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然后回答问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小题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4:4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和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药已经扬帆起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小题3】你认为我国中医药这座宝库要想永远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很有魅力,其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吸引了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不同的读者的兴趣,他们都喜爱金庸小说。
B.金庸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涉及中国诸子百家蕴含的文化思想,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
C.金庸早期的作品《神雕侠侣》刻画了郭靖这一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的壮举正是儒家思想的再现。
D.金庸的作品涵盖了绝大部分的中国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点明金庸小说的成就,然后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交响乐”“ 长篇画卷”用了比喻论证,便于读者形象地了解金庸作品。
C.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D.文章结尾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金庸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充分肯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金庸作品涉及中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如“苍山洱海”“新疆雪莲”等等,从小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
C.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的展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由强而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D.“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惊心的照相
何葆国
老霍在刑警大队搞了二十个年的摄影,专门给尸体和罪犯拍照。在他办公室的一只大立柜里一叠一叠都是这些照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老霍的照片常常印在“认尸启事”和“通缉令”上面,漫不经心看一眼倒没什么,假如认真看的话,一定会触目惊心,好像有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许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看现场或者面对罪犯都很平静,倒是看老霍的照片,反而有一种莫名的震惊。
老霍二十年来除了给尸体、罪犯拍照,极少用相机,远的不说,近的仅有三次,而这,绝对就是最后的三次。
这天下班了,办公室里只剩下老霍和同事白副。白副看见老霍桌上的相机,忽然心血来潮,说:“老霍,给我咔嚓一张。”
老霍很为难,说:“我从来拍的都是尸体和罪犯……”“没事,你随便拍一张就是了!”白副坚持要拍,老霍只好给他拍了一张。
照片洗出来之后,老霍吓了一跳,他拍的白副活像一个死人!
老霍没有把照片给白副,好在白副也忘了。没多久,白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车祸身亡,他死的样子……老霍一连做了许多天恶梦。
又有一天,老霍背着相机从现场回来,他走上办公楼,看见黄政委正站在走廊上眺望远方。黄政委是老霍的老上级,他平时待下属总是和和气气的,一点没有架子,老霍便上前尊敬地叫了他一声。
黄政委见是老霍,笑道:“老霍,辛苦啦!你这海鸥机用了十几年了吧?”
老霍说:“今年满二十年了。”
黄政委说:“你提个申请,局里议一议,给你换个现代化的!”
老霍用“海鸥”用得顺手,也用出了感情,从没想过换机子,但是对黄政委的好意还是很感激,便连声道谢。
两人聊了几句,黄政委说:“给我来一张吧。”他立即摆出拍照的姿势,脸带微笑,和蔼可亲。老霍犹豫不决,黄政委笑道:“快啊,不要浪费我的表情啦!”老霍迅速调好焦距,按下了快门。
几天后,黄政委的照片和十几张罪犯的照片一起洗了出来。老霍凝神一看,顿时一阵心慌意乱,他觉得黄政委的表情……他不敢往下细想。
一个星期后,黄政委因受贿罪被捕,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惊讶,只有老霍表情平淡,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一阵子,城北的干部新村接连发生三起盗窃案。罪犯很狡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大家跑了几天,还守了两个晚上,连个影子也没碰到。
那天,老霍独自到新村查访,回来路上,腰间的BP机响了,原来是儿子在呼,说是母亲突然昏厥在地。老霍知道老伴心脏病复发,没来得及回局里,直奔家去。回到家里,老伴因为吃了救心丹,已经好了许多。老霍问她要不要上医院,她说不要,老霍于是便松了口气。儿子看见老霍背着相机,说:“爸,给我照一张证件照吧,我们厂里填表要用照片。”老霍说:“到照相馆去照。你早几天怎么不照?”“我忙嘛,忘了。”
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老霍想到晚上该把胶卷拿出来冲洗,里边还有一张底片,便勉强答应给儿子拍了一张。
晚上,老霍在局里的暗房中冲洗,当他看到儿子的照片时,心里蓦地一惊,那眼睛的深处,透露出一股难以掩藏的邪气!难道……老霍一夜没睡。
第二天,等儿子上班以后,他走进了儿子的房间搜寻,撬开了锁着的一个抽屉,除了老虎钳、凿子几件工具外,还有几扎外币和一包黄金首饰。老霍只觉得眼前一阵昏暗,几乎要跌倒……他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家,坐出租到局里,敲响了局长办公室的门……
第二天,儿子被传讯,经侦查,他果然是新村撬窃案的罪犯之一。儿子被逮捕,老伴因受了刺激,心脏病突发而死去,老霍便成了孤身一人。
(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只要是认真看老霍照片的人一定会感觉触目惊心。原因是老霍抓住了拍摄对象瞬间的真实,并把它完全准确的表现出来。
B.老霍不愿意给白副拍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期给死尸和罪犯拍照,会给白副带来厄运。结果证明老霍的预感是对的。
C.老霍给白副拍的照片像个死人,这一细节有超现实的色彩,其作用在于表现老霍摄影技术的出神入化,为下文做铺垫。
D.从照片发现儿子有作案嫌疑,老霍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发现了作案工具,并果断报案。这表现了他大义灭亲,但撬锁行为的违法性也有损于人物形象。
E. 儿子入狱,老伴突发心脏病去世,老霍孤苦伶仃。这一结局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使得这一形象更丰满更典型。
【小题2】老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分别说明这些主题是从哪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高科技基因身份证

