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伟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叔父钱穆接济钱伟长继续上学,主要是因为血缘关系。如果不接济,伦理上说不过去。
B.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弃文从理,是因为他认为国家科学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学理更能直接为国效力。
C.本文的传主是钱伟长,可是在第10段中介绍其科研成果时,提到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这属于作者选材不当,应予删除。
D.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里收录钱伟长的论文,使钱伟长一举成名。钱伟长能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成就,“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是关键因素。
E.“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这不符合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小题2】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
【小题3】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原因是什么?请概述。
【小题4】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最隐的士
有人赞她为著名作家,她说“没这份野心”。
有人谈及她的畅销作品,她谦称“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
有人登门拜访,她说她的渴望是被人遗忘。
然而越是想被遗忘,她的风骨、风趣就越被珍视;越是谦逊、淡泊,她的风度、风格就越被尊敬与仰望。
最贤的妻:“因为爱,不觉委屈,甘苦共尝是妻子本分”
从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杨绛直言“因为爱,不觉委屈”。据《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记叙,有次钱杨夫妇同看杨绛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钱钟书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大为高兴,催他快写,并劝说他减少授课时间。钱钟书问:那么如何支付女佣的费用?杨绛默默承担起女佣的活计: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一一包揽,常常给煤烟熏得满眼是泪。她却说,“我急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甘愿”。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说,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人都罩在里面,外面风雨皆由她抵挡”。
最才的女:钱钟书称其“无所不能,是最才的女”
杨绛致力于翻译事业,早年便获得业内赞誉。由她翻译的多部法国、西班牙等国文学著作,被作为国内翻译界早年的范本。朱光潜也曾激赏杨绛的翻译成就。20世纪50年代,有学生问朱光潜:全中国的翻译谁最好?朱光潜说“散文数杨绛最好”。而最早成就她声名的,则是早年的戏剧。其所著喜剧《称心如意》经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推介,很快便博得业内的推崇与重视。对于翻译,她更是从未停止脚步。四十七岁那年,杨绛着手翻译《堂吉诃德》。为了更加精准翻译这部著作,她重新学习西班牙文。历经二十年积淀,《堂吉诃德》终于在1978年问世。1978年10月,邓小平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最隐的士:默默隐身,静悄悄影响一个时代
“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宿舍,是杨绛居住了三十余年的地方。先生生前悄悄隐身于这一片喧闹之中。“最后的日子,先生深居简出,”几名清华校友对记者说,“她是这个时代的隐士”。据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说,生活中的她的确近乎“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巧的是,杨绛在散文《隐身衣》中也曾有关乎“隐”的记述:她与钱钟书最心仪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根据杨绛留下的著述,这“隐”字好似有因可循。“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杨绛生活异常简单、为人低调,不会趋炎附势。入她眼的唯有浓浓的书卷气,居所即是简单的修身之地。她生前的寓所也维持着各种“老样式”:水泥地板,旧柜子,旧桌凳,甚至没有昂贵的摆设。这个“隐”字还被杨绛带到了人生边上。“我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弥留之际,她仍对身边人叮咛: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火化以后再发讣告。《走在人生边上》末尾,杨绛相信灵魂不死。如今105岁的她从人生边上去了,但在我们的心中,杨绛先生永远似常活之泓。
(摘编自张漫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最隐的士》)
相关链接
①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用来资助困难学生。(《杨绛百岁之道:心坚强,食清淡,动适宜,书 怡情》)
②“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 情人、朋友。”(钱钟书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最隐的士”对杨绛先生的一生作出了最凝练最精准的评价。
B.虽然本文只是以朴实的笔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杨绛进行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各种美德也得  到了突出的反映。
C.杨绛翻译《堂吉诃德》长达20多年,期间历尽劫难最终收获成功,证明了逆境成才,苦难是人  生的财富。
D.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书写出杨绛先生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先生的敬  仰之情。
