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传承人待遇微薄,非遗文化传承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目前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不仅要从自身做起,坚持和创新是法宝,而且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上述的材料中表明,非遗保护形势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D.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7 04:0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了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同时又以“莲花开落”比喻“我”走过江南的时间之长。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是音韵的和谐。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诗中多处运用比拟,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的十分鲜明。
D.“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同类题2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2】(小题2)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具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小题3】(小题3)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列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做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读,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代言谏制度对周人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邵公谏厉王止谤时提到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说明周代言谏制度中有“献诗”作为谏言的制度性安排,进入周代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

《诗经》中的颂美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谏言。今人以为谏言一定是批评性意见,不能用赞美之词,但古人并不这么理解。古人所谓美颂,不是阿谀奉承,而是树立一个正面人物典型,让君主去学习他们;或者描绘出一种美政理想,要君主去仿效。事实上,古人正是这样理解《诗经》的,当然,周代言谏制度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社会上层,它其实已深入到社会下层,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政治作用。西周实行过的采诗之制,就是言谏制度的一部分。

周代言谏制度除有采诗、献诗等制度安排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史献书”和“列士献诗”一样,其实都是周代言谏制度的题中之义。《逸周书•史记解》记有穆王要求三公、左史戎夫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朔望以闻”便可以印证周公所倡导的这种“史鉴”已经成为制度,并对周代社会政治产生了实际影响。

春秋后期,诸子崛起,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意,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他以“道德”为中心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提供的是“君人南面之术”,其所著五千言也是政教之谏言,孔子虽不是史官,但他的知识和学问于史,其编撰《春秋》,代行史官之责,也有以史为鉴之意;其一生活动都以政教为中心,《论语》开头两章即是《学而》和《为政》。战国诸子虽然各有个性,但“上说下教”却是他们的共性。尽管他们所进谏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甚至是卿大夫,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仍然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谤”其实是一种政治谏言,是庶人对统治者执政过失进行的公开批评。由于庶人意见不能直陈统治者,故要通过“士传言”来实现。听取庶人谏言是古代传留的政教传统,周代只不过将其制度化而已。

周代服侍天子的”百工谏”人数众多,分工细致。在周代“百工”中最出名的是乐官这个群体,而乐官这个群体中言谏活动最活跃的除了大师,则数俳优。在中国,君主使用俳优有悠久的历史。《韩非子》的记载证明俳优在周代尤其是在东周不仅为君王所喜爱,而且能够参与政教活动,俳优的政教活动主要是进行优谏,《史记•滑稽列传》载有俳优优孟、优旃向君主或公卿进谏的事例。

周代小说是随着“百工谏”的制度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成熟形态出现在春秋后期,故早期小说带有春秋后期的时代特征,它植根于世守其职的周代王官文化传统,受到言谏制度的激励和影响,在注重生活化和娱乐性的同时,仍然将政教工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代,体制内的诗歌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如邵公向周厉王进谏,认为天子应让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
B.树立一个正面人物典型,或描绘一种美政理想,让君主却学习效仿,这是古人所谓的颂美,而《诗经》中的谏言大多是颂美诗。
C.周代的言谏制度,对诗歌发展的影响不仅在社会上层,而且波及社会下层,西周的言谏制度就是采诗制。
D.“上说下教”是战国诸子的共性,他们继承了史官的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他们进谏的对象已经是诸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诗经》中的颂美诗为例,论述言谏制度与诗歌的关系。
B.文章以《逸周书•史记解》中的记述,论述“史鉴”产生的实际影响。
C.文章以老子、孔子为例,论述春秋后期诸子思想中的政教谏言
D.文章按照不同的文学体裁,分层论述了周代言谏制度和文学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取庶人谏言这个古代传留的政教传统在周代被制度化,庶人的谏言“谤”通过“士传言”来对统治者执政过失进行公开批评
B.在周代服待天子的众多“百工谏”中,乐官是最出名的群体,而乐官这个群体中,言谏活动最活跃的除了大师,就是俳优。
C.在中国,君主使用俳优有悠久的历史,在东周俳优能参与优谏等政教活动,史书中记载有俳优向君主或公卿进谏的事例。
D.随着“百工谏”的制度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小说,受到言谏制度的激励和影响,政教功能十分突出,而生活化和娱乐性减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基于近代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突出贡献,开启了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大发现时代。该学派最早证明了勾股定理。地理学的“大发现时代”爆发于短短的40年,却影响了世界数百年的格局。十五、十六世纪之交,以地球说为理论指导,借助于指南针和罗盘的发明,地球上不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和航线不断被发现。地理学大发现所引起的观念革命与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一样巨大,为近代科学革命开启了批判的理性天窗。