解读人类染色体组是最近这些年科学家的头等大事之一。科学家发现,基因研究成果能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推广基因身份证。实际上,只要从手指上抽点血,再检测几片染色体螺旋结构切片,就能建成一张个人基因身份证。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和欧洲有为军人服务的DNA银行。最近,欧洲又新增罪犯DNA银行。即使在今天,做一次DNA检测的费用也不算低——约100美元,但这项措施有利于遏制罪犯。英国明确规定:所有暴力分子必须把自己的血样送交DNA银行。

科学家认为,基因身份证的作用不应该局限于证实本人,应扩大其所包括的内容,例如该人某些疾病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已知世界上就有约5000种疾病跟基因突变有关。人人进行基因检测,建立个人基因身份证,有助于增强国民健康。

医生都知道,与世隔绝的民族或人群更容易患上遗传性疾病,1944年在塞浦路斯发现地中海贫血病——一种严重的血液遗传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了1970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那么再过40年约有40%的塞浦路斯人将为病人输血,而且岛上的预算也得把大量的钱财用于治疗。为此,塞浦路斯政府不得不采取严格措施:对每个家庭进行调查,把那些具有“坏”基因的家庭归入资料库,并对年轻人进行婚前检查。如果新郎和新娘同时具有危险基因,那将施行一定的措施,甚至被禁止结婚。

问题是基因预测的疾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即使某些确定具有某种疾病因素的基因,也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但是,关于某种基因会引起某种疾病的信息,不可能不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当发现有可能引起乳腺癌的基因BRCA1和BRCA2之后,美国许多女姓纷纷检测自己的这些基因是不是发生突变。在那些查出“坏”基因的女性中,乳腺癌发病率达45%--85%。癌症恐惧症迅速蔓延,连健康女性也急忙做乳腺切除手术。

