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丁果小店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东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选自2008年2月11日“新浪微博”,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小戏班”会在“我”心中“一直无法抹去”?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作品标题为“深山里的小戏班”,为什么还写了赤脚医生小白、不知姓名的代课老师以及房东刘琢等人?(4分)

【小题3】“小戏班”是大山贫困闭塞环境的产物。随着大山环境的不断改善,“小戏班”是否还有必要保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在创作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

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涵着较美的意境,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又补充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是王国维的关于作家个性、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意与境关系不同的著名论述。他对诗词意境的这种划分,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但其不妥之处也非常明显。对于如何划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而主要是看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如果说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还好理解的话,那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则未必妥帖。因为“采”菊和“见”南山显然有“我”存在,分明是作者本人。

其实在文学创作中,大凡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各自进步的审美观照下,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能动地反映生活的产物,是艺术家的情感和心灵的外化。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怎会是以物观物,分明是诗人所观之“物”,也是诗人所“化”之物。他的“人惟于静中得之”说出了“无我”的基本特点,就是诗人在冷静之中回味出来的妙境。这样,诗人的情感不在诗中直接显现出来,因而造成了一种仿佛无我的意象。这样说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非“有”与“无”的区别,而是“显”与“隐”的区别。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有我之境”仿佛是一种人工妙合,“无我之境”仿佛是一种自然浑成。后者更高一层。前者多用拟人化的手法,直接显现诗人的情怀;后者通过对景物的巧妙点染,使之淡然辉映。看似与己无关的景物的直觉诉诸笔端,实则是作家比较客观地描绘景物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这是诗中更不容易创造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是优美的;“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是宏壮的。
B.“有我之境”多用拟人化的手法,直接显现诗人的情怀;“无我之境”通过对景物的巧妙点染,使之淡然辉映。
C.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有我之境”。
D.“无我之境”仿佛人工妙合,“有我之境”仿佛自然浑成,两者有“隐”和“显”的区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分析,说明王国维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有不妥之处。
B.“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论是“有”与“无”的区别,还是“显”与“隐”的区别,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不是以物观物,分明是诗人所观之“物”,也是诗人所“化”之物。
D.“无我之境”就是把于己无关的景物的直觉诉诸笔端,这在诗中更不容易创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认同王国维对诗词意境的划分,作者认为所谓的“无我之境”实际是诗人情感不在诗中直接体现,因而造成了无我的意象。
B.文中一会儿说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还好理解,一会儿又说这句诗怎能是以物观物,但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C.本文通过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分析,说明王国维的观点是不妥的,这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很有启发和帮助。