【小题2】翻译《堂吉诃德》这件事可体现杨绛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杨绛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  加以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化工匠张恒珍
安蓓
她是中专学历,却发明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裂解装置分离系统操作法,参与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提出并参与解决影响裂解装置长周期运行效率的瓶颈问题136项,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6100万元,书写了石化行业大国工匠的传奇。
她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
1994年,中专毕业的张恒珍被分配到茂名石化裂解车间工作。“第一次打开装置流程图的时候,管线上标注的各种标识,我都读不懂。”说起刚开始工作时的状态,张恒珍形容自己是白纸一张。“学习铁人精神,争做最优秀的石化工人。”张恒珍暗下决心。
立志容易践行难。裂解装置是乙烯生产的“龙头”,操作条件苛刻,高温时达摄氏1200度、低温达摄氏零下165度,压力达13.2兆帕,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仅控制参数就有1.2万多个。如何把重要而“敏感”的装置操作技术吃透?倔强的张恒珍铆足了劲,硬是把十几本技术资料啃下,摘抄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为了熟记工艺流程,她天天“泡”在现场,110米的乙烯塔,她说爬就爬,令所有男同事目瞪口呆;塔里61层塔盘的分布和设计情况,如数家珍;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她常常在操作台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大家都说张恒珍是一台复印机。”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情景,和张恒珍一起进裂解车间的职工史建波说,“当时经常考试,张恒珍的试卷几乎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1996年茂名乙烯开工前,张恒珍就已成为裂解装置第一位“问不倒”的“活流程”。如今,张恒珍不但是“活流程”,还是“全流程”,百万吨乙烯装置的8个岗位,她都能进行操作;裂解车间12000多个岗位参数,她绝大多数都记得。
“把每个指标都当作工艺品去雕琢”。在茂名石化流传着一个“传奇”——张恒珍保持着“零差错”的操作纪录!张恒珍面对的裂解装置是最“敏感”最“桀骜不驯”的,稍有不慎,反应器就会“飞温”,导致装置停车。但张恒珍当班时,碳二加氢反应器却总是出奇地“温驯”,从没出现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情况,张恒珍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碳二加氢最佳“操盘手”。
22年,40多万次操作,她始终保持着零差错的纪录,为1号裂解装置连续运行79个月,2号裂解装置连续运行1369天,分别创出国内长周期新纪录和连续运行最长纪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4年12月,我国首套国产化大乙烯装置投入使用。如何驾驭这套开先河的国产化裂解装置?张恒珍主动请缨,运用十多年的积累,查出制约装置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105项,发现了影响正常运行的仪表问题556个。
2007年3月,投用仅半年的国产装置出现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脱甲烷塔塔顶带乙烯,导致乙烯产品不合格。张恒珍一次次到现场检查,对一个个操作参数反复调试。终于,她找到了处理问题的突破口。经过优化的脱甲烷塔塔顶温度趋于稳定,每年增效高达3542万元。
为了让工友少走弯路,张恒珍结合自己多年的心得和经验写成《茂名乙烯“1#裂解装置分离系统张恒珍操作法”》。这套操作法如今已成了茂名石化工人解决日常操作难题的“宝典”。她还编写了近8万字的工艺培训教材,并担任培训班教师,将绝技倾囊授予青年工人。
面对外企和民企的高薪聘请,她始终不为所动,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守着装置,心里才踏实。”这是一位石油工匠最朴实的心里话。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参加工作时的张恒珍,理论知识和经验技术都很缺乏,但她决心成为石化行业的佼佼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痛下功夫,最终实现梦想。
B.工友史建波说张恒珍简直是一台“复印机”,是因为12000多个岗位参数她几乎都记得,简直是“问不倒”的“活流程”“全流程”。
C.最“敏感”、最“桀骜不驯”的装置在张恒珍手下却很“温驯”,这是她“把每个指标都当作工艺品去雕琢”,使操作精细到零差错的程度的结果。
D.本文有些段落写有具体年份,表明文章是依据时间顺序对张恒珍进行记述的,这可以使她的主要经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题2】文中大量使用准确的数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张恒珍是如何实现由中专生到操作大师的人生飞跃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为心声 歌如人生
——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艺术家阎肃
任晶晶
阎肃85年的漫漫长路、65年的艺术人生,像一部厚厚的人生长卷,读不完、品不尽、道不够……贯穿其中的对人生、对创作的深切感悟和矢志坚守,成就了阎肃艺术的“高度”和“长度”。
从艺65年,阎肃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他以兢兢业业的深情创作,把自己宝贵的精神宝藏化作优美的华章,他用简洁形象的诗句,唤起人们对时代前进的渴望。
1962年,全国人民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阎肃以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歌剧,为我们的党提气,为人民鼓劲。歌剧《江姐》产生的影响,远超出一部歌剧所带给人们的审美经验,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他三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作曲家王祖皆说:“天命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这部描写半个世纪前共产党员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歌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有人说,创作与其说是一种创造,不如说是一种寻觅——寻觅人们心底的声音,聆听社会的呼吸,扣准时代的脉搏。从阎肃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创作始终根植于火热的生活,敏锐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通过崭新的艺术创作和创造,反映鲜明的时代主题。
