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小题。
一生情系深蓝梦
刘诗瑶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 000米、5 000米,直到7 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
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 000米发展到6 000米。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
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
“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 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
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后续的5 000米级和7 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
(摘编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
B.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
C.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
D.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在这些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蛟龙号”才能够横空出世。
B.徐芑南从事“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了合作者的赞扬。
C.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迎难而上,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D.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果没有徐芑南及其团队的倾心付出,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小题3】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4 10:4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
1945年,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叶笃正的弟子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疑问。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开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1949年,叶笃正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虽有高额的年薪,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大气环流。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察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书中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国际上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突变性;他最早注意到阻塞高压与东亚天气的关系,是对阻塞高压形成做出满意解释的第一位气象学家,而国外在15年后的1976年才注意到阻塞高压与北美异常天气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提醒大家,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在一个讨论会上,当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部气候变化的作用。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选自王学健《叶笃正:风起云飞展浩荡》有删改)
【链接材料】
材料一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百度百科
材料二“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回忆说,直到87岁高龄时,他还不顾条件艰苦,亲自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察看新建的气象观测站。
——新华网
材料三叶笃正曾说:“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的学生超过我,我才有成功的感受。”“学生超不过老师,那就没有发展了。”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叶笃正在美国留学师从罗斯贝、回国搞大气物理研究并取得卓著的研究成果等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B.20世纪中叶,叶笃正发现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一改以往人们在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时,只看到它热力学因素的状况。
C.从文中的介绍来看,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独创的,有的科研成果是叶笃正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表现出作者作传叙事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
D.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是叶笃正1981年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共同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理论。
E. 叶笃正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在国内不顾条件艰苦,深入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的大气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叶笃正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当某国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时,叶笃正的说法为什么能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赞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4】叶笃正对科学前沿问题有一种敏感,并且善于捕捉重要的科学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被历史铭记的总统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杰斐逊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而进行了坚强的斗争,这位总统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人民之人”。他认为,一个共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人们如果没有思想自由及表述思想的自由,人就只能是一架肉的机器,只能靠外力活动。他认为,一个政府只要本身公正廉洁,是不怕报纸攻击的,更不会因为恶意攻击而倒台,所以,要提倡出版自由,他指出,出版自由的益处很多,特别是它可以防止野心家篡夺国家大权。在殖民地时代,宗教极其不自由,政府强迫人民信仰国教,杰弗逊提出宗教自由要求。他有一个名言:“我的邻居说上帝有二十个或者没有上帝。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害。既没有掏我的腰包,也没有打断我的腿。”
在美国的历史学家看来,杰弗逊是一位近乎天才式的人物,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他的兴趣是如此广泛,堪称美国积极人生态度的浓缩版。除了8年总统和《独立宣言》起草者的角色之外,杰弗逊还是颇有造诣的提琴手.建筑师.农业专家.品酒家.发明家,对植物学.建筑学.畜牧学.气象学.机械工程等都有深入研究。
也正是杰弗逊,为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引进了优良的稻种,也最先给美国的餐桌上引进了橄榄油.通心粉.葡萄干.香草和美酒。
杰弗逊对知识的渴求,成为一个传奇。与他同时代的人曾感慨的说,还从未见过像他这样每事必问的人。
1962年12月,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接待了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欢迎辞中这样说:“除了杰弗逊总统在总统官邸单独就餐外,你们是在那集中过的最卓越的天才。”对于同样多才多能的肯尼迪总统来说,这样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杰弗逊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有自己的书库,而在一次家里发生火灾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购书,重建书库,并且在两年内就建好了。
至于建筑,更是杰弗逊颇有心得的学科。他所设计的弗吉尼亚议会大厦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件新古典主义作品,并成为各州公共建筑的榜样。对此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给杰弗逊的评价是,他是美洲第一个土生土长的伟大的建筑师,是第一位制作施工图和建筑施工设计的美洲人,也是第一位用艺术眼光进行建筑的美洲人。像他在政治活动中一样,杰弗逊巧妙地把欧洲风格和北美风格融会在了一起。
为了保持头脑清醒,杰弗逊每天骑马1-2小时,即便在白宫的岁月,他也常常外出,徒步走进民众之中。
有意思的是,杰弗逊广泛的人生爱好,对于他心平气和地离开权力之巅,也有着微妙的心理影响。