D.对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虽然作者与王国维不尽相同,但还是受到了王国维的启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冲动的河流
宁肯
火车驶出开罗,城市灯火渐稀,窗外夜色茫茫。我睡眠不好,在火车上更无法成眠。尼罗河可能就在身边,却咫尺天涯,我看不见她。毫无疑问火车沿着尼罗河行驶,直到一个名叫阿斯旺的地方才会停下。那是火车终点,不是河流的终点,在埃及河流没有终点。尼罗河,从中学时代我就曾在地图上无数次想象她,现在她就在我身旁,可我仍要像在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北京,像在孩提时代那样想象她。
夜晚我数次拨开疾驶的列车的窗帘,但是一无所见,我甚至只在窗玻璃上看到了自己的面孔,如同我在国内旅行常有的那样。白天已参观了古埃及博物馆,与纪元前三千年的墓葬文明,数万个橱窗,一一会晤,说实话我的感觉并不好。金字塔是真实的墓地,而古埃及博物馆则像6000年墓地的盛宴,虽琳琅满目却让人窒息。即使到了金字塔下,我的感觉还是没好到哪儿去,反而耳边一再响起《尼罗河传》的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说过的话:“无论法老有多么长寿、多么强大,即使他大肆宣扬登极四次,尼罗河仍要比他长寿和强大一千倍。实际上现在只留下了三个雕像,第四个雕像上面的砂岩部分已倒在自己脚下。”这是真实的场景,是我看到的场景,晚上在驶离开罗的火车上回忆的场景。我更渴望见到尼罗河。
在失眠中无论如何我还是睡着了,一觉醒来,我见到了真正的埃及,我认为只有尼罗河才称得上真正的埃及。阿斯旺是个水边小城,尼罗河从城边静静穿过,岸上绿树成荫,古老的旅游马车在便道上奔驰,即使不坐上去,即使只在路边看着花哨马车奔跑的样子也让人高兴。阿斯旺小城因阿斯旺水坝驰名世界,在三峡大坝未建成之前它是世界第一大坝,坝高110米,上游库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大坝之下,飞流直下的尼罗河在远处同样安静,如同梦幻。伟大的尼罗河因一条人工的大坝仿佛把一个古老的梦分成了两个梦,人站在大坝上仿佛手挽两条不同彩练,跳一种两重天的造型强烈的阿拉伯舞。不久之后我在红海“一千零一夜”的舞台上还真看到了类似的舞,让我不禁想起站在阿斯旺大坝上的如梦如幻的情景。“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瘦男子,身着色彩舞衣,随着音乐翩然旋转。当音乐的速度加快,舞者的裙摆也跟着飞扬起来,极像一张巨大落差的彩色的大伞;当速度转到最高点,裙子竟然分开成上下两层,上面那层慢慢上升,形成一个倒伞,包裹起舞者头部。突然间,这伞又滑到舞者的手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伞舞!那真是千变万化、如幻如梦。据说这种舞蹈是由13世纪伊斯兰神秘教派哲学家所创,是为了冥想之用。透过单调、简单的动作,达到宗教的高潮与冥想之境。我不知道建造阿斯旺水坝是否受到这种古老舞蹈的启示,但是的确,我在大坝的风中感到了旋转,甚至在一种眩晕的飞速的如梦如幻的落差中产生了瞬间的冥想:我就是那个圆点。
‚阿斯旺的确让人冥想。
由于大坝的建造埃及的经济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代价,一种诞生于尼罗河的古老水文——时间节律,随着大坝耸起彻底不复存在,六千年的古老文明实际上到1970年大坝耸起才真正宣告结束。
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把一年确定为了365天。在古王国时代,当清晨天狼星出现在下埃及的地平线上,也就是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时,尼罗河开始泛滥。泛滥的时间非常准确,简直就像钟表一样,古埃及人把这一天称为一年的第一天。那时观测天象的祭司清晨密切注视着东方地平线,就是为了找到那颗天狼星。
“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出现了!”
身材高瘦、脸庞黝黑、鼻子尖尖的祭司精神振奋起来,很快这一消息从下埃及传到上埃及,进而传遍整个埃及。那时尼罗河两岸的庄稼该收的大部分都收了,但还应该清理一次;勘界用的标志该埋的都埋了,但还应该检查一次。然后,就静静地等着那浩浩荡荡的尼罗河水携带着肥沃的泥土来吧。
与黄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同样孕育了古老文明的河流不同,尼罗河的泛滥极有规律,每年洪水何时来,何时退,古埃及人很快就掌握了。每次洪水泛滥都会带来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但洪水之后,土地的边界全部被淹埋,重新界定土地边界需要精确的测量,于是在埃及产生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土地测量员,这些土地测量员就是现代测绘学的鼻祖。洪水是可怕的,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洪水和猛兽联系在一起。然而,尼罗河两岸的埃及人民不仅不将尼罗河泛滥视为不幸的灾难,而且还虔诚地盼望其泛滥,并于其泛滥之时予以隆重的庆祝。那时人们喜气洋洋,河面上,无数舟楫荡漾,人们在船上唱歌跳舞。
但是这一切都已结束,水文的节律消失了。
天狼星照样升起,而河水已不再冲动。
阿拉伯人仍在跳舞或冥思。
会永远冥想下去吗?