阎肃的亲人、同事们谈论较多的是阎肃的才气。剧作家周振天谈到,阎肃60岁时创作的《雾里看花》是为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的晚会而作的,阎肃却把它写成了极富哲理、充满新意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在词界一直被广为称赞。此外,像歌颂改革开放后北京翻天覆地变化的《北京的桥》,表现京剧特点、弘扬国粹的《唱脸谱》,以及歌颂科技工作者的《马兰花》等作品,阎肃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入手,娓娓道来。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认为,阎肃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时俱进,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永葆思想和精神不老,这是他最显著的创作特点。
在阎肃的儿子阎宇看来,父亲的才气源于勤奋坚持的品格。“我爸85岁还在上班,这点就和一般人有点不一样。”在阎肃夫人李文辉的眼中,阎肃身上最突出的就是那股钻劲儿,他是把学习当日子过的人,有时看着他每天伏案苦读的样子,令人不禁想起负重前行的骆驼。让曾是阎肃邻居的空政文工团青年演员易秒英感受最深刻的,也正是阎肃书房每晚亮至深夜的灯光,它像一盏引路明灯,时刻提示着作为年轻一辈的他们不可松懈的前进之路。
阎肃也曾在以往的采访中表示,“对我的评价,我惟一承认的,就是勤奋。”在创作中,他常常为一句歌词揣摩几个星期,为一个字茶饭不思,每一首歌词的背后,都是多少个辗转反侧的日日夜夜。他认为,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艺术品,更没有走“捷径”的成功者。
在空政文工团,为了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阎肃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面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引导年轻演职人员。在他的指导、影响和带动下,空政文工团涌现出词作家石顺义、车行,作曲家孟庆云、姚明,青年演员刘和刚、王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阎肃创作的文艺作品大多是写部队、唱空军的,这些歌曲说出了战士的心里话,写出了战士的真感情,让战士们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传唱。阎肃常说,一首好军歌就是一支冲锋号,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最广阔的战场在“前线”、最远大的抱负在“前线”、最深厚的情怀也在“前线”。为此,他一次次奔赴“前线”: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赴哨所。65年来,阎肃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一身军装,一份深情,85岁的阎肃依然用浑厚的嗓音有力地唱着:“云海大无边,蓝天多辽阔,任我飞行任我走,一双银翼保卫祖国。迎着太阳高声唱,我爱这战斗的生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肃通过歌剧《江姐》为党和人民战胜困难鼓舞了士气,这部歌剧创造的红岩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B.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阎肃坚定信念、充满热情,担纲创作的《党的女儿》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又一经典。
C.阎肃的言行影响了许多年轻演职人员,在他的引领下,空政文工团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
D.阎肃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大多是军歌。好的军歌会让战士们自发去唱,并成为军队响亮的号角。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是从勤奋钻研和无私帮助后辈两个角度来赞扬阎肃作为老一辈军旅艺术家的杰出贡献的。
B.阎肃能敏锐地感受社会时代的变化,深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因而能够创作出大量反映鲜明时代主题的文艺作品。
C.本文引用阎肃同事和家人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更真实地展现了他日常创作的情形。
D.阎肃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这是他对自我的肯定;也说明外界对他的评价太高。
E. 阎肃一生热爱军营,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他的优秀作品都是一次次奔赴军营创作而得的。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阎肃在文艺创作上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
——记何驽博士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了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墓葬区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以及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文物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任务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和他的队员们。