一般情况下,从一个手握大权并且有着极高民望的总统一下子落到一位普通的民众,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空虚.寂寞,都是常有的。但对杰弗逊来说,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事实上,在离开首都的路上,杰弗逊就已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期待。在很好的履行了对祖国的责任之后,他渴望有一个更具活力和自由的生活空间。而由于爱好广泛,等待他的也不可能是一个寂寞的晚年,这与那些退休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纯官僚有着天壤之别。
不仅如此,由于杰弗逊在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自律和智慧光芒,在他退隐之后,仍然吸引着各方面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拜会,蒙蒂赛洛也很快成为群众聚会和娱乐的场所。人们因杰弗逊而来,因坦诚的交流而快乐。
杰弗逊的晚年,也由于他爱好广泛所保持的活力及人际往来的频繁而显得异常充实,他思想的敏锐绝不亚于在白宫的岁月。如今,他与外界往来的数万封信件,已成为历史学家的巨大宝藏,而他人性的光辉.对生活的热爱也具有历史的穿透力。
无数人因对权力的贪婪而被历史长河湮没,只有很少的一些人,被历史铭记......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人不是一架肉的机器,不能只靠外力活动,所以,杰弗逊认为,一个政府只要本身公正廉洁,是不怕报纸攻击的。
B.文章引用肯尼迪总统的欢迎词,旨在表达肯尼迪总统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卓越的才华由衷地赞颂。
C.杰弗逊的政治风格之一是,巧妙地把欧洲风格和北美风格融会在了一起。
D.从总统到普通民众,对杰弗逊来讲,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他心平气和地离开了权力之巅。
E.本文通过对杰弗逊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知识渊博.造诣精湛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总统形象,他是美国人民心中的伟大的英雄。
【小题2】怎样理解第二段中“这位总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人民之人’”?(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杰弗逊退休之后,与那些纯官僚有何区别?(6分)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杰弗逊总统被历史铭记的原因,并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纸上。
B.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小题3】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裘法祖:献身医学 大爱无疆
裘法祖是公认的医学专家。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里,裘法祖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仁厚的爱心、博大的胸怀,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事业,在中国现代外科学创立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令人仰止。 
只有弟子做得更好,医学科学家才是成功的 
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回忆当年裘老带学生的情景说: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
裘法祖说:只有弟子做得更好,医学科学家才是成功的。长期以来,他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仅在同济医院,经裘老培养起来的副教授以上的医学人才就有50多位。国内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裘法祖是临床医学家,但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常常是一边看病,一边科研;白天看病,晚上科研。由他提出并亲自主持或指导的大型外科科研专题包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门解剖与肝切除术、肝移植等,其科研成果分别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奖。 
他还把大半精力花在了医学教育上,在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22年中,他主持编写了以5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我国现在的外科医学主流教材,都是他一手策划和组织编写的。
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 
近70年的医学生涯,造就了他‚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同济医院骨科专家罗永湘说,裘老术前准备认真仔细,术中一丝不苟,整个手术干净利索,一场手术下来,几乎没有废动作,体现了极强的手术驾驭能力。也正因为此,裘法祖施行手术无数,未错一刀。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手术台。 
除此之外,裘法祖是我国医学界力主器官移植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 
裘法祖深深地爱着医学,酷爱钻研,异常勤奋,即使高龄也从未放松学习。对于医学前沿的手术法,对于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术法,他往往学习到深夜。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改进了不少于20种的手术操作。突出的有:局部麻醉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此种操作手术视野显露非常清楚,层次分明,定位正确,出血少,避免了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改变国外切除胃体积75%以上的老规则,切除部分仅稍稍超过50%,术后病人不会发生小胃症状,溃疡又不会复发。这些手术操作为广大外科医生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同济医学院老院长、外科专家吴在德说:裘老的手术操作和手术风格,对国内普通外科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外科全才,被公认为中国外科界的一把宝刀。他在不少疑难杂症再次手术中独具‘绝招’,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其手术技术之精湛,被誉为‘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一定完好’。
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 
裘法祖院士是高尚医德风范的楷模。他主张‚医学归于大众,早在1949年即创办了全国知名的科普杂志《大众医学》。 
经他创建的‚裘氏手术规范‛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影响了几代外科医生。他强调医生要做到‚三会‚三知,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他常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下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
裘老的学生、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曾见过这样一幕:裘老不顾自己的年迈,跪在病床旁边,通过观察病人导尿管中的小便流量,来诊断病情。 
裘老曾经接待一老农妇来诊,病人说她肚子不适已有很长时间了。问过病情后,裘老仔细按、摸她的腹部。临走时,这位农妇拉着他的手激动地哭了:跑了五六家医院,没有一个医生摸过我的肚子。当有人问及这件事时,裘老略显凝重地说:一个好的医生永远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要像关爱亲人一样关爱病人,不和病人交流,不接触病痛点怎么可以医病呢?
裘老对目前有的医生收受红包极为痛恨,现在的医生给人做手术常收红包,我从不收红包。现在谁收,如果让我看见了,听到了,我是要骂人的。他认为病人生病已是非常可怜,作为医生,还拿病人红包,实在是不当。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第一段概括了裘法祖一生对医学众多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达了作者对裘法祖取得众多成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暗示了裘老对目前有的医生收受红包的痛恨和无奈。
B.裘法祖重视科研。他常常是一边看病,一边科研,白天看病,晚上科研。由他提出并亲自主持或指导的大型外科科研专题多次获医学大奖。
C.裘法祖医德高尚。他对待病人认真负责,不顾年迈,跪地观察病人小便流量诊断病情;他关爱病人,从病人病情实际出发,按摩病人的肚子得出诊断结果;他痛恨医生收受红包,认为作为医生,拿病人红包,实属不当。
D.裘法祖医术高超。裘法祖从医69年,施行手术无数,他的“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使他未错一刀,被称为外科全才,被公认为中国外科界的一把宝刀。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手术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裘法祖医德高尚。表现在创办全国知名科普杂志《大众医学》,以及为一名肚子不适的老农妇诊断病情。
B.面对收受红包的医生,裘法祖说要骂人,这不仅表现了他对医生收受红包行为的痛恨的态度,更体现了他不拘小节随意的特征。
C.“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是在裘法祖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形成的,体现了他极强的手术驾驭能力。
D.裘法祖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仅在同济医院,经他培养起来的医学人才就有50多位。吴孟超就是其中之一。
E. 裘法祖被称为外科全才,他的手术操作和手术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外科界的一把宝刀,说明了他手术技术之高超。
【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括裘法祖“献身医学”的突出贡献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张伟