(2012.5.10《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篇游记性质的散文,作者的游踪是全文的主要线索。
B.文中有多处关于阿斯旺大坝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赞美:现代的大坝和古代的金字塔交相辉映,都是人类的杰作。
C.文章对尼罗河的描写虚实结合,既有“尼罗河从城边静静穿过,岸上绿树成荫”的实写,也有更多想象联想中的虚写。
D.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创造了“太阳历”确定一年有365天,这是对埃及人民智慧的肯定,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又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E. 作者对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的描写饱含深情,既有对尼罗河孕育的埃及文明的充分肯定,又有对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命运的思考。
【小题2】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解析文中划线①处的含义。(4分)
(2)分析文中划线②处的含义及作用。(3分)
【小题3】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5分)
【小题4】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并就所拟题目阐述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与人文似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一般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形而下的,另一个是形而上的。如果说,前者属于倾向于外部世界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的话,那么,后者则属于倾向于内心世界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当然,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和文化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和文化的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须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特别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还有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的确,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功利性,至少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并且最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于是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容易看到的。但是,科学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地依靠实证和功利这两个“齿轮”运作的机器,而是由无数具有极高品位和素养的人(科学家)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这些人带着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怀着什么样的探索动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心灵体验,最终碰到并抓住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人们不易觉察的。
另一方面,人文作为一种文化,也同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我们不妨以艺术为例。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而“诗是真正地让我们安居的东西”。这显然都是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其实,艺术也存在着技术性很强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在这个形而下层面上,艺术强调的是实验、技法、技艺和功用等等,这与科学非常相似。要是没有形而下层面,艺术就不可能成为艺术。
总的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前者是体,后者是魂。如果说,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技术层面上的精湛和高超,那么,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奥和高远。然而,这两个层面和两种价值取向又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的。没有体的魂只是空洞而抽象的魂,因而不可能有活的生命;反之,没有魂的体则只是死亡而僵硬的体,同样没有生命。正是这种体和魂高度有机的结合,才使得科学与人文成为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充满着丰富的人性和不竭的创造力,因而充满着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孟建伟《教育与生命》)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人文形而下的层面是倾向于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形而上的层面是倾向于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
B.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等影响了人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
C.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表面非常不同,但在结构上却十分相似,即都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
D.尼采与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没有关注到艺术形而下的层面,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实证、功利和思想、精神两个层面高度有机地结合使科学和人文充满人性、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B.科学活动中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都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是显性的,容易引起人们重视。
C.科学和人文都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们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D.科学和人文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能让我们领悟到它们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科学具有形而上的层面、人文具有形而下的层面,这是对科学与人文中容易被忽视的层面的强化。
B.因为形而下层面在很大程度上追求技术的精湛和高超,所以形而上层面就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精神的深奥和高远。
C.科学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形而下层面的东西决定了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
D.只有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蚊刑
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是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薰,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洗澡要带火艾,一手举着在头上绕圈儿,一手搓灰洗身,稍慢一时,便黑压压落满前胸后背,搭手一拍,鲜血满掌。晚间大解,更需火艾,一手提裤脱裤,一手拿火艾身前身后甩。若不然,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更可怕的是叮了人的要害。那玩艺儿最怕叮,肿得透明,屙尿也要滴湿鞋。据传当年包公下陈州就曾受过此苦。好在人们不愿朝清官身上泼黑,于是未见诸文字,只是口传而已。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净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肉,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介绍的是清末发生在陈州的故事,首先介绍说明“蚊刑”起源的地方、产生原因、发展,然后用细节描写介绍蚊刑的特点,详细描写贾知县受刑过程。同时,作者在文中设置悬念,暗示小说结尾的必然性。
B.小说语言独具特色。文白相间,娓娓道来,文言与方言相结合。如“陈州城四周皆是……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落下黑麻麻一层,屁股当即要’肥’一圈儿…”很让人回味。
C.蚊刑规定“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时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由此看出,贾知县制定刑法公正客观,法制有方。
D.小说举包公这个例子,是说外埠人进入陈州的遭遇,证明陈州花蚊的厉害,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包公和贾知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公对“花脚蚊子”也无可奈何,暗示政局黑暗。
E. 本文哲理性强,文化底蕴深厚,富有传奇色彩。文章中贾知县说的“逆来顺受”,作者用得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暗示主题。
【小题2】这篇小说结构精巧,前后勾连严密合理,请简要概况分析。
【小题3】概况分析“贾知县”的形象特点。
【小题4】有人说,土匪悟道放了贪官是全文一大败笔,也有人认为贪官不死是作者的一大创造,你的观点如何,理由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得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内涵。(4分) 
①(李冰)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②看九寨沟的水,……,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
【小题2】“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水之经典”蕴含了哪些深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