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月光
胡玲
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简陋破旧的工棚里,洒下一地清辉。
大毛翻来覆去睡不着,精瘦的身体里,一颗心翻江倒海。
下午,二毛打来电话,说学校在催学费了,娘准备把家里的牛卖了。没了牛,怎么种地怎么活啊?想起家里的困境,18岁的大毛辗转难眠。大毛轻轻下床,推开工棚的木门,走了出去。
工棚外,月光皎白如雪,月光下,工地静极了,仿佛睡着了一样。大毛披着银白的月光,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仓库前。仓库的门虚掩着,工长斜躺在门边的凉席上,鼾声如雷。门前,一摞摞电线堆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这些电线贵得很,200多块钱一卷呢。大毛蹑手蹑脚走到电线跟前,轻轻抽出三卷电线,掂量一下,不重。
大毛犹豫片刻,把一卷电线放回原处,手上只剩两卷电线。两卷电线,可以卖400元钱。400元钱,正好是二毛欠学校的学费。
大毛紧紧拽着电线,拼命朝前跑,夜风吹得他的衣服像两面乱舞的旗。他一口气跑到工地外面的小树林里,趁着月色,大毛将两卷电线藏在大树下的草堆里。
第二天午休时间,大毛偷偷把电线拿到镇上五金店里卖了400元钱,一分不少地寄回了家。
整整一天,大毛都在惊恐中度过。出乎意料的是,工地平静如旧,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像自己偷电线的事从未发生一样。
晚上,大毛躺在床上,下意识摸摸口袋,心里一惊,揣在口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在了。大毛的心猛烈地跳起来,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他害怕的并不是录取通知书丢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打算念大学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他继续读书。他害怕的是录取通知书上有他的名字,他断定录取通知书昨晚掉在仓库了。如果工长捡到录取通知书,就会发现他偷电线的事,那样,他会被赶出工地,还有可能被扭送进派出所。
大毛的心忐忑不安,难以平复,他觉得每一秒钟都很难捱。
“大毛,出来一下。”工长突然在工棚外叫他。大毛的心蹦到嗓子眼。
工棚外,月色明亮,大地如同罩上了一层水银。大毛紧张地站在工长面前,头垂得很低很低,他不敢看工长的眼睛。
“大毛,你不用在工地做了,你走吧。”工长终于说话了,和大毛预想的一模一样。
不出大毛所料,工长拿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我早上在仓库门口捡到的。”工长说。
大毛盯着那张录取通知书,盯着这张自己看了无数次的通知书,原本自己引以为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今天却成为了他偷窃的有力罪证。
“工长……对不起……电线是我偷的。”大毛艰难地吐出几个字,颧骨凸现的脸红得如同柿子。
“不要说了。”工长打断大毛的话。“这件事情只有你知我知,我买了两卷电线放进去了,没有人会知道的。”工长轻轻地说。
大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抬头,看到工长正微笑地看着自己。这笑脸那么熟悉,让大毛想起老家的父亲。
“你走吧,回去吧。”工长说。
大毛不说话,他不想回去。
“回去念大学。”工长说出的话让大毛很震惊。
大毛想说自己家里没有钱供自己念大学,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工长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递给大毛。“把这些钱拿去交学费,以后我来资助你。”
一股暖流淌进大毛心里,再流到他眼睛里,变成一滴滴热泪从他的眼睛溢出来。大毛不伸手接钱,他知道,工长手上的钱重如千斤,这是工长用无数血汗换来的。
工长将钱硬塞进大毛的口袋。
工长欣慰地笑了。30多年前,工长和大毛一样大,那一年,他也考上了大学,家里没钱给他读书,他流落到工地上。眼前的大毛,多像30年前的自己啊。
那晚,大毛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工长的目送下,披着明亮的月光踏上了回家的路。
白色的月光,照得大毛心里亮堂堂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大毛经历了接到电话忧愁,偷电线时紧张,发现通知书丢失忐忑,工长叫他时害怕,工长给他钱时感动这一情感变化过程。
B.大毛虽然偷了电线,但他仍然是一个善良正直之人,他偷电线卖钱,是为了替弟弟交学费,也是为了不让妈妈卖掉赖以生活的牛。
C.如果不是大毛自己承认,工头可能就不会发现电线失窃一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毛初次行窃,内心的惶恐不安使他暴露了白己。
D.工长是个善良的人,他发现大毛偷电线后并没有揭发,而是自己买了电线,并且资助大毛去上大学,正是工长的善良拯救了大毛。
 
E.行窃被发现后,大毛只能离开工地,工头这样做也是无奈的选择,但他无意间的这一善举,却给了大毛以正面的教育:为人要真诚。
(2)小说中的“大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是“白月光”,文中也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关于工长30多年前考上大学而没有上的情节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画痴”张守义
张守义先生刚刚去世了。回忆起他的桩桩往事,不禁欷歔。
他是大名鼎鼎的书籍装帧家,也被同行称为“画痴”。在创作构思时,他往往如醉如痴,一张张草图或墨稿瞬间即能铺天盖地:柜上贴着,墙上挂着,桌上摆着,地上摊着……他手里捏着笔,站在纸里端详着,一会儿踮着脚往墙上的稿子上添上一盏街灯,一会儿又蹲下身子,将地上草图上的两株树抹去……这时候,要有同事来问他什么事儿,他往往神不守舍的敷衍两句,过后,一准儿忘得一干二净。他平时的精神状态是病弱、迟钝、疲惫的,然而,若和他谈起装帧艺术的创作规律,他很快会振作起来。
