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鉴赏点:赏析本文选材及结构特点
【小题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事件
体现的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题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5 10:5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2007年开始,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已经进入公益慈善领域,降低了筹款门槛,便利了民众捐赠。从2013年开始凭借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公益慈善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互联网在善款支付、慈善传播这两方面助力,快速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慈善方式常常面临资源与需求难以匹配的问题:捐赠人找不到好的慈善项目,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慈善救助……互联网和慈善的结合缓解了这个问题,它使得捐赠人的捐赠意愿。求助者的慈善需求和慈善机构的公益项目三方能够良好的衔接,提升慈善的专业性与效率。
(有删改)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施行一年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2017年9月,腾讯“99公益日”活动就动员社会捐赠13亿元,1268万人次参与捐赠。近年来,来自于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一些慈善组织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提高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度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网络公益环境。努力实现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是要加强对网络募捐平台的监管,加强慈善信用管理和联合惩戒。经《慈善法》授权,民政部指定了首批护理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同时采取巡检、约谈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平台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求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切实维护捐赠人、受益人和慈善组织等慈善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2017年9月4日,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 正式开通。民政部要求各类慈善参与主体依托该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对于敷衍了事、弄虚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组织,将依法纳入。执法监察范围。
(有删改)
材料三
尽管一些捐款平台要求筹款人提交病例、身份证等证明信息,但对广大网友来说,核实信息真伪的成本太高,只能假定信息真实。伴随一些“骗捐”事件的曝光,“互联网+”慈善模式面临新的慈善困境,不仅仅有信息失真和诚信问题。,还有掩藏在筹款模式背后的资本运作和精英主义。资本运作,进一步放大了“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弊端。一旦“互联网+”慈善模式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就会极大削弱网络筹款的公益性质,在“互联网+”慈善模式下,精英比大众有更强的动员能力,往往能够主导一场规模巨大的募捐行动。然而,如何实现规范化?对此既不能寄托于大众,亦不能对精英和资本抱有幻想,只能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引导,确保“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公益性质。
(有删改)
材料四
2017年11月2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北京发布《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数据显示,网络募捐日益规范,移动端成为主流,其中手机捐助金额占总金额的七成以上,民政部指定的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3家平台全年筹款达12.89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3(1)79%。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互联网在单款支付等方面助力,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慈善的专业性与效率。
B.从材料二可知,民政某要求各地各类慈善参与主体依托“慈善中国”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慈善组织,将依法纳入执法监察范围。
C.刚才廖世可知网络募捐日益规范,移动端成为主流。图表信息显示,近两年来腾讯公益平台筹款总金额最高淘宝公益平台参与募捐的人数最多。
D.从材料四的图表可知,腾讯公益平台筹款金额在2013年和2014年相对较少,但在之后两年大幅度增长,可见腾讯公益平台是最强的公益平台。
(2)下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改变了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互联网和慈善的结合,缓解了捐赠人找不到好项目,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慈善救助的问题。
B.民政部指定了首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不仅能为慈善组织服务,还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公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度。
C.近年来,来自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慈善组织捐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体制正在发生改变。
D.“互联网+”慈善模式面临新的慈善困境,就是隐藏在筹款模式背后的资本运作和精英主义。
(3)阅读材料后,你对我国目前“互联网+”慈善模式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廓,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廓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
C.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无不倡导“居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廓,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D.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完《庄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这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这段文字的译文为: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这是齐物论的最后一则寓言,从这则寓言中我看到了庄子精神修养的三层意境。第一个意境:周是周,蝶是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周与蝶为形躯所限隔,生命互不相通。

而人与外界是否能融和交感?其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存着?这是哲学上的老问题。如果以认知的态度来研究,西洋历代有不少哲学家都持相反的见解。然而,这一见解如果掉到不可认知的范畴时,人与外界的隔离便无法克服了。

第二个意境:周不是周,蝶不是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庄子不像西方的哲学家一样,他不从认知的立场去追问,他却以美感的态度去观赏。在观赏的同时,发出广大的同情,将自我的 情意投射进去,和外物相互会通交感,而入于凝神的境界中,物我的境界消解而融合。浑然成一体。这是以美学的感受来体会,绝不能以科学的分析来理解。庄子透过美感的经验,藉化蝶的寓言来泯除物我的隔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存在一大和谐的存在体。

