9—10周,产崽的时间在食物充沛的夏初,每胎3—4只,最多可达6只。

初生的小兔狲更像是一只小猫,全身披着灰色的绒毛。兔狲的生活里没有父亲,在出生后直到4—6个月的哺乳期里,它们完全依靠母乳生存,之后跟随母亲学习觅食和战斗,1岁左右离开母亲,寻找一片自己的领地独立生活。兔狲的领地意识很强,它们会用尿液标识自己的领地。通常,兔狲的寿命能达到12年。

作为感情最为丰富的猫科动物,兔狲在我国很多地方留下了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作“双头兔狲”。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丛林中一个与世隔绝的苗族村寨。寨子里的家禽家畜在冬季难免会受到野兽袭击,猎人们在蹲守野兽时发现了奇怪的动物:一只长着两个脑袋的兔狲。一时间,各种说法传遍村寨,为了保护寨子里的家禽家畜,猎人们精心布置好圈套,最终用渔网和陷阱抓住了这只奇怪的“双头”兔狲。显然,两个脑袋的兔狲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双头”兔狲其实是一只兔狲驮着另一只,因为贴得太近,如同连体,在黑夜里看上去就像是长着两个头。让人感慨的是,背上的那只兔狲两只前腿少了一半,应该是被捕兽器夹断了。猎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只兔狲演绎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习惯独来独往的两只兔狲在某一年的恋爱季节里相爱了,其中一只兔狲中了猎人的圈套,被斩去了前腿。它的爱人没有抛弃它,为了使爱人免受伤害,它背起自己的爱侣,在暗夜的丛林和村庄中穿梭……

(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小题1】在说明兔狲的外形时,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兔狲的生活习性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简要总结本文的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