张守义先后为冰心、艾青、刘白羽等人设计了一批出色的封面,受到文学界、装帧界的广泛好评。在设计《春天的竖琴》封面时,张守义翻阅了积累的桂林风光速写,有了新的立意。在封面正中,以大胆破格的寥寥几笔画出了亭亭玉立的山峰和水中清晰的倒影,使人眼前浮现出挺秀的竖琴造型,还让人仿佛听到了江水荡漾的声音。为了这件约稿,著名老诗人晏明登门造访,上下五楼有好几次了,这回见到了效果图,十分喜悦。不过他总是觉得封面的颜色太淡,美中不足。于是和张守义商量:是否改得浓一点、红一点?张守义出于色调比对的需要,没同意作者的意见,却答应再推敲一下。过了几天,张守义拿出有着12个不同色调小太阳的构图请作者审看并任选一种,老诗人被感动了。
设计罗马尼亚名著《什特凡大公》封面时,张守义想用什么来表现什特凡大公的权势呢,可想了几天也没想出来。有一天到印刷厂看样,他顺手把提包和帽子放在地上,一位师傅马上捡起帽子,掸掸土说:“老张,你对帽子太不仗义了……”这件小事使他醒悟到:帽子不仅暗示人的身份,也象征了人的尊严,那么,对于大公呢?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公共汽车抛了锚,可他的思绪一直没间断。在他和乘客们下来推车的时候,他眼前忽然一亮:皇帝的金冠、皇后的凤冠都很重,为什么他们都顶在头上呢?从古至今帽子都是有象征性的。哎!就用皇冠“特写”来象征什特凡大公的权势。这时汽车打着了火,乘客们一拥而上,车开动了。车上的小青年见他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处,都笑了。
怎样使外国文学书籍封面上的人物形象神态各异而不雷同呢?张守义想,要细致入微地描绘每个人的一颦一笑,最好是面对面地反复观察。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专业会议,住在一家外宾很多的饭店。他发现电梯间里各种各样的外国人很多。这不是观察人像的最好机会吗?他从一楼驾云似的上升到了最高层,又从最高层飘然而下……回到客房,他那速写笔飞快地在本子上跳动着,默默记下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前不久,张守义拿出一件封面给我看,只见淡雅的构图之中,亦藏亦露地布满了俏丽的花卉,那结构,形态新颖极了。一问,才知是一丛干枯的野花经他复印处理后,才成为这样的画面。“我这是偶然得之。”原来,一次他去外地讲课,分别晚会上,他那略带嘶哑的高亢的陕北信天游和深沉的日本八木小调,激起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最后,他压轴的一曲《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将晚会推向高潮。次日,几位女士从山上采集了一丛野花送给了这位大家喜欢的老师。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传主的形象,如他在创作构思时的如醉如痴与神速和他平时病弱、迟钝、疲惫的精神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设计《春天的竖琴》封面时,张守义不同意老诗人晏明的修改意见,这反映出他性格中固执的一面。
C.文章列举了几件小事来表现传主的形象,如他坐公交车时还在思考设计,在电梯里观察外国人的举止神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更能反映人物特点。
D.文末作者又举了张守义唱歌这一事例,这说明张守义不光是痴迷于装帧,还多才多艺,受人欢迎。
E.“我这是偶然得之”一句话既解释了张守义封面构思的,也表明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说“他是大名鼎鼎的书籍装帧家,也被同行称为‘画痴’”,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主要写了张守义的几件“痴”事?请列举出来。(6分)
【小题4】文章是如何表现张守义的“痴”的?请结合文本,谈谈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春秋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诗经》结集,然后进入以《春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拥有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实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
②“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中普遍地赋诗称志。他们赋诗时点出《诗经》中现成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左传人》赋诗74首,见于今本《诗经》的59首,其中国风24首,小雅27首,大雅7首,颂诗1首。《国语》记赋诗7首,其中国风2首,小雅4首,逸诗1首。春秋时期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因而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
③“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因此,春秋赋诗即使心有逆杵,也尽量通过赋诗的艺术氛围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构方法。《左传》襄公八年记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宣子赋《摽有梅》。《摽有梅》本是一首情诗,写女子企望求婚男子及时而来,莫误青春,范宣子希望鲁国与晋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特赋此诗。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多有矛盾,赋诗者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选意的部分,或是一首诗,或是一章,或是一句,甚至一字,赋诗方式灵活。