二十世纪被称为基因的世纪,“基因”几乎主宰了上个世纪生命科学的神话。1900年,德佛里斯、科林斯、切马克各自独立重现孟德尔遗传定律。1910-1930年,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定律,绘制第一个染色体的基因连锁图,出版了《遗传的物质基础》与《基因论》,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遗传理论体系。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并指出:碱基特异性配对可能是遗传物质复制的基础,碱基排列顺序可能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密码。这些革命性猜想是DNA双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一经提出,迅即带动了生物科学史上最惊心动魄、人类文明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划时代的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它揭示了万古遗传之谜及其遗传密码,揭示了统一万千生命世界的中心法则,产生了比“创世上帝”更伟大的基因工程。这段历史进程,毫无疑问,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组学的发展引领了20世纪末至今的生命科学大发现。“碱基的排列顺序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密码”,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又续写了另一空谷绝唱。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建立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70年代又建立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因此两度诺奖折桂。“序列之王”桑格的卓越成就,使读写基因的信息不再是空想。人类两大先锋科技——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通过序列实现历史性会师!1986年第一代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DNA自动测序仪诞生,26年来DNA测序能力呈指数增长,当前的日数据产量已达Gb级,比肩计算机芯片发展的“摩尔定律”。以色谱-质谱为代表的蛋白质大规模测序技术发展之势同样不可小觑,在生物质普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的2002年,一个样本可鉴定到的蛋白质尚不过几百种,而现今生物质谱一次运行可鉴定到的蛋白质竟多达数千种。

过去的20年里,DNA测序能力的迅猛增长和测序费用的急剧下降,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的DNA测序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以诞生不到十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例,目前已完成700多余种疾病和性状研究,新发现了5000余种致病基因和重要性状基因,其产出10倍于此前100年的发现,大发现时代的突出特征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此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建树也是可圈可点。如此辉煌的成就足以证明沃森10年前那句豪情万丈的预言:“未来所有生物学只有以基因组开始才有希望发展!”

(贺福初《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大发现时代”的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现是基于近代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启了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大发现时代。
B.爆发于短短40年的地理学“大发现时代”,借助指南针与罗盘发现了许多不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开启了航海大发现时代。
C.二十世纪是基因大发现时代,1900年的德佛里斯、科林斯、切马克各自独立重现孟德尔遗传定律并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遗传理论体系。
D.从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定律到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这一段历史进程,成为二十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五、十六世纪地理学大发现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与引发的观念革命一样巨大,打开了近代科学批判的理性天窗。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碱基特异性配对和碱基排列顺序是DNA双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揭示了遗传之谜及遗传密码。
C.弗雷德里克·桑格建立的基因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与DNA序列分析方法,使读写基因的信息成为现实。
D.沃森和克里克“碱基的排列顺序携带基因信息密码”的观点,是继其DNA双螺旋结构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上一世纪,基因研究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B.第一代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DNA自动测序仪的诞生,使生物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结合。
C.随着DNA测序能力的迅猛增长和费用的降低,DNA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
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临床诊断与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在这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建树也是可圈可点,我们仍需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