在感官经验里,人因形躯物累的限定,生命精神得不到自由,故周只是周,蝶只能是蝶,是突 破不的,也不能相知的。在梦中,形躯物累消解了,纯然是精神生命的活动。在这里生命精神飞扬 奔放,是生命精神自我展现的世界。所以,周可以是周,蝶可以是蝶,不管是周梦蝶还是蝶梦周,彼此都消除了经验感观的形躯物累,顿然升越到精神互摄生命交感的意境中,这就是生命的玄理,有无限性。是故周可以是蝶,蝶可以是周。这是彼此都忘了自己,我忘了我是周,他忘了他是蝶,周与蝶才能一体俱化。此为精神修养的飞越历程。

第三个意境:周更是周,蝶更是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经历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的“物化”修养,在这一层面偏重了“精神”的修养,这时候的山水是精神上的山水,而不是感官 经验所对了物理山水。有了庄周不是庄周的精神提升,此时庄周就可以更是庄周了。因为此时的庄周,不但拥有庄周自身的生命精神,同时也涵盖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当我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容受他人时,我们的生命气象就不断的超越扩大;我们不再是自己一个人活着,而是和我们感通的人一起活着,我们关怀朋友,我们生命中就有朋友;我们关爱家庭社会,我们生命中就扩及家庭社会。经历了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而以为是蝴蝶,蝴蝶忘了自己是蝴蝶而以 为是庄周的精神涵养,就顿然发现庄周仍是庄周,蝴蝶依然是蝴蝶,然而此时的周与蝶是交感互摄的。是故,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放开自己形躯的局限,忘掉自己的存在,而与万物感通相知,可以使自己更是自己。

——摘自中国论文联盟网《‹庄子›读书心得》

【小题1】对作者在庄周梦蝶中“庄子精神修养的三个意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意境庄周透过美感的经验,藉化蝶的寓言来泯除物我的隔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存 在一大和谐的存在体,精神可以互摄,生命可以交感。
B.第二个意境庄周与蝴蝶互为障隔,人与外在自然世界不能融和交感。
C.第三个意境此时的庄周就更是庄周,放开了自己形躯的局限,偏重于精神修养。
D.庄周提出它与蝴蝶之间谁梦见谁的问题时, 经历了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而以为是蝴蝶,而蝴 蝶忘了自己是蝴蝶而是庄周的精神涵养,就顿然发现庄周仍是庄周,蝴蝶依然是蝴蝶,此时的 庄周无法放开形躯达到精神修养的境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庄子不像西方的哲学家以美感的态度去观赏自然外界,而是以认知的立场去追问世界,以科 学的分析来理解世界。
B.庄周梦蝶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哲理性可以演变为情感性。人们很自然地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以及哲学道德思考融入其中并借以表达。
C.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人与外界的隔离是无法克服的。
D.因为庄周经历了庄周不是庄周的提升而更是庄周,所以此时的庄周,不但拥有庄周自身的生 命精神,同时也涵盖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抒情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硬受的风格。
D.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B.第2段从题材、选材等方面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运用了例论法。
C.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D.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所创新。
B.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 雏

林斤澜

50年代后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由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他的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

“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念叨着:

“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为老师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

“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

“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

“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

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

“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说道:

“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有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

“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去提起50年代,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说道:“哦,哦……”

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

“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

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

“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

“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

“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的……”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说着:

“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回忆往事入手,通过叙述一个大学老师在农村生活的片段,生动再现了特殊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富有时代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师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细致求问如何分辨病鸡和好鸡,这些内容突显了人物品质。
C.文中的老师从二十多年前被圆湖村那对房东父子取笑到二十多年后获得房东儿子的敬重与爱戴,是因为他研究出“长效避瘟散”,提高了农民收入。
D.“我”从青年当家人口中得知,老师“张着嘴流口水”是当年被造反学生扇后留下的毛病,在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