④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认为历史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既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我们常随着经学家把春秋时代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A格的表现形式,诗学精神成了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
——(摘编自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群雄纷争,诸侯国林立,许多诸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
B.哲学在春秋时代完成了突破,形成了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思想也由神的主题转向人的主题。
C.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闺阁女子的必备修养,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D.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中写出了春秋时代宴会时人们风雅问答,也代表了春秋与战国不同的文化风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颖达所说的“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意即人们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
B.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赋《摽有梅》,将一首款款深情的诗篇变成了提出缔等结军事同盟的主张。
C.春秋时代的“赋诗”,主要是指人们引赋前人已有之诗。其所言之志,则多为作诗之志,而非引诗之志。
D.春秋时期经历了从诗的创作期走向诗的应用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用诗时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文化空前繁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将之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并非没有道理。
B.春秋赋诗多出自国风与小雅中的诗篇,这充分说明了国风与小雅艺术成就高,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C.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春秋社会描绘成礼崩乐坏的乱世,它同时也是一个礼乐文明进入了经典化与普及化的特殊时代。
D.春秋中叶以后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萧条时代,人们称赋已有之诗,而没有了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没有了作诗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风吹稻浪
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
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檐前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
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
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着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
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
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
我不甘心,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作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地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
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
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老发。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3期)
(小题1)分析小说首段文字的手法和作用。(4分)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答:
(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6分)
答:
(小题3)分析小说中母亲和“我”的形象的特点。(8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意蕴深厚,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小说的主旨。(7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1分)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小题1】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④节中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3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甘地的革命与行为艺术
韩少功