张友鸾终生坚持报纸应该“有趣”。

 1953年他本已脱离报界,安心摆弄着古典文学研究,然而1957年的一次谈话上,他终于坐不住。他批评当时某些新闻写得公式化,“好像有一个套子”。而更令他恼火的是,报纸的标题刻板僵化,“今年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明年还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年年都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

这番言论显然不是凭空而发。张友鸾本人,在近三十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的新闻,他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标题,则是抗战结束后,郁达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却嫁给某轮船公司经理,他将两件事同在《新民报》刊出,并加标题:“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他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生活处世,张友鸾也有这种风趣。抗战时重庆房价极贵,张友鸾一家近十口人,靠报社周济,才在附近一处空地搭起3间“捆绑房”。墙用竹片编成,和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有人给这3间茅屋取名曰“惨庐”,他也因此被人称作“惨庐主人”。不过,如此窘况,张友鸾却“精神高昂乐观”,依然经常吟诵陆游的诗。

他主持过的报纸,先后有4家被查封,他自己也曾经遭到地方当局驱逐,稿件被扣,报纸“开天窗”也是家常便饭,他却一概“倜傥不拘”。从照片里看,他“银髯飘飘,有世外之致”,虽然历尽坎坷,却“总带着睿智而宽容的微笑”。

不过,这种风趣有时也会失语。一次遭受批斗,有人质问他为什么取“胡予长”的笔名,他灵机一动,说:司马迁叫司马子长,我叫胡子长有什么不可以?不料对方大喝一声: “你这就是用资产阶级、封建人物做榜样!”

风趣一生的张友鸾,顿时“哑口无言”。

 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张友鸾自此与报纸无缘。这位力求报纸“有风趣”的总编辑,渐淡渐远,即使新闻专业学生,也不再知晓他的名字。直到即将辞世,家人回忆,他已失明的眼睛忽然显得明亮起来,“时而喃喃自语,时而拈须大笑,似乎在同老友倾谈”。这时,离开报业已近四十年的这位“办报全才”,嘴里依稀说着“新闻”、“发稿”、“出版”等词语,却已讲不出连贯的句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1日,有删改)

 注:张友鸾(1904—1990):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友鸾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关注社会民生,熟知史实及掌故,所写文章虽短,但往往官拎人有所得。
B.抗战期间,张友鸾身居“惨庐”,却经常吟诵陆游的诗句,体现了他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的高风亮节。
C.面对批斗人士的反驳,张友鸾哑口无言,因为他觉得那些人毫无幽默感,不屑与他们多加分辩。
D.虽已离开报业近四十年,但新闻始终是张友鸾魂牵梦萦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新闻”等词。
E.本文以大量史料上的评论为主,以事件的叙写为辅,展现了“办报全才”张友鸾的精神风貌。
【小题2】根据文章简要分析张友鸾的主要性格特点。
【小题3】文章以“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