不健康基因的携带者还遇到一个问题:人们歧视残疾人和重病患者。设想一下,那些被确诊为携带BRCA2基因的女性的处境,她不一定发病,但雇主会重新聘人。

现在世界上许多医疗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审核基因身份证,以期减少自己的风险。显然,那些携带“坏”基因的人付出更多的费用。总之,科学家担心基因身份证会产生负面影响不是没有理由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有关“基因身份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身份证是基因研究成果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实例,目前已经得到推广。
B.基因身份证的建成方法很简单,只要从手指上抽点血,再检测几片染色体螺旋结构切片,就可建成一张个人基因身份证。
C.基因身份证是一种可能预测个人某些疾病的发展的身份证
D.建立基因身份证将不仅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健康,而且有利于遏制罪犯。
【小题2】下列内容中是塞浦路斯政府在防止“地中海贫血病”恶化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A.到2010年让40%的塞浦路斯人为地中海贫血病患者输血。
B.政府预算把大量的钱财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病。
C.对每个家庭进行婚前检查,把那些具有“坏”基因的家庭归入资料库。
D.对年轻人进行婚前检查,如果新郎新娘任何一方,具有危险基因,那将实行一定的措施,甚至被禁止结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预测的疾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进行基因检测,建立基因身份证将有利于国民体质的增强。
B.基因身份证的推广可能使一些不健康基因的携带者面临新的问题,如就业困难。
C.世界上许多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审核基因身份证,相同年龄且目前健康状况相同的人可能因所携带的基因不同而交纳不同的保险费用,甚至会可能因某些遗传基因而被拒绝投保。
D.基因身份证在证实本人方面的优势应该大大优于现行的普通身份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礼为基,法律为盾
李维睿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综观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推行“德政”发出政治呼声;其后,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引导下,执政者始终强调“德治”,坚持“德化天下”,并通过推动礼法合一,实施“德法合治”,构筑起了我国独特的“礼法文化”体系。我国古代的“德法合治”由“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个环节组成。
“行德以礼”:礼是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
古代德治中的“德”,与今天一样,指的也是道德、品德、德行等,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价值取向。古人为“德”找到的现实载体便是“礼”。《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治国以道德为导向,施政的举措便是推行“礼治”,把礼作为以德治国的实践手段,人民才能知廉明耻、从善如流。
首先,从礼的上看,礼仪的制定和实施,表现出来的是人类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感,即所谓“人之常情”。基于情感而发的礼,自然能得到普遍遵循,这与道德从日常中抽象、获得大众认同的路径是一致的,如祭礼表达对祖先的思念敬重、丧礼寄托亲属的哀思,还有婚礼、待客礼等等,这些传统保留到了今天,成为不成文的规则,不履行则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它代表的是人伦道德的底线。其次,从礼的实施上看,一切礼仪制度都始于个人实践,这种实践可视作自我修养,包括对欲望的约束,这与道德重修身、重教化、重感召的特性是相一致的。事实上,礼治发挥的正是“化成天下”的道德功能。再次,从礼的渗透性来看,古礼纷繁复杂,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一说,有冠、婚、丧、祭四礼一谈,前者重国之礼,后者重家之礼,可谓纵贯国、族、家与自身,其主线便是以孝、忠、仁、义、信等为核心的人伦道德。
“由礼生法”:法与礼的统一、互补
礼作为道德的规则,其表现形式往往是行为规范,解决的是“该做什么”“按什么流程做”的问题。即便如此,礼也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尤其是对违礼行为的追究惩罚,必然要诉诸具有普遍威慑力的法律,用法治来维护礼治。一般认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我国便加速“礼法合一”的进程并开始形成独特的“礼法文化”。“礼法合一”的主要路径是“由礼生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是作为原则性的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的。比如,汉宣帝时期把“亲亲得相首匿”纳入法律之中,“恤刑”“八议”“准五服以治罪”“十恶”等礼的原则,则是在汉唐之间纳入法律之中,并上升为法的指导原则。上述纳入法律的礼,不少在现行刑法中仍有所体现:比如近亲属无作证义务,对未成年人、老年人、聋哑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可从轻或减轻刑事处罚等。
“以法护德”:实施法律的落脚点
在我国古代,施行法律的目的便是维护礼制、捍卫道德。一方面,国家直接通过刑罚来惩治道德问题。以唐律中的“十恶”为例,其中“恶逆”是指殴打、谋杀直系尊亲之行为,“不孝”“不睦”“内乱”的情节虽轻于“恶逆”,但也严重悖反家族伦常,“不义”是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不道”则是情节恶劣的杀人不法行为。律典把严重的失德行为直接上升为犯罪,并与常规犯罪予以区分,实施严格处罚。另一方面,遇到道德与法律或者礼与法之间的冲突时,国家会进行权衡与调整,以期法的实施始终维系道德观念。比如不同层次的道德观念之间也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德礼的柔性,在法律与道德、情理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平衡两者关系,兼顾秩序与和谐,这种理念对今天法律的制定实施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古代的德治与法治,以德礼为基础,从道德出发,通过礼仪来实践道德,同时生成、改造法律,以取得强制执行力;以法律为后盾,维护道德的行为、惩罚失德的行为,保障德与礼的实施。以此构筑起“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德、礼、法既统一在道德观念之下,同时又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同功用,德礼重内修、重教化,法律重纠违、重处罚,共同推动实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自身的和谐治理。
(选自2017年3月22日《学习时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讲的是是治国只有以道德为导向,推行“礼治”,把礼作为以德治国的实践手段,人民才能知廉明耻、从善如流。
B.从礼的上看,礼仪基于“人之常情”;从礼的实施上看,礼仪制度都始于个人实践;从礼的渗透性来看,纷繁复杂的古礼纵贯国、族、家与自身。
C.以法护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直接通过刑罚来惩治道德问题,一是遇到道德与法律或者礼与法之间的冲突时,国家会进行权衡与审议。
D.不同层次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国家会发挥德礼的柔性,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来平衡,兼顾秩序与和谐,此理念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礼、丧礼、婚礼、待客礼等是基于人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的常情而发的,因此能得到普遍遵循,这与道德从日常抽象、获得大众认同的路径是一致的。
B.人们认为,从汉武帝时期起,我国便加速“礼法合一”的进程并开始形成独特的“礼法文化”。而今古不同时期纳入法律的礼,有些在现行刑法中还有所体现。
C.“礼法合一”的主要路径是“由礼生法”,礼是作为原则性的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的。如汉宣帝时期的“亲亲得相首匿”以及汉唐之间的“恤刑”。
D.即使礼可以解决的是“该做什么”“按什么流程做”的问题,但也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违礼行为的追究惩罚必然要诉诸法律,用法治来维护礼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后来执政者就坚持“德化天下”,通过礼法合一,实施了“德法合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礼法文化”体系。
B.文章以我国历史上执政者始终强调“德治”并通过推动礼法合一,实施“德法合治”,构筑“礼法文化体系”来论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C.经历了“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个阶段,我国法律最后形成了以德礼为基础,以法律为后盾的“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
D.“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中,德礼是基础,法律是后盾;德礼重内修、重教化,法律重纠违、重处罚,德礼和法律既有统一性,又有功用的不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