印度人甘地具有杰出的革命艺术。所谓艺术,就是能够经常超越文字理念,发挥直觉的想象力,并且调动大众的直觉想象力。这两个想象力之间通常需要行动来联接,需要行动造成的视觉、听觉及其它感觉效果,营造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革命不但获得理智的牵引,而且获得情感的强有力推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甘地脱下了青年律师的西装革履,选择了光头、赤脚、身缠粗布的半裸式着装,并且一直把这个公示形象坚持到底。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讯号,鞭策中产阶级的国大党向最广大的下层贫民靠拢,宣示一种扎根人民和解放人民的使命。对于曾经谙熟西餐而鲜知稼穑的国大党来说,对曾经好谈斯宾塞、达尔文而并不了解本国车夫和农民的民族主义精英们来说,这当然是在甘地时代一个战略性的政治转变。
他还选择了纺纱和晒盐两个最著名的行动,令殖民当局招架不住。纺纱是为了抵制英国纺织品的输入,晒盐是为了挑战英国的官盐专营,都是为了捍卫民族利益。但当时更重要的民族利益远不止这两顶,国产纱和私产盐也不构成对殖民当局最致命的打击,甚至只能算是鸡毛蒜皮和鸡零狗碎的。但后人慢慢才得以明白,甘地发动的这两大运动真是恰到好处。首先,行动和事件是传播思想的最佳载体,而纺纱和晒盐是最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运动,容易示范,容易模仿,容易集结成有规模的场景和气势,并且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包括钱、体力、时间以及勇武。其次,这两项运动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平,劳动,俭朴,忍让,让人同情,便于传说和上镜,不似操刀弄枪那样让人恐慌,足以让统治者失去武力镇压的道德依据和美学依据。这是一种天鹅绒炸弹——革命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开始。只要当局怯于镇压,殖民法令体系就出现了重大缺口,而人民的斗争信心就可以大大增强。
甘地身处一个积弱、积穷甚深的宗教国家,一个习惯斋戒、施舍和不习惯战争的国家。他找到了最符合国情的斗争方式,找到了在利益和义理上、更在情感美学上打败强大殖民当局的方式。以至他应邀去英国出席议会陈述诉求时,半裸野民的身影在伦敦街头成为了英国民众夹道欢迎的明星偶像,大有人君者“冠道履仁”(王充语)之光辉。他只是微笑就够了。他还没有在议会开口,就已经决定了帝国议会的无奈屈服。
甘地创造了革命的美。这种美不是矫饰造作故作姿态,出自生存的自然,是斗争实践的水到渠成,却并非不需要艺术家的手眼。没有这种美,比方没有赤脚光头的甘地而只有西装革履的甘地,虽然也很正常,但革命可能会变得沉闷、刻板、累赘、冗长以及成本高昂;有了这种美,革命就有了诗情和想像,有了神来之笔,有了长袖善舞和事半功倍,有了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征服力并且左右逢源势如破竹。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民众一举攻下了巴士底狱。其实这一攻占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当时空空大狱之内仅有7名犯人,两个是神经病,四名是弄虚作假者,还有一名是变态青年,属于父母无能管教于是主动送来请监狱有偿代管而已。1917年,俄国大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的军队攻占全彼得格勒,但他们在占领车站、银行、桥梁、政府大楼时都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如入无人之境,即便在冬宫里开了火,连伤带死也仅有6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开炮更算不上什么军事行为,没有击中目标甚至压根就没有目标,只是几声表态性的礼炮。但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舰炮击冬宫是俄国大革命的象征,即便是实际效益极其有限的两次扑空,即便是一场广大民众的即兴演出,也足以名垂青史。拉开历史距离来看,如果没有这些象征性事件,革命几乎就不可辨认难以记忆,革命的激情就失去了托寓之物,就像诗歌失去了可以“托物寓旨”的诗境。
象征没有什么实利的价值,却可蓄积和释放巨大的精神能量。革命中的象征性事物有画龙点睛之功,以一种有声有色的行动为革命造型和成像,以一种历史创造力的爆发焦聚着大众的理想和激情。在这个时候,生活本身就成为了艺术。可以肯定,后来的很多政治人士都从这些成功的象征中受到了启发。
——《领导文萃》2002年第09期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甘地在圣雄形象地塑造上,采用了广大民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贫民服装。
B.甘地领导的纺纱晒盐运动,吸引了民众广泛参与到革命洪流中来。
C.和平忍让的运动方式,使殖民当局失去了武力镇压的道德依据和美学依据。
D.象征性事件虽然未必有实利的价值,但却可以蓄积和释放巨大的精神能量。
E.如果没有那些画龙点睛名垂青史的象征性事件,革命是不能够成功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甘地的魅力在于使革命不但获得理智的牵引,而且获得情感的强有力的推动。
B.甘地的革命行为具有艺术性象征性,有革命的美感,给后来的政治人士以启发。
C.甘地的革命方式是和平非暴力的,这与国民习惯于斋戒施舍不习惯战争的特点相一致。
D.甘地的革命收益是最大的,他只用微笑便已经击败了英国对印度长期的殖民统治。16.“甘地创造了革命的美”,这种美表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3】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下面政治人物的做法:(4分)
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永远是一条黑白格子的头帽缠在头上;古巴领袖卡斯特罗永远是穿着夹克式军上装;美国总统克林顿总是给人身着运动衣在小道上慢跑的印象,好像是个大学橄榄球联队队员……