何驽博士上中学时就喜欢语文、英语和历史,特别是对文物考古一直很感兴趣。1981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考古专业,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2001年7月提前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但他更愿意到考古一线。后来,他主动要求下基层。在湖北荆州工作期间,他撰写了《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思考点滴》等5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他常给同事们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印证较大和深奥的理论,就必须到考古实践中去,掌握大量的考古实证,只有到都城遗址去考古,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野外工作条件一般都是比较艰苦的,但这些对何驽来说似乎已经习惯了。他说:“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他在陶寺一住就是四个春秋。作为领队,他经常带着队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总是白天在田野里搞发掘,晚上在灯下读书、思考、写论文,经常熬到夜里十一二点。四年中,他撰写了40多篇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何驽的发现,为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进一步提供了佐证。因为没有这一发掘,尧舜禹时代只能是神话传说,而何驽所做的一切,等于为印证陶寺遗址成为“唐尧帝都”提供了确凿的历史证据,这就让神话传说与考古结论相吻合,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何驽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也是令人叹服的。但谈起四年多的陶寺考古历程,他总是感慨万千。2002年,陶寺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研究项目,而他就是这个项目重点——陶寺遗址的牵头人,具体挖掘工作从哪里下手,大家都在看领队。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但工作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心里当时几乎没有谱。他知道应该相信文献,但也绝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而裹足不前。他认为,考古工作既要有大胆的设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他从小就养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性格,遇到事情总爱刨根问底。何驽和队员们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遗址,猜测该建筑可能用于观测日出。冬至时,考古队员冯九生专门来到建筑遗址现场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日出时,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于是陷入茫然。何驽认为很可能是观测点位置有偏差,该建筑应该是有观测冬至功能的。何驽的观点一时在考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各种说法不一,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何驽所提到的观测缝,是不是有意识做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很浮躁,想搞点轰动效应的人太多,何驽莫非是想制造爆炸性新闻贪图出名?”……不管周围的人怎么想,怎么讲,何驽并没有因此懈怠和放弃。之后何驽又邀请15名国内著名天文学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论证,基本确认该遗迹是天文观测遗址。而这前前后后的两年中,何驽的付出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考古专业的范围,涉足了天文学等领域,可想而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注重学习、研究、设想、推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2005年11月10日,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第438期刊登了陶寺发现古观象台的消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波兰的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予以赞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主要是指何驽的考古证实了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B.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目的是凸显传主的成就,引出下文对传主的事迹的介绍。
C.何驽对陶寺天文观测遗址的考证,证实了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D.最后一段属于侧面烘托,通过写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刊登陶寺发现古观象台这一消息,进一步表现了何驽考古发现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何驽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系,选择考古专业,这与他上中学时就喜欢历史,对文物考古有很大的兴趣分不开。
B.何驽认为大量的考古实证需要到遗址中去发现,只有到考古实践中去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其他途径不可行。
C.“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这里直接引用何驽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何驽在陶寺考古期间,白天带领队员们搞发掘,晚上还要写论文、搞研究,他撰写了大量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E. 陶寺遗址的考古队员在建筑遗址观测时发现,冬至那天,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由此断定,该建筑遗址并不具有观测冬至的功能,何驽却不这样认为。
【小题3】作为一位优秀的考古工作者,何驽身上表现出了哪些鲜明个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 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小题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